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日本为什么叫“倭奴” ?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6-12-1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据记载,先秦时日本就跟中国有联系了,记载常略称其名为“倭”。
     
      《论衡·恢国》“成王之时……倭人贡畅(《儒増篇》作鬯草)”。
      《山海经·海内北经》:“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郭璞注:“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以女为主”)。
     
      汉时则又译有全称“倭奴”了:
     
      《后汉书·光武帝纪》“中元二年春正月……东夷倭奴国王遣使奉献”。
      又《东夷列传》记“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1784年“汉委奴国王”金印在九州筑前国糟屋郡志贺岛叶崎(今福冈县糟屋郡志贺町)出土了,证实了这一记载是完全确凿的。
     
      而旧时有些日本学者讳言日本国王曾对华朝贡,于是三宅米吉等就硬说金印之“委奴国”要读做“倭”之“奴”(傩)国,说指的是倭国所属一个小国——傩国而已。不知金印乃汉王朝授于友善邦主的最高礼遇,岂是轻易得的,如果小大不分,也未免把汉光武帝朝廷上下看的太糊涂了。当时颁略小之国多为银印,而蛮夷则为铜印,而这颗印金质蛇纽,阴篆三行:“汉-委奴-国王”,唯有云南晋宁西汉墓出土的“滇王之印”金印可以类比,《史记·西南夷列传》亦记元封二年发巴蜀兵临滇,滇王举国降,“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

      对于“倭奴”的语源,用汉语“倭,顺貌”,或“倭通矮”之类由汉字望文生义而意含贬抑的说法来说,自然不足为训(《玉篇》“倭,於为切,顺貌;乌禾切,国名”。音亦不同)。光武帝所赐金印作“委奴”,已表明那只能是译音,且必为其自称。中国古代史官有个好传统,记夷狄地名都必须“名从主人”,何况国名?何况示好友邦的金印岂会有不用其原名之理?
     
      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稻叶君山等说“委奴”来自“大和”Yamato的急读(yama省ma作ya,音近wa)。但Yamato当为《后汉书·东夷列传》“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馀国,……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之“邪马台”原语,当释“yama(山)-to(门)”,① 其音义皆很清楚。
     
      而“倭奴”先秦音*'ol-na、汉代音*'oi-na(故倭奴可以通写做“委奴”),其音跟Yamato相差太远了(说“倭”读wa,“奴”读do 所据都是唐代音,而非汉代音。“奴”日文汉音读do,虽与to相似,但此等读法实际来自唐代中期的长安音,怎可用来解释汉代译名呢?)

      抗战初1938年学用社出版的李季《二千年中日关系发展史》,其第一章就以54页的篇幅专章讨论“历代对于日本的称呼”问题,力主“倭奴”来自对日本原住民族阿夷奴Ainu(虾夷)的译音。说是黄遵宪《日本杂事》已说到“日本土人即虾夷……,日本称为毛人(亦呼为委奴)”了。但黄、李二先生不谙古音,他们此说都是据今音“奴”读nu立论的(“奴”六朝音 no 后变 nuo,至唐代中期以后方变 nu),Ainu是无法对上汉代的“委奴”的,除非有什么证据表明它原来从Oina 转来。

      曹魏代汉之后,仍用金印授给倭国王,改封为“亲魏倭王”,并指明所封倭王是女王卑弥呼。《三国志·魏志·东夷·倭人传》记明帝景初二年(《梁书》作三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米升等诣[带方]郡,求诣天子朝献。”十二月,诏书报倭女王卑弥呼:“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按此印有《宣和集古印史》拓本,收日本《好古日录》中)。该传记载倭境内外诸属国甚详,皆以“女王国”为主叙其方向里数,其称女王国与称倭同。传内点明邪马壹[臺]国为“女王之所都”,而《后汉书·东夷列传》作“大倭王居邪马臺国”,也表明女王即大倭王。

      《集韵》乌禾切:“倭,女王国名,在东海中。”唐时日本和尚昌住《新撰字镜》:“倭,东海中女王国”,同样注明“倭”意为女王国无异议,此亦与《山海经》郭璞注“倭国……以女为主”同。
     
      按日语称“女人”为 wonna (或作wouna,wonago,此据旧时日语词典,现在的写法是 onna),正跟“倭奴”古音相合,当以此为原语。《三国志·沃沮传》记王欣追讨句骊王至其东界,“问其耆老:海南复有人不?耆老言:有一国亦在海中,纯女无男。”那可能就是从女王国讹传来的。

      《宋书·倭国传》记其王在刘宋元嘉间来书,尚“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表求除正,诏除安东将军倭国王”(但其除正之衔去百济,称六国诸军事),齐梁仍之,到唐高宗时方改称“日本”:
    《新唐书·东夷传》:“日本,古倭奴也。……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近日所出,以为名。”

      这是因为后来大和国皇室乃是以男王为主了,② 方才要提出改名的,倒不是只为了嫌恶夏音(汉语)里“倭”有柔顺之意吧。自此以后,因名从主人,我国史传也就改称日本了(所以《新唐书》只作日本,而《旧唐书》同一国却分“倭国”、“日本”两传,贞观22年前事列“倭国”传,嗣圣22年即武周长安三年事就归入“日本传”了)。③
     
      总之,“倭奴”的汉语古音与日语的“女人”相合,汉魏至晋日本正是女王当政,“倭奴”即是指的“女王国”。
     
     
    注释:

    ① 星野恒《日本国号考》谓在筑後国山门郡,王辑五《中国日本交通史》说在今九州肥後菊池郡山门乡。又其语原也可能yama源于古汉语“岩”(参日语yama对汉越语“岩”nham,犹如家ya对“庌”nha),而to源于古汉语“止”,yama-to即依山岛居止之意。
     

    ② 《隋书·倭国传》“开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号阿辈鸡弥,遣使诣阙。”《通典》185引,末作“其国号作阿辈鸡弥,华言天儿也,遣使诣阙。”(《唐类函》则“天儿” 作“天皇”)。按该传又记“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贡,……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阿辈鸡弥相当ame-kimi“天-君”,此当证其在国内已号称天皇。阿每也相当ame天,或amani天儿,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80)认为“阿每-多利思比孤”相当于Amanotarihisuko “天足彦”,说有好几位天皇名字后都是带“足彦”的,此几已成为天皇的别名。不管怎样,即以“比孤”对“fiko”,也属于男子美称,既自称天之儿子,自然就会嫌“倭”名义之不美了。
     
    ③ 汪向荣《中日关系史文献论考》(岳麓书社,1985)39页。12页考其改名在712-720年间,按长安三年是703年。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