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是我最喜欢的诗人。这首词不是苏轼最成熟的作品,却是苏轼出世思想最突出的一首。 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九死一生,当初的朋友故旧无一人敢再与之交往(陈季常除外),那种煎熬是可想而知的。 余秋雨在散文《东坡突围》中做了极精彩的阐释。 苏轼不是圣人,他最可贵的地方是在痛苦彷徨挣扎中,总能把自己的心灵置于更广阔的天地中,如同《赤壁后赋》中横飞而去的老鹤,戛戛于星空夜月,长河大江之上,澄明清澈,皎然不滓。 苏轼是一个善于苦中找乐的人,这种乐观与真趣帮他度过了不少难关。画家陈丹青说鲁迅是一个有趣的人,我想,拿来说苏东坡一样也行。 关于此诗,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苏轼被贬黄州,一日无事,与几位诗朋酒友泛舟江上,吹箫吟诗为乐。不知不觉已至半夜,酒友们酒力不足,一个个倒在船板上呼呼大睡。东坡看一船醉鬼,只好醉醺醺地独自上岸,想返回不远处的住地临皋亭,谁知道吃了家童的闭门羹,于是又折回江边。夜色正好,江水滔滔;一切喧闹复归平静;因“乌台诗案”遭贬,流落到黄州到也清静。一时诗兴大发,作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自觉得意,回到船上想与朋友分享,谁知鼾声如雷,无一醒者。自觉扫兴,把诗丢在船上,就下船了。 次日清晨,酒友醒来,独不见东坡,甚觉奇怪。当发现船板上的诗之后,大惊失色,以为东坡跳江轻生了。忙派人通知黄州太守徐君猷。因为东坡被贬黄州,名义上是黄州团练副使,实则为徐太守奉命监视的“罪人”。徐一听,急了:东坡若随江流去,他自己此番必遭罪,于是马上驾车去寻(大抵有死要见尸的味道)。结果,在江边的一处草丛中找到了正自酣睡的东坡。一场虚惊,众人都吓了一身冷汗。 苏轼在黄州经历了思想上的涅磐,从“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的凄惶不定,惊疑恐惧,到“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的挂冠而去,吟啸江湖的渴望,再到《东坡》中铿然曳杖,月夜行于山路中的自得其乐,他终于不再受羁绊了。从此,山光水影,月色清流,在他的诗文中都那么妙趣横生,有了真灵性。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写的有点轻松了,而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又有点沉重。其实,人的一生,总有矛盾困厄,挣扎之时,不同的是,有的人战胜了自己,有的人无法自拔。我一直对秦观的词兴趣不大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当然,因人的思想、性格的不同,面对外来的屈辱时,人们的反映是不一样的。翻译家傅雷在《约翰克里斯朵夫》前的序言中说,“人在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首先要战胜内在的自我”,然而傅雷在文革开始之时,因不堪屈辱,与妻子愤而自杀。随之而亡的老舍,邓拓等人,未必都是软弱。那是中国知识分子士可杀不可辱的傲气。我们不能脱离时代苛责他们.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道破了这两难抉择的原委,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因为生存,意味着默默忍受那无涯的痛苦;想想文革中忍辱而存的黄永玉,还有那些被俘虏后获释归来,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志愿军们,人之渴望解脱,大抵是渴望能高贵自由的活着。不能够时,宁愿毁灭,求得解脱。可是,那是真正的解脱吗? 我相信,每个人都背负着爱与责任,即使有多少痛苦,也需要为所有爱你的人好好活下去。 苏轼在《留侯论》中认为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不足为训,我总觉得他是写给自己看的,是自己在给自己打气。 苏东坡的伟大也就在于此,当他不再苟苟营营而生,从虚幻的追求中走出来,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他就给自己傲岸的心找到了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从此,风风雨雨都不能使他颓废了。 鲁迅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想是因为他大概与苏轼一样,在找寻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永远沉淀在浮华之下,所以选择了沉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