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旧文新赏:中国文学一百零八将(三)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6-12-2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055.   地佑星——马致远

     

    记得小时候过春节时村里是唱大戏的,一般是在节前就联系好了民间戏班子,初三时便隆重开锣,一连唱三晚。那个时候我是喜欢看戏的,一到演出时我早早就吃完晚饭搬张小凳子坐在最前排,一般是旦角先出场,兰花指一绕一定就唱开了:“哎呀呀,我今日一不小心撞入此地……”

     

    马致远写戏剧却不是一不小心,而是心甘情愿的罢。那时清淡的官场生活,让他味同嚼蜡,而剧本的创作,不啻于是他枯燥的心田里的一眼甘泉。他和当时一些剧作家及演员组成元贞书会,积极创作剧本,还亲自参加演出,或到戏场指导演员的演出,在当时可是个“姓名香贯满梨园”的知名作家。有人指责马致远的创作太多“神仙道化”剧,太过于消极与荒谬,但想想在当时蒙古族武装铁蹄纵横的高压统治下,他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除了看着民生困苦痛哭流涕之外,还能做什么呢?即使是满纸血与泪,也只不过是纸上苍生而已。罢了,还不如钻进神仙堆里图个逍遥来得自在,“万花丛里马神仙”,这个神仙也是做得很无奈的。

     

    世间有太多的事让我们感慨万分,世间有太多的事让我们泪流满面,即便神仙如马致远,有时,也会感慨得穿上戏装,走上戏台,手指一绕一定:“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

     

    056.   地灵星——袁枚

     

    袁枚的成就不止是一部《随园诗话》,更在于其骨子里的那种根深蒂固的自由思想。不自由毋宁死,如果连写文章都要顾前想后,不能凭着自己的“真性情”而创作,这样矫柔造作的文章不写也罢。

     

    袁枚是主张以个人的性情遭际来进行文学创作的,现在网络上风起云涌的都市生活写作不过是在实践其主张而已。袁枚本人也是个高不成低不就的讲究生活休闲的都市小资男人,其很多作品都是描写他自身的风花雪月和生活感伤的,“但有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只要有灵感肯动笔,生活处处是文章,提倡自由写作的袁枚确实是网络创作时代文学青年的好榜样。

     

    袁枚说,只有“解风趣”“写性灵”的作家才是天才的作家,只是在现在把肉麻当成有趣的风气横行之时,又有几个人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风趣”呢?

     

    057.   地兽星——兰陵笑笑生

     

    兰陵笑笑生这个名字是和长篇性爱小说《金瓶梅》捆绑在一起的,没有《金瓶梅》恐怕也不会有兰陵笑笑生这个名字,兰陵笑笑生这个名字似乎是为了写《金瓶梅》而生的。而自《金瓶梅》诞生以后的事实证明,原作者这样做是明智之举。围绕此书而展开的争议之惨烈,不要说一个作家,就算是一个不知名的普通的老百姓恐怕也承受不了这样巨大的压力,何况原作者有可能是王世贞或者是李开先等这样知名的作家。

     

    《金瓶梅》之所以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议是因为其中大量的性爱描写。自其问世后,在社会上就掀起了轩然大波,毁誉之争异常激烈,口水纷飞,誉的一方说其是“寄意于时俗”“盖有所刺”的奇书,毁的一方则猛烈批判它是“淫秽之书”,这说明了其性爱描写的程度已经突破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实际上,它不但突破了人们的道德底线,而且彻底颠覆了正统思想里把生殖当作性的主要任务的传统观念,直把娱乐当成了性的主要任务。由于中国两千年来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性事不可广传已约定成俗,毁的一方自然占了上方,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诒的思想基础,也下令把它列入了禁书之列,即使到了现在,全本的《金瓶梅》也未能开禁。

     

    但是,抛开道德因素,《金瓶梅》在文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却是公认的。前人赞之为“稗官之上乘,炉锤之妙手”,连鲁迅先生也说它“虽间杂猥词,而其他佳处自在”。它对世俗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把当时的人们从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之类的狭窄视界中解放了出来,可以说它是开创性的划时代巨著。

     

    058.   地微星——黄遵宪

     

    诗人黄遵宪一直不认为自己是个诗人,他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写了几首诗歌,充其量只是个诗歌爱好者,不敢妄尊为诗人。实际上他比诗人还要诗人,他不单诗写得不错,还是近代“诗界革命”的主将

     

    黄遵宪也算是个海归派了,他出使国外多年,在国外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回国后就极力主张新政,积极参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变法运动,只是当时清政府大势已去,他的努力只能是付诸东流了。他看到了社会如此黑暗,心中是很不满的,他把这种不满熔入了他写的诗歌,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诗歌新主张,要求“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坚决反对只懂得拾古人牙慧的复古主义诗歌。在这种主张下,他写了大量反映现实事件的诗歌。

     

    虽然在国外多年,黄遵宪的心里还是装着中国的。在西方列强疯狂瓜分中国的紧要关头,腐败懦弱的清政府却步步退让,卖国求荣,他看到这种情况感到十分痛心,准备“荷戈当一兵,吾亦从杀贼”,即使不能亲自上战场,他也以手中的笔为武器,写出了大量的爱国诗篇,呼吁人们起来抗击侵略者。

     

    059.   地慧星——张爱玲

     

    近些年来,张爱玲这个名字很红,关于张爱玲的讨论很火,张爱玲的小说一版再版,研究张爱玲成了文学界的一大热点。张爱玲这个女人有什么魔力让人们如此着迷呢?

     

    张爱玲是个早慧的女孩,她出生于一没落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其从八岁开始就读了《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等名著,《红楼梦》给她的影响也很大,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红楼梦的痕迹。她从十几岁开始就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到了二十四岁她发表的大量作品已经够凑成一个小说集《传奇》出版了,这个集子发表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她从此名震上海。张爱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呵,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她出名可真够早的了,早得让她成了现在很多文学少年的学习榜样。

     

    张爱玲的小说很少写英雄豪杰之类的大主题,更不会涉及敏感的政治,她只写城市小资男女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恋爱与婚姻生活。她善于在平常生活中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却又能保持清醒,不陷入小说人物的情感中。她的文字优雅而舒畅,看起来是一种享受。读她的小说,你仿佛看到一个优雅的小资女人在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嘴角挂着淡淡的嘲笑味道。

     

    可就是这样一个前半生异常成功的女人,后半生却是沉寂的,连死都是静悄悄的,不惊动身边任何人。或许她已经看透了生命的意义,“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虱子”,无论你曾经活得多壮观,到头来只不过是饲了虫虱罢了。

     

    060.   地暴星——梁启超

     

    戊戍变法中慷慨就义的革命者谭嗣同等人是值得敬佩的,他们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悲壮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国家一直都有一些脊梁在支撑着我们民族的大厦,而像康有为之类的逃兵就让他靠边去吧。同是戊戍变法中的人,梁启超算不算畏缩分子??呵呵,还是不想骂了,因为这个鸟人还有一篇《少年中国说》,让我读得舒服。

     

    不过也难怪他,他毕竟也是那个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你让他改良一下还可以,让他去捣毁它恐怕他心里得掂量掂量。梁启超出身于地主家庭,从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什么《四书》、《五经》啊,等等,一个不拉全读过了。他小时还是很聪明的,十七岁就中了举人,可谓是少年得志。他之所以有改良社会的念头,是师从康有为以后的事,康有为传授的西学,让他获益非浅。只可惜后来变法失败,他流亡国外,思想却跟不上形势了,变成了保皇派。

     

    梁启超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不错,其行文自由,语言清新,往往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通畅明达。我是喜欢这种风格的文章的,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却也不落俗套。

     

    061.   地然星——曹操

     

    一提起曹操,人们脑里一定马上浮起一幅“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乱世奸雄形象,毕竟《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描绘太深入人心了。

     

    但曹操不仅仅是个纵横战场,老谋深算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他还是个诗人。我们平时在老年人茶话会上常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类名句便是出自此人手笔。其诗基本脱胎于汉乐府民歌,语言简朴,慷慨激昂,绝少华美修饰,但形象却很鲜明。读其诗常有一种站在海边看大浪起伏的感觉,悲壮而苍桑,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有人和我说,曹操首先是个军事家,政治家,然后才是一个诗人,不应写他,我则不然,为什么他不首先是诗人然后才是其他呢?想想当他站在荒凉的战场上,看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国家如此动乱,人民如此苦难,他胸中的诗才最好,又怎敌得过一个“太平盛世”呢?而建立一个“太平盛世”,除了挥动刀枪奋战乱世之外,一支笔在当时是没有用的。

     

    062.   地猖星——嵇康

     

    相传嵇康因反对司马昭专权而遭其杀害,在临刑前他神色不变,从容弹奏《广陵散》一曲,令闻者不禁泣下。其情景虽然没有聂政刺韩王那般惊天地动鬼神,也可以说是可歌可泣了。

     

    嵇康不但在音乐方面有很深造诣,在当时文坛上他也是名扬天下的。其生活在魏晋交替时期,他不大不小也是个中央级的官员,对当时当权者的腐朽与残暴他是很不满的,也曾站出来公开揭露统治者的“矜威纵虐”,写出了不少反映其内心情怀的诗文,笔锋犀利,说理透彻,在当时也确实引起不少人的注意,也惹恼了有篡权之心的司马昭,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嵇康是老庄哲学的信徒,他是反对儒家礼教的。他不仅否定传统礼法,并且进一步否定儒家的一切,公开说“非汤武而薄周孔”,从根本上摇动了儒家传统学说的基础,把司马昭当时正准备以“禅让”的形式夺皇权的依据给推翻了,其以一蛋之力抗击拥有重兵的石头,他的大胆让人敬佩,其悲壮让人叹息。

     

    063.   地狂星——阮籍

     

    阮籍是嵇康的亲密战友,二人志同道合,反对司马昭专权的黑暗和儒家礼教,虽不能同日生,但求同年死,他们的友谊是让人羡慕的。

     

    阮籍本就是个有抱负的人,也曾有“壮士所慷慨,志欲威八荒”,“思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的雄心壮志,只是官场黑暗,怀才不遇,还给当权者耍小手段迫害,只好借酒消愁,一腔热血就在酒杯中消磨掉了,真是可惜可叹。

     

    与嵇康有所不同的是,阮籍擅长的是诗歌,历来为人传诵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写得委婉曲折,较多用了比兴手法。其散文也好,记得鲁迅先生曾称赞其名作《大人先生传》,比喻生动,笔锋辛辣。

     

    阮籍和嵇康同为“竹林七贤”中的成员,既然不能“一飞冲青天”,只好“连翩戏中庭”,或者嬉游山水间了。只不过在举杯碰箸的恍惚中,他们心中那般“天地解兮六合开,星辰震兮明颓,我腾而上将何为?”的无奈又何曾减少几分啊!

     

    064.   地飞星——左丘明

     

    先秦散文中《左传》和《国语》的成就甚大,关于其作者也是争议很大。司马迁说是左丘明,但后人持怀疑态度。在这里我就不去探讨与研究谁是作者了,袭用惯例,先把这两部书挂在左丘明的名下。

     

    据说,左丘明也是鲁国的太史,和孔子是同事,他虽然双目失明,但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也是很崇敬他的,还说要与他“同耻”,说什么“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见,左丘明在当时的地位是极高的,应属于当时文坛的精神领袖之类。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但它并未像其它史书那样正儿八经地写某年某月发生什么事之类的大话空话,而是着力描写某件事的本末及相关的秩闻趣事,文笔精练,描写生动,议论精辟,比一般的正史要好看得多。而《国语》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事缜密,抒情真切。这两部书在文学史上地位很高,一般说起先秦散文就不得不提起它们。

     

    《国语》中有句话让我感慨颇深:“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左丘明是想告诉当时的统治者:与其想尽办法去堵老百姓的嘴,不让他们反对其统治,不如脚踏实地把经济搞上去,想办法不让官场那么黑暗,让老百姓都富裕了,让老百姓多点当家作主的权利,自然老百姓就会拥戴你。

     

    065.   地走星——贾谊

     

    贾谊,这是一个爱哭的孩子。他在做梁怀王太傅的时候,因为梁怀王骑马时不小心摔死了,他自伤没有尽到保护的责任,经常哭泣,整天伤感,后来就这样悒郁而死,死时才三十三岁,真是可惜了一个才子!

     

    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他是出身于一深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的传统家庭,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安稳而舒适的环境中渡过的,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也都读了不少,十八岁时就以能背诵诗书擅写文章而闻名远近,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博士。这样一个才子总该仕途顺利吧,可不然,后来因为大臣的排挤,自己的削藩等政治主张又不能为皇帝所采用,他反而被贬出了中央政府。贾谊是个从小没有吃过苦的孩子,哪里受得了这等委屈啊,他这下心里就想不开了,总觉得这世界太不公平了,忧郁难解,这才有了后来借梁怀王的死而尽情渲汇大哭特哭的事情出现。

     

    贾谊的文章写得很好,在赋和散文方面颇有成就。他是汉初主要的赋家,他不但命运与屈原相同,连写的赋都同屈原一样充满了不平和不妥协。而在散文方面则有《过秦论》这样的名篇,刘勰说他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我想,如果贾谊晚死二十几年,到了汉武帝时其削藩等主张得到重用,或许其就不是那个命运了,只可惜造化弄人。

     

    066.   地巧星——王勃

     

    对于一个只活了二十几年却留下了诸多千古名篇的天才来说,王勃的一生宛如流星般灿烂而短暂。王勃是个神童,他六岁时就善解文辞,九岁时就能读颜氏《汉书》,编纂十卷《指瑕》。

     

    这样一个天才少年,不但有才华,而且有胆量。他十五岁时就敢于上书给当时的右丞相,说自己的才华足以为国所用,希望其能向上推荐。他十七岁时就应举及第做了官,后来因沛王李贤的器重进了沛王府做了编撰。

     

    只是恃才傲物的王勃不懂得收敛,锋芒太露,自然招来了不少人的嫉妒。第一次他因写《檄周王鸡》一文讥讽当时王公贵族沉迷于斗鸡的腐朽风气,本来就妒忌其才华的唐高宗借题发挥把他赶出了京城。第二次他因杀官奴事件被妒忌其才能的同僚抓住了把柄,秘密上告,差点把他给整死了,其仕途从此就终结了。

     

    少年不知愁滋味,王勃一点也不在乎官场上的沉浮,他和当时的几位好友杨炯等人放旷于诗酒,驰情于文场,一样是不亦乐乎。他和杨炯等人被誉为“初唐四杰”,闻名于天下。

     

    王勃才高八斗,文思敏捷,据说其写诗从不用草稿,想好了就一挥而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样的千古名句也是这样写出来的。其诗立意新颖,明畅朗达,对齐梁以来的绮丽诗风有很大的改变。

     

    067.   地明星——朱自清

     

    朱自清的《背影》给我们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以致于我们一说到现代散文,首先想到的是朱自清。朱自清的散文清丽优美,他善于在细致的描写中抒发情感,在诗与画的水乳交融中给人以唯美的感受。

     

    朱自清的散文为何能写得如此优美如此清新呢?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环境的影响。朱自清在风景秀丽的扬州生活了十三年,江南清秀而自然的水乡风情让他深深地陶醉于其中,也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正如他所说的“要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对这一片土地的热爱使他迫切地想把自己的感情倾泄于笔下,这才有了如此真切的文字,其对感觉的捕捉和对文字的运用能力让人叹为观止。不但在散文上,在诗歌和文学评论方面,朱自清也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他对现代诗歌的评论,一直被人奉为圭臬。

     

    朱自清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也是一条骨气铮铮的汉子。一九四八年,虽然家庭贫困,揭不开锅,但他仍然断然拒绝领取“美援”的救济粮,因为他认为美国支持蒋介石政权打内战,是造成中华民族内部自相残杀的罪魁祸首之一,毛泽东是这样评价他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068.   地进星——谢灵运

     

    谢灵运是世家子弟,名门之后,自然希望可以像祖上一样建功立业,威震四方,只是因当时南朝执政的刘宋王族出身寒微,为保自己江山对他们这些贵族世家使用打压政策,双方明争暗斗,可惜谢灵运这样一个大好青年成了这场争权夺利的斗争的牺牲品。

     

    政治上的失意,造成了谢灵运的性情偏激,心里是满肚的不满,却又没有办法改变现状,他只好寄情于山水之间。只有在大自然的美丽怀抱里,谢灵运才暂时忘记了心灵上的烦忧,他拼命地写诗,把自己的情绪尽情地渲泄于纸上。这样一写,就写出了名堂,他一不小心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成了山水诗派的开山祖师。

     

    其诗讲究雕琢字句,铺阵典故,却又不显繁琐,反而是清新自然,后人钟嵘说他的诗“如芙蓉出水”,是有道理的。你想想看,像“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这样的诗句,读起来是何等的清新明朗啊。

     

    069.   地退星——郦道元

     

    郦道元生在一个世袭贵族家庭,但他可不是一个只懂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学无术的执绔公子,他做官还是比较刚正的,史书上称他是“威猛为治”,他不惧权贵,公正施政,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也得罪了不少权贵。那些权贵这下把他看作眼中钉了,整天吃饱了饭没事干就琢磨着怎么拔掉这颗眼中钉,在那个奸人当道的黑暗社会里,郦道元一已之力当然斗不过那些权贵,这不,最后还是给他们给害了,真是上天不公啊。

     

    郦道元家境富裕,他也有一个富家公子爷的爱好,那是爱好游山玩水,不过他这个游山玩水可游得好,玩得不简单,玩出了一部关于河流方面的地理巨著《水经注》。《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它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游记散文作品,其中写景的文字有的是细致描写,有的是则是寥寥数语,却又疏落有致,都能把山川景物和游览者的心境结合得天衣无缝,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意境。后人一向极为推崇它的风格,认为它开创了中国山水游记文一派。

     

    《水经注》中最有名的是描写三峡风光的文字:“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岩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屡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十分生动形象,使险峻秀丽的三峡风光跃然于纸上,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不知三峡大水坝建成以后,此番美景还能见否?

     

    070.   地满星——元稹

     

    元稹是个才子,曾与白居易齐名,但其“固不敢陈露于人”太过于小家子气,比起白居易“不惧贤豪怒,亦任亲朋讥”的豪爽是远远的不如的。所以,白居易能够成为一代大家,而他只能是一个很优秀的诗人而已。

     

    元稹的小气还表现到了官场斗争中。早年他和白居易一样反对旧势力,失败之后他有点害怕了,就四处打点关系,借重宦官的力量向当权的旧势力作了妥协,做了叛徒,而不能像白居易那样坚持斗争到底。到了和裴度一同做丞相襄理国家大事时,见到人家军功卓越,小心眼又上来了,起了妒忌心,怕人家高过自己,抢了自己的风头,便伙同他人阴谋搞破坏,在人家背后耍小手段,但害人不成反害已,自己反而被贬到地方反省去了。

     

    但这个小气鬼的诗歌写得还是很好的,尤其是悼亡诗,可与潘岳比美。“昔日戏说身后事,如今却到眼前来”,他在妻子死后曾写了不少诗来纪念她,而对于初恋情人的怀念也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之类的名句,按说能写出这样深情款款的诗句的人感情应该比较专一才对,可不然,元稹这人其实是个花心大萝卜,他喜欢逛青楼喝花酒,与美女打情骂俏,还闹出了与名妓薛涛纠缠不清的花边新闻。

     

    据说传奇小说《莺莺传》就是他根据自身的风流韵事所创作的,这本书在当时影响极大,在民间广为流传,后世名剧《 西厢记》即是在其基础上重新创作的,鲁迅先生曾评价说“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

     

    071.   地遂星——李伯元

     

    李伯元这人属于那种后知后觉的一类。起先,他屡试不第,贫困落魄,便办些八卦小报,登些休闲诙谐小品,供小市民茶佘饭后消遣消遣,顺便赚几个小钱过过日子。但后为他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大丈夫来世一场总得干点有意义的事吧,想来想去,便写起了小说。这一写还真写出了几本传世佳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是那种让你特喜欢读的小说,其语言通俗诙谐,平易流畅,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又不免有点沉重,并深有同感,其实当官的就是那个样了。在那个社会,买官卖官的,走后门拉关系的,对上一副奴才相只懂拍马屁对下却凶狠残暴的,崇洋媚外的等等官场黑暗现象让受到了不少西方改良主义思想影响的李伯元深恶痛绝,恨不能把贪官污吏全扫光,但其卑微的地位却让他无法施展才能,只好把一腔不满倾泄到了纸上。李伯元是同情广大老百姓的疾苦的,他写小说却只不过想说,在那个社会中当官的没有几个好东西,除了压榨老百姓外什么都不会,没有作更深一步的剖析,以唤醒民众的维权意识和反抗意识。

     

    李伯元有一点是我不喜欢的,那就是他对西方先进文明的过分夸大,总觉得外国的就比中国的要好,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要圆,却不能客观评价。

     

    072.   地周星——刘鹗

     

    在《老残游记》中刘鹗塑造了一个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却想方设法维护统治者利益的江湖郎中老残的形象,这个形象倒有点像刘鹗自己。

     

    刘鹗也是大户人家出身,他也曾热心于科举,也曾梦想过通过科举取得功名来光宗耀祖,只是参加了不少考试却未曾得过什么名次,这对于一向自负的他来说自尊心被严重地挫伤了,他一时就放不下脸子了,便从此不再参加什么科举考试了。他心里想,自己的学问那么高,就算不做官也能闯出一条出路来。他是个收藏爱好者,收集过宋版书和古碑等,也研究过早骨文。后来为了养家糊口,东奔西跑,做过商贩,江湖郎中和一些大官的门客。其后因治理黄河有功捞了个知府的官职来当,不过后来可能因为其经商期间所犯的倒买倒卖的习惯,最后竟因“私售仓粟”案被流放新疆,未得善终。

     

    《老残游记》应是以其闯荡江湖的见闻为原型来展开写的,行文流畅,风景描写得非常优美,读起也是一种享受。在文中,刘鹗写到有些所谓清官能使四境安定的政绩只不过是用酷刑来维持,批评他们对犯人权利的漠视以及对权力的滥用,这一点我还是比较欣赏的。

     

    073.   地隐星——李渔

     

    李渔这人比较难下笔来写,因为他的很多小说都被划入了色情小说的范围, 用现在的话说,他有色情作家的嫌疑。他的那些小说包括《连城璧》、《十二楼》和《肉蒲团》等等,其中引起争议最多的是《肉蒲团》。

     

    《肉蒲团》的作者由于不署真名,后人对于原作者究竟是谁一直有争议,在这里我是遵循鲁迅先生的意见把它当作李渔的作品。《肉蒲团》中有大量比较露骨的性爱场面描写,确实是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但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性爱小说作品,它也并不是专门为了性爱而写性爱,它起码也警戒了人们:纵欲的最后受害的将会是你自己还有你的亲人。鲁迅先生也说这是一部在同类作品中“较为出类”的小说,后人则多把它与另一部杰出的性爱小说《金瓶梅》并提。

     

    当然李渔不仅会写小说,他多才多艺,还会写剧本,同时是个戏曲理论家。他在《闲情偶寄》中主张,剧本创作要注意演出的特点,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是“场上之曲”,而不是只停留在纸上的。从这一点出发,他写的很多剧本都以情节离奇出名,排场十分热闹,一般平民百姓也喜欢看。

     

    074.   地异星——胡适

     

    胡适在学术研究上成就很大,但其对文学的贡献也不小。一九一七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他和陈独秀一起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此后,他接二连三地刊布自己的文学见解,强调“今日必须以新文学取代过时了的文学”,并敢于实践,带头来发表了不少白话新诗,从而推动了新文学革命的顺利发展。

     

    胡适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改革要求是和他受到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的。他十四岁时就读过梁启超的《新民说》和邹容的《革命军》,十五岁又读了严复的《天演论》等介绍西方思想的译著,西方改良思想在其脑子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此后,他又赴美留学生活达七年之久,深受美国民主思想的影响,这使得他产生了改变中国昏昏欲睡的面貌的想法,而固步自封的文言文却束缚了其手脚。如想大展身手,就必须砸碎文言文的束缚,大力提倡白话文,这样才能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但他毕竟是美国思想培育出来的高材生,又是西方实验主义哲学的忠实信徒,他提倡文学改革也是希望中国向美国方向靠拢,而一旦文学革命偏离了他想象中的轨道,他就退缩了。他在一九一九年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意图阻止新文学革命向苏联方向靠拢,从而在文学界掀起了一场论争。由于当时新文学革命大势已成,他这种行为无异于螳臂挡车,如果是他灰溜溜地退回到象牙塔里“整理国故”去了。

     

    在这里我无意贬低“整理国故”,相反,我是很赞赏这种行为的。尤其是像胡适这种受过多年西方教育的人肯钻进故纸堆去整理古人的成果,那就更难得了。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应该去整理,而在于如何去整理。结合实际去继承前人的成果,从而在前人基础上实现超越,或许是一种好办法。

     

    075.   地理星——郭沫若

     

    “生活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宇宙呀,宇宙/我要努力把你诅咒。”曾经年轻的郭沫若愤激地向黑暗的世界大声质问:“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一部《女神》的辉煌给了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外衣,亦是其一生最大的亮色。

     

    郭沫若幼年家境较好,得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给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屈原李白那些充满激情的诗篇。中学时代,民主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让他得到了鼓舞,他积极参与反清活动,为此还屡次被学校斥退。但是辛亥革命的失败,才让他真正感到了看不到黑夜尽头的痛苦。他变得愤世忧时,他开始了写诗来排解内心的烦闷。一九一三年他赴日留学,其间国家的飘摇,个人的流离,使他焦躁不安,接受了泛神论,渴望冲破束缚的自由。五四运动的爆发,让他看到了希望,他频频在报刊上发表充满激情的诗歌和小说,而《女神》的出版则宣告了他黄金时代的来临。“我仰望着星光祷告/祷告那自由时代再来”,青年时代的郭沫若的激情让我们叹服的罢,包括其后二十几年勤奋不辍的创作以及中流击水的社会活动。

     

    郭沫若不但在诗歌上有成就,其在历史研究和戏剧创作上也影响颇大。从写历史小说《卓文君》起,其就对历史发生了兴趣,到了一九二八年流亡日本后,他得以有大量时间集中精力对中国古代史与古文字进行研究,有不少著作,也为以后《屈原》等历史剧本的创作打了基础。但是除了对《虎符》中“必须把一个人当成人”的剖析印象深刻外,我始终认为在历史著作中掺入太多的主观情绪并不是件值得欣赏的事情。

     

    对于其晚年的行为,记得曾有人下过这样的论断:“说违心话的确可悲,不足为训;但更可悲可憎的是造成万马齐喑,人民被迫说假话的局面的时代。”这正是我想说的。

     

    076.   地俊星——叶圣陶

     

    茅盾说,叶圣陶是一个能够“冷静地谛视人,客观的地,写实的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的”作家。我想,这是与他长期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的经历有关系的,他知道他的作品也许会影响到很多人,他要的是把最真实的社会现实呈现给读者。

     

    叶圣陶中学毕业后因为家贫无法继续学业,只好回乡做了很多年的小学教师。后来到了出版社做编辑,也曾主办过一个学生刊物《中学生》,在当时还挺有影响,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抗战期间,他在四川也是在中学和大学教书。多年的从教经历,使他得以冷静的眼光审视社会存在的问题。不论是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还是长篇名作《倪焕之》,他都是以含蓄的态度描绘着现实生活,较少主观情绪的明显渗露,却又能让你在阅读中感受到他的忧虑,生活怎么能够这样呢?

     

    因为从教多年,他接触到很多青少年,他深深的知道少年儿童需要阅读好的作品。因此,他写了不少童话作品,如《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等等,以简洁的文笔写出浅显的道理,引导着青少年向自由的方向前进。在现代,他和冰心一样是最早的童话作家之一。

     

    有人曾说,叶圣陶在新文学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非凡的贡献,却没有大师级的文本。这或许有点遗憾,在《倪焕之》之后,他的确再也没有更好的作品出来了,而他那时正当壮年啊。

     

    077.   地乐星——沈从文

     

    近来媒体上掀起了《边城》热,经常长篇累牍地刊载介绍沈从文的故乡凤凰的风光和民俗的文章,把那个湖南的小城描述得仿佛人间天堂世外桃源一样,确实让人向往。我曾到过那个小城一次,虽只是走马观花,却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个小城的风情恍若沈从文笔下的文字,自然而唯美。

     

    沈从文出身于军人世家,他自己也从军多年,可以说枪风弹雨经历了不少,但是他的文字却没有呛鼻的硝烟味,反而是清新得让人陶醉。湘西自然的风土人情给了他太多的灵感,让他源源不断地写出大量的精品,把一幅幅湘西的风情画呈现在人们面前。他的文章多从小处着眼,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面,从地主资本家到生活在最底层的水手,船夫,渔民,木工等,从官僚政客军阀兵丁到妓女,神棍,刽子手,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他都尽收笔底。看过他的作品,你仿佛是熔入了那个社会,作品中人物的一举一动就像是在身边,栩栩如生。

     

    沈从文建国前创作了难以计算的大量作品,是现代产量最高的作家之一,但建国后却一头扎进了故纸堆中研究起了历史文物来。我常想,充满浪漫情怀的沈从文在枯燥无味的古董中间怎么能够坐得住呢?或许他已经向人们坦露了太多的诚挚,也想留一份神秘给我们,而他就可以在“这分隐秘里,常常得到又惊又喜的兴奋”罢。

     

    沈从文是主张文艺脱离政治的,作家一旦介入政治过深或许就会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给作品本身的独立性带来了损害,为此他曾和很多革命派的作家有过激烈的论争。但是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后来又鼓吹“政治上的第三方面的尝试”,不过时局的急剧发展,注定他们的努力是失败的了,为此他是有点沮丧的,这让我想起了《边城》中的一个画面:远处不知什么时候鸡叫了,老道士在那边床上糊糊涂涂的自言自语:“天亮了吗?早咧!”

     

    078.   地捷星——曹禺

     

    曹禺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巴金这个知音,幸运的是他的处女作《雷雨》能够一炮打响,这种幸运对于一个只有二十四岁的青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大大地鼓舞了他的创作自信心。不过这种幸运是他应该得到的,因为他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曹禺出生于一旧官僚家庭,其家庭交际圈中很多是那个社会的中上层人物,他从小就目睹了不少如《雷雨》中所写的旧式家庭的悲剧,这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他少时经常有机会看戏,对京戏、地方戏和文明戏等戏剧表演是熟悉的,并为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影响了他一生,中学时,他是学校剧团的骨干,经常有机会上台表演,其间接触到了西方的社会问题剧。大学时又研读了几百种中外名剧著作,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正是多年的积累,他才写出了《雷雨》这样不朽的著作。

     

    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停步自封,他仍然以充足的热情去创作。次年, 他又完成了《日出》,把自己对于那个社会的不满与绝望能过剧本渲泄出来。正如他所说的“我们要的是太阳,是春日,是充满了欢笑的好生活”,然而那时的黑暗却让他看不到希望,他渴望日出。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写了《原野》、《蜕变》、《北京人》等著名剧本。建国后,因各种原因减少了创作,但仍有历史剧《胆剑篇》等佳作出来。

     

    “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这黑暗的坑”,曾经看不到希望的曹禺或许是悲观的,为此他写了如此多的悲剧。这悲剧的惊心动魄曾让我们看得透不过气来,而想去打破它,这正是曹禺创作的本义罢。

     

    079.   地速星——郁达夫

     

    郁达夫主张“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艺术创作是“美的陶醉”,而他自己也正是陶醉于其有点自恋的优美而感伤的文字当中。读他的小说,常常会被一股忧郁所包围而不能自制,脑子里会渐渐地显出一个带着点伤感带着点颓废的浪子形象出来。

     

    郁达夫十六岁读大学预科时因参加学潮被学校开除,次年就随兄长到日本读书,此后长期流亡国外。多年的异邦的颠沛流离生活,使他饱受了歧视和屈辱,加上看到祖国长期处于混乱状态,他的一身才华却因这个那个的原因无用武之地,他心里的那份痛苦是难以言表的。因此,他逐渐变得忧伤而愤世。

     

    在这种状态下,他只有不断的写,看到自己写出的文字才感到稍许安慰。从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开始,到他被小日本杀害止,他并不算太长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的很多小说往往带有自传性质,在描写日常生活画面中抒发自我情怀。他不需要虚伪,他只需要真诚,“将天真赤裸裸地提示到我们的五官前头来,便是最好的艺术品”,他也正是这样做的,他把自己的忧伤与苦闷坦露在人们面前,让我们为之伤感为之叹息。

     

    他犹如一只中箭的老虎,却无处可逃,他静静地站在我们面前,眼神忧郁,“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真的是仅仅如此么?

     

    080.   地镇星——吴趼人

     

    与李伯元同时期并齐名的小说家还有吴趼人。吴趼人年轻时是个技术工人,研究过机器制作,不过他这人有文学爱好,总是爱写些文章,后来就成了自由撰稿人,为一些报刊写了不少杂文和小说。在这之后就和文学拉上了关系,做过报刊主笔和总编。他和吴趼人都一样是短命人,死得比较早,死时才四十四。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吴趼人的代表作。前些年,《亚洲周刊》曾把其列为二十世纪最好的五十部中文小说之一,我认为其还算是实至名归的,其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描绘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光怪陆离的生活长卷,十分生动。吴趼人很注意对当时严重堕落的社会道德进行揭示,其兄占弟媳,伯骗侄财,公卖儿媳等变态行径描写得刻木三分,让人读后深感齿冷。今天我们很多小说都在进行暴露社会丑态这方面的努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无疑是个好榜样。

     

    关于这类谴责小说的不足,鲁迅先生曾有过这样的批评:“惜描写之张皇,时或伤于溢恶,言违真实,则感人之力顿微,终不过连篇话柄,仅足供闲散者谈笑之资而已。”对于这评语,我是持保留意见的。小说家并非说教者,没有必要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去改变读者。他所做的不过是将自己所看所思渲泄于笔下,以图引起读者的共鸣。至于读者能不能从中得以领悟,则要看其造化了。

     

    081.   地嵇星——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绝对是个让人敬佩的人,他敢于在以搞暗杀出名的国民党特务面前拍案而起:“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把生死置之度外,痛斥当局的黑暗与无耻,此等胆量,此等气魄,文人中真是少见。

     

    他虽然出身于书香门第,受过讲求谦让服从的传统教育,但其追求自由的个性并没有被埋没。在大学期间他就参加了五四运动,后来又积极支持北京教师索取应得报酬的斗争,为此奔走呼号。在抗战期间,他很关心民族安危,从书堆中走出来,发表演说和文章,支持学生爱国运动,呼吁民众起来抗敌,坚决不做亡国奴。抗战胜利后,又投入到反内战的洪流中。这样一个为国为民的战士,竟然死在统治当局的黑枪下,足见争取自由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闻一多的心里是愤激和压抑的,“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他把这种情绪蓄积在了他的诗里,期待有日可以爆发,因为他心里仍然有希望,“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他的诗歌反映着他的心情,也凝聚着他的心血。他写每一首诗都是很认真下足功夫的,他主张“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为此,他的诗很注意文字整齐,音节谐调,音乐感很强,不愧为新诗格律派的代表作品。

     

    闻一多知识渊博,不单是个诗人,也是个知名的学者。他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很大的兴趣。后来在大学任教时,就投入很大精力去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从周易到唐诗,从古代神话到早骨文,他都有涉猎。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