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旧文新赏:中国文学一百零八将(二)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6-12-2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028. 天竟星——施耐庵

     

    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是个神秘人物,神秘得连史学家也无从搜寻其踪迹,但其留给后人的名著《水浒传》却光彩夺目,照亮了中国文学沉闷的天空。

     

    《水浒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所描写的农民起义过程生动详细,让人感觉到作者仿佛亲身参与了其中。而据传,施耐庵也的确是元末农民起义大军中的一员,对于起义军队伍中的方方面面,他应是最了解的,唯有这样,他才借梁山水泊起义将自己的亲身感受描述于笔下,才给梁山起义增添了光彩。

     

    《水浒传》的意义不止是文学上的,它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农民维护自己权利与反抗压迫也有着启蒙和推动作用,其影响是不容小视的。而其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见义勇为思想,则是我们这种人与人之间日益陷于冷漠的社会所缺乏的。

     

    029. 天罪星——关汉卿

     

    说起《窦娥冤》,得先谈谈其作者关汉卿。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是个多才多艺的作家,他博学能文,创作丰富,更难能可贵的是其还擅长歌舞,精通音律。

     

    关汉卿是个风流倜傥的才子,他幽默风趣,与周围的人相交得很好。他每写好一个剧本都要尽量亲自上台参加演出,从中体会作品的不足,再加以改进。他这种平易近人的风格也让他结识不了当时知名的演员,其中就有大都著名女星珠帘秀,据说珠帘秀和他关系密切,来往频繁,有点暧昧。不过正是他这种亲力亲为,使得他写出的作品结构紧凑,场次安排得很合理,十分适合舞台演绎,从而让当的剧团抢着请他写剧本,争着演他写的戏。

     

    除了跟演员关系密切外,他与当时志同道合的作家也经常来往,相互切蹉,交流写作心得,是当时公认的交际能手。

     

    030. 天损星——孟浩然

     

    唐代田园诗人孟浩然曾经是诗仙李白仰慕的偶像,李白赠诗给他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座“高山”还是名符其实的,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山水田园间流连,连写的诗大部分都与田园风光有关,

     

    孟浩然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官,其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隐居,或到各地风景名胜旅游,虽不像陶渊明那般亲自参加农业劳动,“采菊东蓠下”,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但也把很多情感寄托在了山水之间。清淡幽雅的田园风光给了他写诗灵感,他的田园诗格调清新,情景交融,在当时是很负盛名的。

     

    继谢灵运之后,孟浩然是唐代大量写作田园诗的第一人,或许他不做官是对的,要不然中国文学史上可能少了一个田园诗人,而又多一个失意官僚了。

     

    031. 天败星——王维

     

    同样是田园诗人,王维混得可能比孟浩然要好些,毕竟王维做过尚书右丞这样的中央大员。不过这个中央大员做得可不称职,很多时间他不去襄理政务,却和三五好友聚在郊外的花园别墅里“弹琴赋诗,傲啸终日”。

     

    轼说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评论应是恰当的,王维本也是一个画家,他写诗时肯定是先在心里把那诗境用水墨勾画出来,再提炼成诗句,要不然你读他那些诗句,什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啊,什么“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啊,有声有色,简直是让人身临其境,比水墨画还有生动得多。

     

    王维是信佛的,但是他可能并没有从佛理中得到领悟,要不然为什么他担任安禄山政权伪官的过失却要他弟弟为他来赎罪呢?佛祖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男子汉大丈夫做错了事就要敢于自己承担嘛。

     

    032. 天牢星——曹植

     

    曹植,这也是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的早逝天才。后世文学评论家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可就是因为他奇高的骨气,使他不能被自己的兄长所容,最后在无休止的争权夺利的家族斗争中忧愤地死去,而死时才四十岁。

     

    曹植从小才华横溢,雄心壮志,确有做一番大事业的抱负,为父亲曹操所赏识,还曾经考虑过要立他为太子,只是后来看到他放纵不羁,蔑视封建礼教,并且还经常酗酒,而这都是封建官僚家族所不容的,才打消了此念头。但其兄长曹丕并没有因曹操打消了念头就放弃对他的迫害,因为曹植的天才聪明已经严重威胁到其在政治上的地位。相比曹丕的老谋深算,书生意气的曹植还很天真,根本不懂运用政治上的各种手腕,只能在其兄长的巨大阴影下艰难度日。大家都应知道“七步成诗”的故事,说得就是曹丕妒忌曹植的才能,想找个杀他的借口,便要他在七步之内作首诗出来,要不就把脑袋留下。结果曹植在七步就吟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名句,让曹丕愧疚不已,暂时打消了杀他的念头,要不然曹植死得可能更早。

     

    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曹植仍然没有改变自己恃才傲物的性格和拯世济物的理想,并把这种性格和理想贯彻到了他的作品中。其诗以五言诗为主,语言清新而有文采,注意辞藻的安排,备受后世推崇。

     

    033. 天慧星——刘禹锡

     

    中唐诗人刘禹锡有“诗豪”之称,是因为他的诗雄浑爽朗,节奏明亮。其为人也是这样直率豪爽,敢说敢当,这从“玄都观事件”可以看出。

     

    刘禹锡在政治上是主张改革的,但在当时保守派当政的情况,为朝廷所不容,被贬到了外地做小官,九年后才被召回洛阳。回到洛阳后,他跑到玄都观散步,一时感慨就在壁上题了几句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领导一听说可不高兴了,心里想:居然说“桃千树”都是在你去后栽的,那不是明摆着说我排挤异已培养自家党派势力嘛,得,就让你再到外面反省反省吧。于是就把刘禹锡遣送到了远离中原的广东去。但刘禹锡才不怕,他在心里想:你做得不对还不许我说啊?你当你是哪根葱啊,我就说,你吹得我涨咩!在再次回到洛阳后,又一溜步跑到玄都观去,写下了“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嘲讽诗句,给当政者示威,真是勇气可嘉啊!

     

    人家有勇气是因为人家肚子里有料。除了诗写得好以外,刘禹锡还是个哲学家,其著作《天论》继柳宗元后进一步发展了无神论的唯物思想,颇有见地。而其提出的“法治”社会观点,今天人们还在喋喋不休地争论着该如何实现呢。

     

    034. 天暴星——秦观

     

    千百年来写爱情和忧愁题材的作家不计其数,但将爱情和忧愁写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的不多,秦观就是其中的高人。

     

    作为一个词人,秦观的词只写一个“情”字和一个“愁”字。由于在政坛上不得意,秦观经常流连于风月场所,但是他不像其他嫖客那样把妓女当玩弄对象,发泄完给了钱就走,而是把她们当作知心朋友,“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有什么苦闷就向她们倾诉。对女性的尊重也使他写出不少深情的女性形象,“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

     

    读秦观的词,你眼前就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失意忧伤的白衣男子立在爱人的楼下,含情脉脉地关注着楼上爱人的一举一动,却不忍去打扰她。低下头来想到自身事业未成,不禁黯然,毕竟岁月不饶人啊,“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何年才是自己功成名就时啊?罢了,想得太多徒增忧愁罢了,不如拿一壶酒,对明月当歌,然后“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好了。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数百年前的秦观躺在脂粉堆里对爱情尚且还祈求天长地久,而现代人却把爱情当作游戏,巴不得一朝一暮激情完了,第二天就撒扬哪拉,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035. 天哭星——柳永

     

    “下半身写作”这个词现在很流行,网络上现实中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也是见仁见智,纷纷扬扬。但是别以为这种做法有多新潮啊,这只不过是捡古人留下的剩饭罢了,在近一千年以前,著名词人柳永就已经是下半身写作的实践人士了。

     

    柳永一生穷困潦倒,由于“多游侠邪”,为官场所不容,科举屡败。在这种失意之下,他基本上把妓院当作家了,相比人世间的冷酷,妓女的体香或许还让他感到一丝家的温暖。他也从此傲然以脂粉堆中的“白衣卿相”自许,纵情于“偎红倚绿”的放浪生活,他甚至把床上男女之事当作殿试盛典,在缠绵中来得到“临轩亲试对”的快慰。妓女给了他平生最大的快乐,他也把妓女当作知音,他的词绝大部分是为妓女们而作的。他的词以慢词为主,抒情明畅,语言通俗,极易传唱。

     

    柳永对妓女们的这份深情,也得到了妓女对他的爱恋,且不说他出外时妓女会“小诗长笺”地托人问候,直至他死后,相传也是妓女们捐钱出来埋葬的,并且每年还为他举行悼念会。真是君对侬有意,侬对君有情,柳永泉下有知,相信也不会再有“忍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唱”的遗憾了。

     

    036. 天巧星——李清照

     

    李清照这个女子我都不知怎么说才好,因为我对她的词实在是百读不倦,爱不释手。读她的词,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子的一举一动仿佛就在我眼前,让人不禁有恨不能早生数百年而与之相恋的喟叹。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世家,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可算得是知识女性了。但她并没有恃才傲物,依然有平常女子那样纯真的少女情怀。她年轻时也是一个“见有人来,和羞走,却把青梅嗅”的天真女孩,她热爱生活,崇尚自然,“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她敢于大胆表露爱情,歌唱爱情,她曾有着美好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她对爱情专一而执着,即使在她老公死后多年,也仍然对亡夫充满着怀念,“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好一个深情的女子啊!

     

    李清照的词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精品。虽如此,她也时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情怀,这样一个才华焕发,深情专一,纯真可爱,又兼有磊落大方的女子,足以让人感叹:娶妻当娶李清照!

     

    037. 地魁星——茅盾

     

    四年一度的茅盾文学奖又在纷纷扬扬的喧闹中开锣评选了,对于这项以茅盾先生名字冠名的小说奖项,我是怀着仰慕的心情的。但是在当下社会浮燥的创作风气下,我又却是不抱什么奢望的,茅盾先生的高度是今人难以逾越的罢。

     

    小说《路》中主人公火薪传说:“时代给我走的,是一条狭路。只有前进,前进才有活路。”茅盾先生走的正是他自己选择的活路。由于父亲早逝,他在深受古典文学影响的母亲教导下,从小就喜欢读小说,因此,他并没有按照喜欢数学的父亲的意思,做一名工程师,而是按自己对文学的爱好,成了一名作家。到了中年,在外敌当前,民族到了危亡关头的时候,也也没有像很多文人那样主张文学与抗战无关而苟且偷生,而是挺身而出,以笔为武器,唤醒民众抗战的热情,因为他明白“民族解放的神圣的战争要求每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人贡献他的力量”。

     

    文学是如何贡献它的力量的?茅盾先生主张,文学是“同情于被损害者和被侮辱者”的,是“为平民的而非为一般特殊阶级的”,只有关注平民生活为社会底层老百姓的权势而呐喊的文字,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字,正如他在《右第二章》中描写的那样:在日本鬼的刺刀下依照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大上海,仿佛太平盛世,只有阿祥老婆那一声声嘶力竭的叫喊“还我的阿祥来!”才刺破了平静的天空,震憾了麻木的人心。

     

    目前网络文学创作的繁荣,确实让人可喜,但是有一种现象却让人乐不起来,那就是模仿他人的作品大量出现,譬如说,《成都》的成功就让上千过万类似《成都》的小说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这种重复劳动的模仿创作,是不会有什么好作品的,只不过是浪费了精力又浪费了资源罢。在这方面,茅盾先生早有论断:“徒效他人,即使能近似,已落人后。”他是主张创新的,只有创新才是文学前进的动力!

     

    038. 地煞星——龚自珍

     

    龚自珍是一匹志在千里的好马,只可惜这匹千里马却生在了“万马齐喑”的腐朽社会环境中,找不到独具慧眼的伯乐,而只能发出几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长啸罢了。

     

    龚自珍是有着“此生欲问光明殿”的远大理想的,但是其嫉恶如仇的性格却让他看不下官场上趋炎附势,相互巴结的作风,他经常讥讽官僚们是“缚草为形,实之腐肉,教之拜起”的庸夫俗子,听惯了吹捧之词的当权者是不喜欢这样的人物的,所以,他每次参加科考都是名落孙山。直到三十八岁才中了个进士,但是上面也只给了他一个无权无势的闲职小官,根本让他的才能无用武之地。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让他把犀利的笔锋直接指向的昏庸无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他认为,在所有权力归于皇帝一人的中央集权制下,官僚的腐败,政治的黑暗,实质上是皇帝一个人的过错,他期待着能有一个“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的新局面出现,相比以往文人把腐败原因归于皇帝周围的官吏,龚自珍是进步不少的。

     

    龚自珍的诗文瑰丽纵横,内容以揭露社会黑暗,提倡经世效用为主,在近代文学史上是开了一种“讥切时政”的风气的。

     

    039. 地勇星——吴敬梓

     

    吴敬梓是个坚强的小孩,其十三岁母亲去世,从小缺少母爱,但他没有像现在一些单亲少年那样自暴自弃混进社会沾染不少恶习而成为问题少年,相比他依然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甚至于可以达到“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的地步,后来不到二十岁就考取了秀才。

     

    只是后来在二十三岁时父亲又过世了,这个打击可能对他的心理造成了很大影响,因为他从此参加科考都是名落孙山的,以至到了后来,他对功名都有点厌恶了,很少参加什么考试了。反而对夜生活有了兴趣,常常邀三五好友,晚上去郊游,“歌吟啸呼,相与应和”,玩得不亦乐乎,直到天亮了才散伙回家。但不要以为他就这样完了,他那是做给人看的,显示他有性,反对束缚,其实他依然是个上进青年,因为他在这个时候写了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讲述的是读书人的故事,人物繁多,内容精彩,吴敬梓在其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阐明了很多道理,归纳起来不外乎四点:第一,不要读死书;第二,不要为了做官而读书;第三,不要为了做官发财而不择手段;第四,做官以后也别忘了自己是读书人。

     

    040. 地杰星——杜牧

     

    唐代名作家杜牧多才多艺,在诗歌,散文和赋等多方面都极负盛名,但以诗歌成就为最高,其诗风格俊爽,生动自然,独树一帜。

     

    杜牧应算是个爱国民主人士了,他所做的事,所写的诗都是忧国忧民的。虽未当其位, 他仍然积极上书,把自己对国家治理的一些主张呈给当权者参考,希望能为民族的繁荣出到一已之微薄力。见到当权者荒淫享乐无度,置广大贫苦苍生而不顾,大兴土木的时候,又写了不少历史散文,借古讽今,希望能引起当权者的注意而有所收敛。在看到不少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时,又忍不住泪流满面,以笔渲泄,以诗抒怀,把广大老百姓的苦难用诗来表现出来。但是,在那个时候,日渐衰落的唐帝国统治者只知抓紧时间尽情享乐,那管你什么民生凋潎,他的那份用心只能是明珠暗投了罢。

     

    杜牧是赞成文章应为事而作的主张的,他的诗文不以辞采取胜,不以奇峭取胜,而是以清丽的笔触来描写动人的景色,从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他的诗文中自有一种风流自赏又绰约含蓄的别样意境。

     

    041. 地雄星——高适

     

    记得前几年曾兴过一阵时间的军营民谣,自己也曾跟着哼过几句,现在写高适时,读着他的诗,我又不禁想起了那些往事,因为高适的诗多与边塞军营生活有关。他有阵时间常到边塞军营去体验生活,可称得上是军旅诗人了,由此而写出的诗风格雄浑悲壮,颇有军人本色。

     

    高适也是个大器晚成的主,他在青壮年时四处奔波,希冀能谋得个一官半职也好回去光宗耀祖,但由于各种原因均告失败。直到四十多岁了,才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有了个做官的机会,他这下高兴了,急冲冲地跑去问人家是个什么样的职位,却失望不已,原来只是一个县尉这样小的芝麻官,他于是扫兴而归。后来,因有机会面见唐玄宗,凭着他自己的那张三寸不烂之舌,在皇帝面前大大地露了一把脸,也为唐玄宗所赏识,这才进了中央政府做了大员。

     

    不过遗憾的是,他做大官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好作品问世了,他的好诗都是在未做大官以前作的,或许安逸的高官生活让他没有了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了罢。

     

    042. 地威星——王实甫

     

    王实甫的知名度可能比不上红娘,后者已经成为了为爱情婚姻牵针引线的人的代名词,可是红娘却只不过是王实甫笔下名作《西厢记》中众中人物的一个。王实甫一生清淡,创作剧本是他毕生的爱好,其作品文辞优美,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在当时圈中是很有名气的,其借前人成果而创作的《西厢记》是爱情类剧本的顶峰之作。

     

    《西厢记》成就巨大,前人的分析也是详尽仔细的,我在此只谈一点。剧中各主角在反对礼教束缚要求婚姻自由的过程中,没有出现非正常死亡事件,最后还以喜剧告终,这让我松了口气。在一些名作如《牡丹亭》、《梁祝》等中都出现了主角为反抗而死的情况,虽然作者会用笔来写出一些非自然现象让主角实现大团圆,但在现实中,人一旦死了就不可再复生,如果有恋爱中的男女因家庭反对而效法剧本主人公出现殉情行为,那将是可悲的。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还是不要轻易的死罢。

     

    除了《西厢记》以外,王实甫还有很多作品。我印象最深的是《破窑记》,因为其中女主角刘月娥的一句话:“夫妻相待贫和富有何妨!”这句话让我感慨良久,相比刘月娥,数百年后的今天,很多女同胞在选择对象时却首先注意对方有没有三子:票子,车子和房子。

     

    043. 地英星——陆机

     

    西晋文学在晋武帝太康前后处于十分繁荣的时期,而在那个时候统领群雄的是才子陆机,其诗文注重语言雕琢,讲究辞藻运用,在当时极负盛名,代表了当时文学的主要倾向。

     

    陆机是当时的世族大地主,用现在的话说,算是有钱人了,并且他在当时上流社会极有地位,著名的社会名流,加上其文章底子很足,如果能用心加以修炼,或许会有更大的突破,只可惜他所作的很多东西都是因袭旧套的,没有什么创新,尤其是他的乐府诗。或许他生活在如此富裕安逸的环境里感到满足了罢,就像现在很多的富家子弟的成就都比不了贫家孩子一样,有钱有时也有有钱的不足之处啊。

     

    不单在诗歌上有所成就, 陆机所作《文赋》影响也大, 是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其对文学创作过程和经验的论述,分析极为精密,深为后人所推崇。

     

    044. 地奇星——潘岳

     

    潘岳和陆机是同时代的才子,人们常以陆潘并称,后人钟嵘曾有“陆才如海,潘才如河”之说。但潘岳对于我来说,却是很陌生的,除了那篇曾让我感慨不已的《哀永逝文》。

     

    潘岳这人是个痴情种,他和妻子是很恩爱的一对,在其妻死后,他很长时间了还沉浸在悲伤中而不能自拔,晚上辗转于枕度而不能入睡,有时看到身边床位空空如也,常有“床空委清尘,空虚来悲风”之类的哀伤,继而情不自禁地落泪。在思念中他为亡妻写了《悼亡诗》三首和《哀永逝文》一文,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当然,潘岳也不只是会写悼亡诗,他的《关中诗》四言十六章还是很有盛名的,是晋诗中的精品,其中的描述痛快淋漓,值得一读。

     

    045. 地猛星——左思

     

    同属西晋三才子的还有左思。左思这个人满腹才华,心高气傲,曾有“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大志,只可惜在当时门阀制度横行的时候,他却只能是“白首不见招”,落了个“冯唐难遣,扬雄寂寞”的结果。

     

    说到门阀制度,指的是当时西晋社会选拔官员看的是其出身,如果不是世家大族的,就算是才高八斗,也只能是屈居下位。左思是出身于贫寒人家的孩子,当然不能为那个黑暗的官场所容。但是,左思没有因此就自暴自弃,俗话说,此得不留人,自有留爷处,天性乐观的他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让灵魂在田野里奔跑,这让他写出许多豪迈高亢的诗篇。

     

    钟嵘曾提到过“左思风力”,说的就是其诗那种劲挺矫健的笔风和豪迈俊爽的情调,其诗以五言诗为主,擅长于借古人古事来抒怀与评论时政,在当时成就极高。

     

    046. 地文星——王昌龄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歌主要描写两类主题:一是军人,一是女人,描写军人的语言精炼,言调铿锵,描写女人的细腻生动,委婉动人,一极阳刚,一极阴柔,相映成趣,让人不得不佩服其选题的眼光。

     

    王昌龄这个人是那种天塌下来都当被盖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强的人,虽然在政坛上一再失意,屡被贬谪,到处漂泊,但他都一笑了之,不当一回事,怀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宽容态度。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好人,却因受人嫉妒,最终不免落得个在战乱中被杀的悲惨结局,人们常说,好人有好报,恐怕未必啊!

     

    王昌龄诗歌成就极高,尤其是七绝,后人认为只有诗仙李白才可与之比美,而在当时,王昌龄是有着“诗家天子”的美誉的。

     

    047. 地正星——温庭筠

     

    温庭筠也是一个崇尚“下半身写作”的作家,他爱好女色,常以同青楼女子打情骂俏为乐事,为此,他还写了不少香诗和艳词,把女人的姿色和风情写到了可谓是穷妍极态的地步。

     

    在这里我并不是贬低“下半身写作”这种创作方式,毕竟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男女之情其实也是人类一种美好的乐趣,将这种乐趣写进作品也没什么不好的,只是不要描写得太过分甚至于变态就可以了。温庭筠在这方面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还不算太过分,其人虽然风流成性,但也是个才子,不但能文会词,还精通音乐,“能逐弦吹之音,为恻艳之词”,写出来的词朗朗上口,音乐性强,极易传唱,多是广为流传的佳作。

     

    正因为其词精品较多,民间又喜传唱,以致后人纷纷仿效他的词风,把那种词句工丽,色彩浓艳的风格发扬光大,而形成了一个“花间词派”,温庭筠当然毫无疑问地被尊为这一词派的鼻祖。

     

    048. 地阔星——王绩

     

    说起王绩,首先得说这个人的诗写得好。在隋和初唐时期,颓靡绮丽的诗风正盛,而他却能自拔于其中,写出来的诗格律完整,清新自然,虽不能以一已之力改变当时沉溺已久的风气,但也算是给他人做了个好榜样了。

     

    其次王绩这个人十分好酒。他常常以陶渊明自比,学陶渊明那样,“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不过却学过头了,变成了纵酒如狂,成了一酒鬼。或许是因为怀才不遇而对那个社会不满他才寄情于酒罢,所谓“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有很多时候你不得不借酒消愁,虽明知那样只会“酒入愁肠愁更愁”,却也只能那样了。

     

    这个酒鬼居然还信佛,他到了晚年还喜欢跑去听人家僧人讲禅,真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我佛慈悲,普渡众生啊。

     

    049. 地阖星——巴金

     

    巴金先生今年一百岁了,对于一个仍然还在写作的世纪老人,我除了敬重还是敬重。记得有个朋友和我说,到目前为止,他最喜欢的小说依然是巴金先生的名作,《家》,尽管已看过无数遍,但他仍时不时拿出来翻翻,并且每一次看都仍旧会让他激动不已。我想这并不是夸张的,因为我自己曾有过同样的经历。

     

    巴金先生说:“对于战士,生活就是不停的战斗,他不是取得光明而生存,便是带着满身伤痕而死去。”巴金先生的前五十年正是战斗着的罢。从“五四”运动开始,巴金先生就一直积极参加各种反抗旧势力的斗争,即使不能亲身参与战斗,他也用笔为革命呐喊助威。从《萌芽》到《电》,他的小说因其中强烈的斗争精神而屡被当局查禁,但他毫不妥协,想方设法把他的小说出版,把他对革命的呼声告诉给广大的读者。

     

    现在有不少人因巴金先生在文革中的表现而大加抨击,这我能理解但不能苟同。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即使是身强力壮风华正茂的青年不少都犯了错,何况一个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孤独无助的老人?巴金先生也曾说过:“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到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的。”每个人都有错的时候,关键是错了以后怎么做,我是非常敬佩巴金先生在晚年提倡的“讲真话”这一主张的,虽然那也不是什么新鲜想法,但就目前来说,却是必要的,正如他所说的“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这或许是一盏灯光罢。

     

    巴金先生让我敬重的不止是其近千万的著作,更因为其对有潜力的不知名作者的发掘。从曹禺到何其芳,巴金先生的慧眼和努力让人敬佩,毕竟这个世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寻啊!

     

    050. 地强星——钱钟书

     

    看钱钟书的作品,我常常感到很困难,甚至于无法继续看下去,这固然有钱钟书的作品博大精深而本人学识浅薄不足以读的缘故,更多的是因为钱钟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份冷峻与幽默,常把我那隐藏在骨子里的浮躁给揪了出来,放在阳光下晒,直晒出无数个渺小来。

     

    曾被誉为“中国当代第一博学鸿儒”的钱钟书从小就在文学方面表现出了出众的才能,是当时私塾老师的宠儿,常常被表扬,其他小孩的家长都训诫自己的子女要以他为榜样。只是这样一个文学天才,其在数学上的成绩却是难以说出口的,其考清华时的数学成绩曾被人当作一个笑话来传。但是,他在文学上的修为却是让人惊讶的,在其大学尚未毕业时,就被人称为可与国学大师陈寅恪并提的后起之秀。到了后来留学英法时,其在西方文学上的造诣,也让许多西方学者自叹不如。

     

    钱钟书一生埋头于创作与研究,其在公众面前是很低调的,很少参加什么社会活动,尤其是政治上更少涉及,他曾说过“你受到的对待正与你抛头露面的程度成正比”,他的这种低调也许是好事,因为这让他得以安全的渡过各种风波,专心在书海里畅游,从而写出《围城》、《管锥篇》和《谈艺录》等多本极为优秀的作品来。

     

    051. 地暗星——李煜

     

    写到李煜时,忽然想到一个词:贱人。李煜作为一个皇帝,在实力衰弱的情况下不思进取,不去想法子增强实力,却只寄望敌人发发善心放过自己,每年举国之力用大量金银贡物去讨强敌欢心,换一朝太平,但最终还是被灭亡了。

     

    作为一国之主,除了女人,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干的,可李煜却沉迷声色尽情享乐,到最后只落得个阶下囚的下场,真是活该,天堂或者地狱只是一念之差而已。被北宋攻破金陵之时,还在寺院中听和尚讲经的李煜居然还傻乎乎地光着身子跑出来举着白旗投降,还真够贱的。不如就地削发为僧更好,何必一定要去做阶下囚呢?

     

    虽然是贱人,但其词还是写得很好,其前期作品风格艳丽,有一股皇家的风范,后期的则充满了感伤,语言流畅,言于传唱,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如此之类的千古名句。

     

    052. 地轴星——老舍

     

    老舍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 的称号,我想他是无愧于这个荣誉的,这不仅因为其作品通俗易懂,为老百姓所喜见乐闻,更因为其作品对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众生活的真实描绘,以及其对城市贫民生活困苦的同情和思考。

     

    老舍也是出身于北京一城市贫民家庭,早年丧父,是母亲一把汗一把血拉扯大的。他知道教育对于平民家庭的重要性,因此,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一直都是做小学、中学教师,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和他一样出身的平民子弟。一九二四年他赴英讲学,也是教中文的。回国后,他仍旧在大学里做文学系教授。但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却最后以非正常死亡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死给我们留下了沉痛的思考。

     

    老舍的一生是创作的一生,从留英期间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开始,到杰出的长篇《骆驼祥子》,再到未完成的作品《正红旗下》,他一生创作了包括小说、散文、曲艺、诗歌、戏剧等在内的各种文学体裁的大量作品,他曾这样说过:“我终年是在拼命地写,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笔。”书写是作家存在的方式,老舍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

     

    相比很多作家在建国后的沉寂,老舍从小说创作向戏剧创作转变的努力和勤奋让人敬佩,他说“以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了。”这种时刻把老百姓放在心里的创作态度对热衷于风花雪月的我们来说,是一种震撼。

     

    053. 地会星——冯梦龙

     

    小说到了今天能够如此繁荣,是很多今人与古人的努力的结果,其中就有冯梦龙的努力。其所编的知短篇小说集《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垣言》,或简称“三言”)由于其故事内容贴近平民生活,语言通俗好懂,而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冯梦龙的成功不在于其思想有多伟大,也不在于其文学成就有多高,而在于其对平民生活的细致描绘,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是广大老百姓能够接受的作品,而不是富豪阶层把玩的娱乐工具。冯梦龙是个小官吏,其在内心或许不甘心做一个一般群众,但实际上其生活已深深地与平民阶层混为一体,他受到平民思想的影响也许比儒家思想正统思想影响更大。正因为如此,他才把平民百姓喜欢的白话小说看得很高,认为小说是可“与康衢,击壤之歌,并传不朽的”,是比《论语》、《孝经》更能感动人的。事实上到了今天,小说的兴盛难以想象,不是一般文学作品可与比拟的。

     

    我是非常欣赏《古今小说》中描写人与人之间友谊的故事的,可以想象,当冯梦龙在各地奔波上任时,其在异乡举目无亲和“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心态,他的内心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出门靠朋友”的感慨罢。

     

    054. 地佐星——汤显祖

     

    汤显祖做官时是主张“以民之所欲去留”的,基于此,他在做礼部主事时就写了有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极力抨击当权者的腐败与黑暗,甚至还对皇帝明神宗本人也进行了指责,他的这种为民做主的思想当然不被统治者喜欢,所以他受到了贬职。在浙江做父母官时,也积极推动民权运动,抑制豪强,他认为即使囚犯也是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的,所以他在任期间,囚犯是可以回家过年的。基于民权基础上的思想,使他不能为当权者所容而最后被迫辞职回家。

     

    对人性自由的正确理解,使他写出了诸如《牡丹亭》之类伟大的戏剧作品。现在我们可以自由恋爱,可以自由结婚,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但在当时这是不可想象的。当时婚姻是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婆之言,更别提有什么恋爱了。汤显祖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提倡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牡丹亭》的贡献也正在于此。但自由并不等于放纵,汤显祖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自由恋爱也是需要深情而专一的,自由过度乃至于滥情则不免于坠入了另一个极端。

     

    自由的汤显祖即使在戏曲创作上,也是放得开的,他主张创作要以内容为主,不必拘泥于格律,我是极度赞同的。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