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长度不足初建1/3 秦汉长城"零落成泥碾作尘"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6-12-0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甘肃省有关部门的最新调查显示,由于自然原因及人为破坏,甘肃省境内原有600多公里的秦朝始建长城、2000多公里的汉朝始建长城,现已分别减少为不到200公里和600公里,不足初建时的1/3。大量秦汉长城在野外自生自灭,“零落成泥碾作尘”。境内明代长城也在急剧萎缩。

      据介绍,甘肃省气候少雨,秦汉遗留长城较多。其中,秦长城土质经过严格筛选,城墙十分牢固。汉长城土层中加入芦苇、芨芨草等植物,加固城墙。秦汉两朝长城都建有水道、陶瓦,用于防水、导水。这些措施使秦汉长城有效抵御自然侵蚀,自然因素的破坏微乎其微。但是,近年来,随着人口大量增加,人们迁移到城墙附近居住。于是,挖墙开路、拆墙平地、炸墙取土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农民还把城墙改造成院墙,在城墙内建储存室,在长城两旁种庄稼,在城垛上牧羊。

      甘肃临洮县境内原有秦长城约60公里,除上个世纪70年代修梯田时毁坏了一部分外,近年由于许多长城墙体两旁被开发成耕地、种庄稼,没有隔离保护,导致墙体逐年缩小。目前,60公里长城中可见墙体和墙基的仅剩14.5公里,保存最完好墙体的也仅剩2米高。

      张掖市山丹县一户村民的家以穿村而过的城墙作为自家后院墙,墙体内挖了很多洞,用于储存家里的杂物,长城墙体破坏严重。像这种破坏长城的行为在当地很普遍,村民们并没有认识到这属于破坏行为。

      山丹县境内汉、明长城并行并至,由东向西蜿蜒百余公里,被专家誉为“露天博物馆”,其保护工作在全省算是做得不错的。其中,汉长城以壕沟代替城墙,埂上筑烽燧,长约60公里,但现仅存10多公里。

      明代长城同样难逃厄运。武威市长城乡自古就以长城而得名,该乡岸门村有一处长约4公里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长城。虽然在长城脚下立有一块“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长城遗址”的石碑,但是这段长城仍然在劫难逃:一条柏油公路将长城截断,长城成了完全不相干的两段。公路东侧的长城,一边是农田,另一边则堆满了玉米秆。

      公路另一侧的城墙“生存环境”更为恶劣。城墙与一片正在进行冬灌的耕地几乎“零距离”。城墙在耕地边被水浸泡,底部泛起层层白碱。由于缺乏有效保护,这段长城几乎变成了一段略高于地面的土包,城墙上随处可见一片片羊蹄印,对墙体的破坏十分严重。

      文物专家表示,由于甘肃境内的长城大都分布在毫无防护措施的野外,保护难度较大。当务之急是实行“退耕还墙”政策,将长城遗迹划在特设区域内加强保护。否则,甘肃省仅剩的数百公里长城将逐渐消逝。   

      据悉,甘肃省将于明年启动大规模的长城保护活动。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