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业余诗人,专业宰相杨士奇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6-12-3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诗文能抬人,有时也能害人

    中国古代名臣许多是文人出身,比如白居易、苏东坡等等。单论政绩,他们原本会被湮没在中国两千年封建史里,是诗文让他们至今为人所知,达到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不过也有些名臣的诗文给自己帮了倒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名声,比如明朝重臣杨士奇。

     

    从永乐到天顺大约半个多世纪里,杨士奇创立的“台阁体”诗派主宰文坛。杨士奇本人著有《东里全集》九十七卷、《别集》四卷,创作数量颇丰。加之几十年间众多“台阁体”诗人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可是至今“台阁体”诗作却没有一篇能被世人传诵。原因大概在于“台阁体”作品的内容大都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多属应酬、题赠、应制、颂圣之作。“台阁体”的兴起标志着明代文人的独立人格被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彻底摧毁,文人的清高正直被摇尾乞怜换取功名取代。

     

    如果仅仅读过文学史,那么杨士奇肯定是个反派人物了,可是历史上的杨士奇却是个可以载入史册的名臣,甚至有媒体把他列入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个人物。

     

    杨士奇没有通过科举获得功名,而是自学成才,从一个贫困寒儒,做到相当于宰相的官位。他一岁零四个月丧父,5岁时随母改嫁,改姓罗。当他大一点知道了自己家世后,常常潸然泪下,私下用土砖作神主,每日偷偷焚香跪拜,祭祀父亲。后来继父知道后很受感动,让他重新姓杨。9岁时,后父又死了,杨士奇只得和母亲回老家相依为命。

     

    没有功名的杨士奇在建文初年被荐入翰林,任编纂官。明成祖篡位后又备受重用,累官左春坊大学士。这种情况在其他朝代是很难出现的,为此杨士奇本人对明朝感恩戴德想必发自内心,并非作秀。要说为人方面他有什么被后人诟病,大概他没有像方孝儒那样为建文帝守节,后来主修《太宗实录》,为残暴的篡位皇帝朱棣写了不少不实之辞,气节上难以被人仰视。然而作为“宰相”,他却是个称职的好官。他善于选择人才,于谦、沈周、况钟等人均由他荐引。在国计民生的具体事务上他刚直敢言,仁宗即位不久,有一次向杨士奇征求意见,杨士奇说:“您下诏书减少各地岁供才两天,而惜薪司却传旨征枣八十万斤,和诏令抵触。”仁宗立即命令减免其半。有人曾经向仁宗上了一道歌颂太平的奏章,群臣都附和当今四海升平值得庆贺,杨士奇独不以为然,说:“眼下恩泽虽然普及天下,但多年用兵后百姓颠沛流离,未归故土,疮痍还未平复,许多百姓不得温饱。需休养生息数年,才可能天下太平。”仁宗很赞许他的直言。

     

    与文士相比,杨士奇能据自己资历和各个皇帝性格的不同选择策略,少了被贬被冤杀的悲剧,但因此历经五帝,开创了明朝初年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

     

    如果杨士奇没有作诗的业余爱好,他的一生原本应该很完美了。诗能抬人,有时也能害人。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