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保贤在光明网的光明观察发文,对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大辞海·中国古代史卷》中《中国史学史·史料》一编的“史学家”类选收词目表示质疑,“胡华等不该收的词目被收进去了,而梁启超、董作宾等该收的又没有收。”该书主编之一,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李世愉称,“作者看法有一定道理,这个问题我原来也提出过。” 读者批评 王保贤:“该收的没有收,不该收的收了”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1次的《大辞海·中国古代史卷》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史学史·史料》两编。王保贤称,“不该收的收了”有几种情况,如该辞典收了“胡华”、“廖盖隆”、“李新”几个词目,顾名思义,《大辞海》的“中国古代史卷”所收的史学家,应该是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有突出成果和影响的史学家,但胡华、廖盖隆和李新三位先生都不是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专家,而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其次,该辞典收了“何干之”、“胡绳”和“陈旭麓”几个词目,他们三人的专长,也还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 王保贤说,罗振玉、梁启超、柳诒徵、董作宾、敦煌学家王重民、甲骨文学家胡厚宣等等,都是完全有资格进入该辞典的“史学家”行列的,但遗憾的是,该辞典中并没有他们的地位。 主编回应 李世愉:“我以前也提出过这个问题” 《大辞海·中国古代史卷》主编之一李世愉称,自己以前参加过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辞典》的编写,该社决定出版《大辞海》之后,邀请自己作为“中国古代史卷”主编之一(另两名主编为王家范、沈起炜),负责典章制度这一块的内容。对于胡华等人被列入,李世愉称,“我原来曾经提出过这个问题,读者意见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好分,现在这样做也不是绝对不可以,因为历史的分段都是人为的,分类问题在编辞书的过程中要分清很困难,体例问题很难完美地解决。”对于罗振玉、梁启超等人没有被收入,李世愉说,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硬伤。这部分内容是上海那边的人搞的,自己只负责典章制度,具体情况不清楚。上海辞书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因为没有看到王保贤的文章,因此无法发表任何意见。 学者观点 张传玺:“很不妥,主编应该对此负责”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古代史专家张传玺表示,“作为一个权威的工具书,把搞近代史、搞世界史的人收入到‘中国古代史卷’中,罗振玉、梁启超这样的学者没有被收入,这很不妥,主编应该对此负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杨天石也认为,如果在“中国古代史卷”中收入李新、陈旭麓等学者,这是很不合适的。“而董作宾这样的学者应该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