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地方”一词的文化内涵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1-1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地方”这个词很常见,很常用,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地方”首先是指某个区域,比如说“新疆是个好地方”;其次是指某个部分,比如说“这篇文章有个地方错了”;第三,指与中央相对的各级行政区域,比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第四,指与军队相对的管理系统,比如“他转业到了地方”,等等。可是,我们如果探究一下这个词的根源,其来由却是一个很古老、很复杂的观念,即古人的天地观。

     

    古人对天地宇宙早有观察,尽管他们的结论不一定科学,以至我们今天还难以理解,但是还得承认古人的观察很独特。概括起来,古人的天地观包括了三个方面:

     

    第一,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即所谓“天圆地方”。你看,“地方”这个词就是从这里来的。古人从日常直观感觉,天是一个中间高隆而四周下垂的圆体,汉字里有一个“穹”字,它的本意是“中间隆起,四边下垂”,所以“穹苍”、“苍穹”就指的是天。《诗经"桑柔》说“靡有旅力,以念穹苍”,因为人们观察天的形状是高高隆起,色泽苍苍,后来北方游牧民族的毡帐也是这么个形状,所以叫做“穹庐”,正如那首著名的南北朝民歌《勅勒川》所唱:“勅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一个巨大无比的“穹庐”罩在一个方形的地面上,这就形成了“天圆地方”的概念。而“方圆”也就成了表达区域范围面积的一个词。但是,一个周边为圆形的“穹庐”怎么会罩在一个方形的地面上,我们就很难理解了,除非圆形小于方形,如果大于方形,岂不四面露底吗?或许这其中隐藏着古人对“方”与“圆”的特定理解,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即圆规,“矩”即方尺,也许这“方圆”能形成客观世界最稳定的结构,要不“规、矩”相合就成了“标准、法则、准则”等意思呢?

     

    第二,古人认为,天在南边,地在北边,即所谓“天南地北”,现在已经是一个成语,表示相距极为遥远。古人为什么会有“天南地北”的概念,我们也很难理解。天为什么会在南边呢?地为什么会在北边呢?果真那样,天与地不是分离了吗?天不就无法覆盖地了吗?可古人就是那么认为的。我以为(推测,尚没有找到依据),这一概念的形成,跟古人对太阳位置的认识有关。在古人看来,太阳是天上最大、最有威力的物体,不论你在哪里,太阳总在你的南面。成语有“天涯海角”的说法,天涯就是天的尽头,而这个天的尽头,据古人认识上的测定,竟然是在海南岛。至于“地北”之说,大概是古代的中国人无论怎么向北走,总也走不到边。

     

    第三,古人还认为,太阳在东边,月亮在西边,即所谓“日东月西”。《礼记》云:“大明(即太阳)生于东,月生于西”。这是古人将日月的位置分为东西的最早记载。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同样不好理解。我以为,这大概是古人总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却总也没有看到月亮由东边出来,相反,人们看到月亮时它早已高高地挂在天上了。

     

    把“地方”、“方圆”、“天南地北”这些词用形象演绎出来的,那就是古老北京城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它们分别在老北京的南、北、东、西四面;天坛建筑为圆形,地坛建筑为方形;日坛、月坛建筑也为圆形。著名的天安门在故宫之南,已拆毁的地安门在故宫之北;故宫里还有座“日精门”,在东,而“月华门”与“日精门”相对,在西。这样一种城市布局,完全体现了古制,最好地表达了古人的天地观。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