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丹青难易长安米,泾渭不渡读书人――访周晚峰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6-12-0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画家周晓峰

    这是周晓峰先生一幅作品中的题诗。谁都晓得这两句诗的典故,“长安米贵,居之不易”。对于绘画的艺术家来说,尤其渴望内心的精神世界和纷扰的俗世之间有一道藩篱。然而,能不能在现代都市繁华中坚守那份传统文明,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1125日至125日在今日美术馆举行的周晚峰作品展正体现着画家周晓峰的坚守。

     

    这次名为《记忆•擦痕——周晚峰当代水墨画展》的展览,推出周晚峰近四年来创作的百余件水墨山水画作品。

    在今日美术馆偌大的展厅里,苍山黑水迎面而来,沉重的很。周晓峰指着正对门厅的一面墙上的画,说:“这边的要比较沉重。”这种沉重来自他画笔底下的思考,而现下画坛要么媚俗娱众要么自娱自乐,思想缩进了一己小我之中,缺乏文化的底蕴,缺乏精神,太浅薄了,没有厚度。我深表赞同。

     

    周晓峰则用他那特有的雄强浓重的“晚峰笔墨”营造出一种大开大合的西北山水意境,既保留了传统笔墨的古雅韵致,又有现代意味的笔墨架构。

     

    这种浓重的西北意境来自他的生活,周晓峰先生在延安呆了二十年。他大学毕业后,就去了西北延安。我见到他,听他说了没几句话,就冒昧地问他是哪里人,因为我听出了他的乡音,他一定是北方人。果然,他说他生于甘肃,但在延安生活了二十年。所以,我看他的画中有那片乡土的印记,来自西北大地的广袤与厚重。

    这种意境也来自他的思考。一幅获得很高赞誉的“北溟有鱼”表现的是庄子的逍遥游境界。尺幅宽大,满眼苍茫云海,深沉翻滚。那是展现了扶摇之上九万里的气势与胸襟,本身没有大的气魄是无论如何不能行之于画笔的。在黄土高原那片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沉潜了二十多年,周晓峰有这样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

      “我的画既不是传统的笔墨图式,也不是与西画的嫁接,更不是‘现代派’。是一种性情的坚守,意志的张扬,还有几分悲天悯人的焦虑,哪怕是五音不全的歇斯底里!”

     

    当我问周先生为什么这次画展定为“记忆·擦痕”时,他回答说:“记忆,是传统文明,擦痕,是现代。”他一边说着,一边挥手斩下,“现代打断了文明。是对文明的粗暴。”“文明受到了伤害。”

     

    交谈中,周晓峰始终不忘自己对整个传统文化的担当,这种当仁不让的精神贯穿于他的绘画,甚至生活当中。他说自己不上网,拒绝网络对自己的侵袭。

     

    同时作为一个老师,他同样感慨功利化的教育对艺术的戕害。“心怀着悲悯与神圣教了十几年大学,非常无奈地觉着了物质的顽固与不可教化,也深感在缺失了道德和良心支撑下的时下,在我国所谓教育被摆弄得好像一件不合时宜的衣裳,穿着感到别扭,脱了自觉羞耻……我不知道他还可否称之为文化!”

     

    “我说的这番话学生听不懂,就只好不说。我就只能讲技巧。”周晓峰是中央美院国画院的教授,面对艺术和教育在世俗功利的侵扰下的苍白无力,只能无奈地笃守,坚持自己的底线。

     

    在《忆天堂系列之六》中他题了一首诗:“一枝秃管衡我身,十年飘渺误当真。丹青难易长安米,泾渭不渡读书人。”我向他提到这首诗时,他吟出了另一首徐渭的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艺术家总是孤独寂寞的,如同西北高原上来往的风。

     

            周晓峰作品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