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悼念北大中文系语言学教授徐通锵先生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6-12-0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徐通锵先生,因病于200611251950分在北京辞世。

    徐通锵先生193111月生于浙江宁海。1952年浙江省立宁波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专业。1956年毕业后留校,在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师从高名凯先生从事理论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29-19839月赴美国加大(柏克莱)进修访学,主修历史语言学。曾多年担任语言学教研室主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并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评议委员、《语言学论丛》编委。

    徐通锵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建设,强调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努力引导年轻的语言研究者走上密切联系汉语实际、以材料的梳理为基础的语言理论研究的道路,为中国语言学理论研究树立了一种范式。

    他的论著兼通古今中外,多有发现和创新。

    《语言学纲要》(1981,与叶蜚声合作)是他学术研究第一阶段的代表作。该书明确地以结构主义语言思想为基础,以组合关系聚合关系为描写语言各层面结构关系的纲领,对语言结构的共时和历时做出全面系统的把握,是一部理论严谨,内容充实,阐述清晰,深入浅出的教材,在国内高校语言学教学领域影响广泛。该书在海内外多次再版,1988年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历史语言学》(1991)是徐通锵先生在语言学领域产生广泛影响的又一部重要研究著作。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历史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到汉语方言和汉语历史音韵领域,深化了许多个案研究,并在音变理论方面有新的建树。这一著述是中西语言学结合的重要成果,获北京市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最近10年徐通锵先生以“字本位”理论为基础的语义句法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1997)是这一时期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论著以“字”为汉语基本结构单位,以此为核心构建了汉语研究的新的理论体系,为中国语言学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该论著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此外,教育部“九五”规划教材《基础语言学教程》(2001),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著述。

    徐通锵先生朴素坦荡,不羡虚名浮利。他一生专心学术,认准了中西结合、以汉语研究为基础进行语言理论建设的道路,就不惧艰难地探索耕耘。他忠诚教育事业,生前最后一个学期还在第一线授课。他关爱学生,无保留地指导学生,鼓励学生修正老师的主张,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他的品格,他的学问,他的音容笑貌,永存友人学生心中。

     

    淹貫中西,出入古今,殫精竭慮開新徑

     融匯新舊,承啟先後,桃李遍植惠後人

     

    徐通锵先生千古!

     

    北京大学中文系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