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利玛窦:第一个葬在中国的传教士(一)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6-12-1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今天在中国的大小城市,甭管是不是基督徒,每到12月25日过过圣诞节热闹一下,已经见惯不怪了。而在这时,很少有人会想起第一个把基督教文化引进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像中国人一样通晓中文,熟读五经。他惊人的记忆力使中国的读书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北京市的交通地图上,西城区车公庄大街路南标注着“利玛窦墓”,这是上世纪50年代修建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时保留下来的。1984年5月24日,利玛窦墓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散布在校园内的60多座传教士墓碑一起,被集合在草木环绕的墓园中。墓园长年由“铁将军”把门,好在墓墙不高,站在铁条门前,可以看见墓碑以及盈盈绿草和间或跳出的紫蓝色野花。

      1 利玛窦开外国传教士葬在北京先河

      墓园的守护者是4棵柏树和两丛青竹,迎面是3座高大的汉白玉石碑,碑后是灰黑的长方形砖砌墓。中间的方碑高2.7米,宽0.94米,碑身正中刻有“耶稣会士利公之墓”,为明万历38年(公元1610年)立。这就是利玛窦墓,它的东侧是南怀仁墓,西侧是汤若望墓。虽然墓主都是外国传教士,但还是入乡随俗,墓碑上盘绕着粗壮的龙身,只是碑额镌刻着十字,表明墓主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400年前,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Mathieu Ricci 1552~1610年)以西洋客人的身份来到北京,翻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利玛窦9岁入耶稣会学校,19岁在罗马加入耶稣教会,自愿到远东任教。1582年(万历十年)8月,他远涉重洋来到澳门,开始了在中国近30年的传教生涯。经明朝万历皇帝特批,利玛窦被葬在北京。他活着时,北京二里沟一带还是荒地,由他开了外国传教士葬在北京的先河,他的墓地后来成为外国传教士的集体墓地。


    2 翻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自然科学译著

      中国文化是在封闭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过去的人常有井蛙之感,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在利玛窦之前,中国人不大知道欧洲,欧洲人也不知道东方古国是个什么样子。而利玛窦成功地把基督教和西方文明嫁接到古老中国的树干上,又率先把中国介绍到西方,为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1853年,利玛窦由澳门入境并居住在广东肇庆,他在肇庆建造了中国大陆上第一座耶稣教教堂。此后的十余年中,他一直在韶州、南昌等地传教。利玛窦认为,中国不仅在道德上,而且在天文、中医以及很多数学分支上都有很大的成就。

      他总结了前人传教的教训,脱下洋装,诚心诚意学习中国文化。在这种心态支配下,利玛窦像中国人一样通晓中文,熟读五经,将儒教与基督教结合。这当然也缘于他过目成诵、倒背如流的本领,他惊人的记忆力使中国的读书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利玛窦还撰写了一本叫《西国记法》的书,专门介绍他的局部记忆法。

      利玛窦定居南昌时,与明朝的高官广泛地交朋友,争取上层知识分子的支持,他结识了学者翟太素和李年吾,甚至还拜见过大戏剧家汤显祖。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也是他的好朋友,他们合作翻译的拉丁文著作《几何原本》1607年在北京出版。这是我国翻译最早的一部自然科学著作,很多专业名词至今仍“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博学的利玛窦除了精通数学,还研究过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数学、物理、哲学、建筑等,甚至还精通机械工艺。

      为了更好地传播基督教,利玛窦把从西方带来的自鸣钟、三菱镜、书籍和自制的天文仪器摆在家中,邀请中国人参观。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他还担任“神医”,用奎宁治好了肇庆知府王泮的公子。王泮感激之余,为他争取到建房子居住和传教的权利。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