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专家认同良渚遗址进入申遗预备清单(图)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6-12-0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良渚陪葬玉器 


             还原出土原貌的陪葬玉器

     

    气温骤降。雨时断时停。但这样糟糕的天气里,带着记者四处参观的张炳火,额头上却还是沁出了汗珠。

     

    “太兴奋了。”张炳火这样解释他的反常。

     

    张炳火是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主任。这两天,一条足够重磅的消息刚刚传到管委会——经过严格的审核,根据价值、保护现状等因素,我国的文物专家们对良渚进入我国申遗预备名单表示了认同。

     

    张炳火说,中国“上下五千年”常被国人挂在嘴边,可西方文物考古专业人士普遍认同的华夏文明历史却“只是3500年”。记者手头一本大英博物馆对中国史的介绍,也是如此。

     

    好在有了良渚。经过多方实证,良渚遗址可填补这之间1500年的断层——申遗成功,将是最佳佐证。

     

    一场5000年的马拉松,眼看要到终点。良渚遗址,就是那最后冲刺的100米。

     

    良渚“皇宫”上租下“花果山”

     

    我们来到良渚遗址的核心地带——莫角山、反山一带。除了加油站,尽是一片绿色,原先林立路边的十多家废品收购公司杂乱的建筑物已不见了踪迹。

     

    “加油站不久之后也要搬。”张炳火告诉记者,往年专家们每次来考察,总念叨着,要保护遗址,首先要保护环境。“保护遗址,常要今人为古人让地。余杭的村民、企业,有牺牲精神。”

     

    原来,这莫角山遗址上,有一大块地是杭州市民政福利单位大观山果园的所在地。本来,果园种些桃树、梨树,并不影响遗址保护,可果园要发展,就要扩大产业、建厂房、移种高大的城市景观树、挖1米多深的坑……这可急坏了管委会——“把良渚文化比作一个国家,莫角山这里就是皇宫呀,万万动不得。”那,买下这块地,禁止动工?也得顾及人家的生活呀。

     

    和杭州市民政局反复沟通后,民政局负责人表示,保护遗址要放在首位。于是,有了现在这个折中的办法:管委会以每年50万元的价格租下果园数百亩土地,按照遗址保护的要求进行管理。同时,保留经济效益上佳的果树,维护果园职工的利益。

     

    用租地的办法保护遗址,这在全国恐怕也不多见。

     

    为申遗铺路为历史搭桥

     

    申遗需要展示,展示强调环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境,就是道路和沿路的景观。

     

    从杭州老城区到良渚,104国道是交通主干道。如今的104国道良渚段,5公里多长的新柏油马路刚刚翻新过,双向4车道足有14米宽。道路两旁预留了未来的绿化带,年底前,各类绿色植物将扮美这条“申遗路”。

     

    接下来,瓶窑段10多公里的104国道也将开始路面专项整修工程。

     

    据介绍,两段国道整修完成后,新老国道的交接口将矗立起一座象征良渚文化的标志建筑。“让人一看,就知道良渚到了。”

     

    良渚遗址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叶维军说,为遗址铺路,算得上良渚人的“老传统”。1997年,在勾庄到彭公段,104国道绕了个昂贵的弯——1999223日,全长16公里的南移路段竣工通车,总投资比原计划多“砸”了1亿多元。

     

    现在去良渚,已经可以看到新通车的升阳桥。这是通向新良渚文化博物馆的必经之路。

     

    有人打趣说,这还是座跨越5000年的历史之桥。

     

    新的文博馆如撒一把玉

     

    过了升阳桥,一眼就看到宏大的黄褐色建筑群,这就是新良渚文化博物馆。互相连通的长方形造型,墩厚结实,让人马上联想到了良渚著名的出土文物“玉锥”。

     

    倘若有机缘俯瞰它,用博物馆设计师的经典比喻来讲,就能看见“在良渚大地上洒落的一把玉”。

     

    目前,新馆的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进入了室内装修阶段,预计2008年可以向游客开放。

     

    这是个很有趣的建筑。只有1层楼,但面积达到了1万平方米,是现良渚博物馆建筑面积的整整5倍。总高接近一般建筑的五层楼,“天花板”真的“遥在天边”了。

     

    这也是目前浙江层高最高的博物馆。

     

    叶维军说,新馆主要分为三个展厅,分别向游客介绍良渚遗址、展示原生态的先民生产生活和良渚文明发展。

     

    玉器、石器、陶器等出土文物的陈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新博物馆还要使良渚文化“鲜活”起来——5个露天庭院,河流汩汩,树木森森,原汁原味展示良渚先民的生活场景。这些树,是良渚文化时期就有的品种,栗属、枫香属、胡桃属、柳属……总共将有几十个品种。

     

    千件宝贝回到娘家

     

    金屋藏娇,现在金屋已经初具雏形,就差屋里的美娇娘了。

     

    根据省文物局不久前制定的良渚遗址出土文物指定的收藏方案,现存省博物馆反山瑶山出土的总共5000多件精品文物中,有2500件将被移交到良渚文化新博物馆。

     

    11月,第一批1000余件文物精品已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移交给了良渚文化博物馆。

     

    日前,记者有幸先睹了这批尚未见过“市面”的良渚宝贝。

     

    “你看,这头盖骨从眉骨处切割下来,有明显的刀痕。”良渚文化博物馆的专家们昨天正在整理文物,张炳火拿起那个被文物和考古专家们视为珍宝的头盖骨器皿,由衷赞叹。

     

    头盖骨是从良渚卞家山遗址中的墓地里挖出的,切割处非常平整,记者甚至在上面还发现了数道刀痕。它的外表面则有Y型的纹路。“纹路说明这个奴隶去世的时候还很年轻,头骨还未完全闭合。”

     

    “用头盖骨作器皿,看上去很残忍,但这恰恰说明当时社会、阶级的形成。足以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入一个阶段的标志。”良渚遗址管理局文物局副局长蒋卫东说。

     

    另外,这次“回娘家”的文物中还包括玉琮、玉钺、玉璧、玉三叉形器等几乎所有的良渚文化玉器器类。

     

    璧玉三叉形器双面都雕刻着精致的神徽像,中间有一个孔洞,能插入另一个长形玉器,就成了古代男子的一件头饰了。玉长管是一个圆柱形的玉器,每一面都是完全对称,器物表面的繁缛花纹多达数十个,而每个花纹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令人叫绝。

     

    5000年前的人类用什么工具、什么技术做出这样的雕刻?目前不得而知。

     

    部分宝贝已在旧馆陈列。新馆开放之日,所有文物都会掀起“盖头”。

     

    谈·良渚价值

     

    申遗标准良渚“超标”

     

    英国大英博物馆馆刊在中国卷的首页上写到:“根据较近的传统观点,中国最早的统治王朝夏朝的年代是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但是,第一个有考古证据的朝代却是商。”西方专业人士普遍认同的这种论断让华夏文明的历史少了1500年。

     

    著名考古学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先生日前来到良渚,看了陈列的玉器,肯定地说,良渚的玉器在当时是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

     

    而我国文物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严文明则在良渚文化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做总结时,更是连用了几个“没有第二个”来形容良渚遗址:“它在中国的同类文化中没有第二个,还保持这个样子的没有第二个,文化特点没有第二个,在同时代它的文化发展的水平也没有第二个。即使在世界范围来看,同年代这么大的一个文化体量达到这么一个水平的,又具有这么大的特点的,说实话也没有。”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共有6条: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④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⑥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除第6条标准外,其余5项只需达到其中任一项,就具备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条件了。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资深专家郭旃称,从历史、艺术、科学的角度看,良渚遗址至少符合世界文化遗产评定的前三条标准。

     

    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认为,良渚遗址是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最有力的证据。从价值、保护现状和地方政府积极性这三个标准看,良渚遗址应当进入申遗的预备清单,并争取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最终登录《世界遗产名录》。

     

    品·良渚精华

     

    申遗,倚仗“紫禁城”与“皇陵”

     

    如果说良渚文化是一个国家,那么杭州良渚遗址就是它的首都,莫角山遗址是皇宫,而反山遗址则是它的皇陵。

     

    良渚文化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主要涉及到浙江、江苏和上海两省一市。但杭州良渚遗址提出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没有争议。

     

    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中心,总少不了一座气宇非凡的宫殿,莫角山遗址就是那个年代的“紫禁城”。考古学家发现,史前良渚贵族居住在莫角山30万平方米的垒土高台上。这也引出了一个旷世之谜:这样的土方数,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样的高台也可能需要数千人数千台机器历时数年方能完工。

     

    在莫角山的西北角则是被考古学家们称为“皇陵”的反山遗址。根据良渚遗址的实际情况和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要求,良渚遗址管委会提出了以莫角山、反山和塘山遗址为重点申报区域的方案。

     

    链接

     

    198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会议批准中国的故宫等6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20067月,中国已有33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们分别是:

     

    文化遗产部分:长城、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与秦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孔府及孔庙和孔林、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及大昭寺、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皇家祭坛天坛、重庆大足石刻、青城山-都江堰、洛阳龙门石窟、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寝、大同云岗石窟、高句丽王城及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河南安阳殷墟。

     

    自然遗产部分: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部分: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文化景观:庐山国家公园。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昆曲、古琴。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