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和合与和谐社会建设暨《和合学》出版座谈会在人大召开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6-12-0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和合与和谐社会建设’暨《和合学》出版座谈会

     

    200611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和合与和谐社会建设’暨《和合学》出版座谈会”在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出版社社长贺耀敏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张国祚,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中宣部社科规划办成果处处长王武龙,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教授牟钟鉴,中华书局编审王国轩,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李甦平,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军、张学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中江,人民出版社哲学室副主任方国根,黑龙江大学教授魏义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郑水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吴潜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彭永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张风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立文、安启念、向世陵、杨庆中、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政治理论部主任李艳辉等。

    我国著名哲学家张立文教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和合学”这一理论构想,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版《和合学概论》一书,初步完成和建构了和合学理论体系。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经过不断地探究和思索,张教授对《和合学概论》一书进行修订,于200610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上下卷)。本书系统阐述了和合学的理论源流和基本理念,并提出了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和合学”原理:即针对人与自然的冲突,主张“和生”以化解生态危机;针对人与社会的冲突,主张“和处”以化解人文危机;针对人与人的冲突,主张“和立”以化解道德危机;针对人的内心冲突,主张“和达”以化解精神危机;针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主张“和爱”以化解价值危机。在阐述理论之余,作者不忘结合实践,从和合学之转化为和合学之,使和合学贴近社会、贴近百姓日用,展望了和合学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诸领域的运用。

    在本次座谈会中,贺耀敏社长首先对张先生著作再版表示祝贺,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历来重视原创性著作的出版工作,以打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出版领域的第一品牌为出版社的追求和梦想。他强调了再版《和合学》一书的时代意义,认为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学》是一部应时代需要而生的学术著作。第一,张教授提出了一个系统的“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和合”思想回答了人类在新世纪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与模式,应该如何应对各种挑战等问题。第二,本书从文明的特质和发展、文明间的沟通与交流的角度,探讨了世界各文明间和谐相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展望了世界各文明间合作交融的局面,驳斥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第三,深入发掘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合”思想,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冯俊副校长代表学校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对张立文教授理论创新的气魄和精神表示赞赏。他指出“和合学”的提出标志着张立文先生由哲学史家到哲学家的转变:张先生最早从事中国哲学的范畴史研究,后来研究中国哲学的逻辑结构、传统学、新人学;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张先生提出“和合学”并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张先生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行学术研究,但是他并没有停留在重述马克思主义,而是立足中国传统哲学的丰富资源,力图讲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这是通过中国哲学传统资源构筑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自己的思想话语体系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标志着张立文先生实现了从一个思想史家、哲学史家到哲学家的自觉转变。

    张国祚先生认为《和合学》一书是把学术研究和社会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个典范。首先,他指出中国当代学者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张立文教授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批驳了亨廷顿对中华文化的误解、歪曲和否认,力图化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体现了一个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其次,他认为“和合学”的提出不仅为我国国学研究的创新提供了思路,而且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它的现实价值和社会影响更加突显。实现“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需要从很多方面做出努力,不仅需要有各种必要的政治斗争,同时也需要用我们的文化,用我们的软实力去影响世界。张先生的这本《和合学》,对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增强我们中国的软实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牟钟鉴教授认为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以后,张立文教授是继冯友兰先生之后中国“贵和”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他指出在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之下,从“贵斗”哲学转向“贵和”哲学是国际、国内的一个大趋势。西方文化尽管也有很多的反省,有很多很强烈的自我批判,但是它的主流还是奉行一个斗争哲学,还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它在引导世界走向和平的过程中,显得苍白无力,未来文化发展的趋势应该是各种文化的精华融合到一起,中国的人和、贵和的文化将会起很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期,冯友兰先生用张载的思想“仇必和而解”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成为我国“贵和”哲学的一面旗帜。80年代后期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学,以“和合”为核心理念,建立了一个很系统的贵和理论体系,这在国内唯此一人。

    王国轩先生指出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学》是一部具有广阔视野、有系统的学术思想、有强烈时代感的独创性的文化战略学。他认为《和合学》一书有如下特点:第一,有着出色的战略眼光和广阔的视野,内含一种对自然、人类和各种文明的普遍性的关注;第二,张先生的“和合学”具有一定的学术规模,有系统的学术思想,有整体的内在联系,既有现时性又有预见性,并有实施的具体办法;第三,“和合学”有强烈的时代感,整个目光都是从人类冲突、问题出发,试图化解、消融这些冲突和苦难,充分展现出博大的仁者之怀;第四,和合学是一种理论创新,是我国当代思想界从民间涌出的独立思想体系,这是一件有突破性意义的大事。

    李甦平研究员认为《和合学》一书的核心价值有两点:第一,这是一本有前瞻性的原创之作。现在国内出版社出版了很多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但是真正原创性的书很少。在这本著作中,张立文先生独创并构建了和合学这样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第二,这本书是揭示东亚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著作,整个东亚文化的精华都可以用“和”这样一种思想概括起来。日本的一些哲学家把日本文化的精华用大和民族的一个“和”字概括起来,韩国“新罗时期”的花郎道 “合” 儒释道三教于一身,以及现在中日两国学者共同研究的“共生哲学”,都说明张立文先生提出的“和合”思想在东亚地区具有一种普世性的价值。

    吴潜涛教授认为《和合学》为构建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现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是灵魂,这一点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深刻挖掘找寻;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及科学发展观,本身与时俱进要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承接。我们说的时代精神、荣辱精神以及社会主义的荣辱观,都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这里适应、协调、和谐都是讲的“和”、和谐的思路。在一定意义上,和合思想孕育着中国古代、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现在要构建的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古代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有承接关系。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因而研究现代人的核心价值观不能离开和合学;现在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离不开和合理论。和合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为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大量的矛盾冲突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想资源。

    安启念教授认为《和合学》是整个文明大转折背景下时代精神的张显。20世纪末的转折可以说是对文艺复兴以来基本精神、基本价值的否定。在中世纪,谈不上人和人、人和自然的根本对立,而在工业文明下,把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作为一个目标提出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奉行一种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工业文明虽然确实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这个文明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人和自然斗争之上的,在西方延续了几百年,但在20世纪遇到了一些问题,表明由文艺复兴开辟的路已经走到尽头了。现在的大转折就是要从竞争走向一种和合精神。张立文先生的著作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并针对当前中国社会实践及遇到的问题加以整合,建构体系,既具中华民族精神又具时代气息。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的精神,为当前人类文明的转向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路径。

    胡军、张学智、魏义霞、向世陵等与会学者均对《和合学》给予很高的评价,表示和合学符合当前世界发展潮流,将哲学与现实联系起来,是对文明冲突论的积极回应。他们还建议将此书翻译成外文,以在世界哲学界更广泛的传播开来,扩大和合思想的世界影响力。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