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闲咏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不断地外出。在许多年份里,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住在远离京城的地方。 离开北京,毛泽东最喜欢去的是南方。在南方,他又最喜欢被他称作第二故乡的杭州。在这里,他住过四十多次,加起来有八百多个日日夜夜。 1955年4月初,他第二次来杭州的时候,正是暮春三月、群莺乱飞、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的季节。 闲暇之中的毛泽东,依然是一派诗人本色。 当时在杭州,毛泽东最喜欢的一件事情是登山。 杭州城北灵隐寺背后,有一处北高峰。登临此处,举目四望,飞凤亭、桃花岭、扇子岭、美人峰犹如立在眼前的一幅幅山水墨画。 毛泽东曾三次登临北高峰,写下一首《五律·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摇下,欢迎有晚鹰。 毛泽东不光在杭州游览,还远足到了莫干山。 游览莫干山的时候,毛泽东曾在传说为莫邪、干将用过的磨剑石旁停下脚步。磨剑石四周的石崖有多处石刻,毛泽东喃喃自语:“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仿佛是在吟那上面的题刻。 下山途中,毛泽东游兴未尽。他又到观瀑亭观瀑,顺芦花荡西行至塔山远眺,东看太湖,南望钱塘江。 好一派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好一方碧波荡漾的心湖,映出舒坦清丽的河山。 该回去了。毛泽东似乎还沉浸在“此间乐”之中。尽管不想刻意作诗,还是随口吟咏出一首七绝《莫干山》-- 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这首七绝,名为“莫干山”,但并没有写莫干山,更没有写发生在莫干山的悲壮故事。 也许,他这个时候不想写沉甸甸的诗。我们的诗人陶醉在大自然里面,诗中透露出大自然给予他的赏心悦目的心境。 在杭州的六和塔脚下,著名的钱塘江十分从容地向东边的大海流去。慢慢地,它受到杭州湾海浪的阻挡,在外宽内窄的海宁盐官镇出海口一带,汇聚成前推后拥的钱塘江潮。 毛泽东自幼爱读的汉代枚乘写的洋洋大赋《七发》。他很称道枚乘的文笔,写了一篇《关于枚乘〈七发〉》的文章,说其“文好。广陵观潮一段,达到了高峰。” 不光要从前人的描述中领略观潮胜境,毛泽东还要亲眼去看一看。 1957年9月9日,毛泽东又一次来到杭州。11日,也就是农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那一天,毛泽东从杭州住地乘车到海宁七里庙,观看了钱塘秋涛。 伫立江边的毛泽东被这迎面扑来的汹涛巨浪感动了,观潮回来,他写了一首题为《观潮》的七绝--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如今,在海宁盐官镇观潮处,人们把毛泽东的这首诗刻立成了一座诗碑。 故园寄思 毛泽东对故乡的怀念,充满了诗意。 1961年12月26日生日那天,他给远在长沙的老同学周世钊写信说:“‘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朝云薜荔村’,‘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 1955年6月,毛泽东到南方考察农村合作社情况,来到了长沙。 在这里,毛泽东见到了他的故交旧友,其中就有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同学周世钊。 6月20日那天,他们一道去寻觅旧踪。一路上,毛泽东的兴致很高,和周世钊谈笑风生,忆及故人旧事。 周世钊禁不住赋诗一首:“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 周世钊把这首七律和其它词作一起寄给了毛泽东。当年10月,他收到了毛泽东的应答之作《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1959年6月,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了趟故乡韶山。 从1927年初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已经整整三十二年了。 毛泽东深爱自己的母亲。 毛泽东的母亲,为人宽厚仁和,慷慨大方。正是母亲的慈爱,给了他一副眷爱天下穷苦人的心肠。 1919年10月母亲病故,毛泽东赶回韶山时,二弟毛泽民对他说:母亲临终时还在呼唤他们的名字。毛泽东听后心如刀绞。面对孤灯,他彻夜守灵,含泪写下一篇四言古体的《祭母文》--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噙大海。” 新中国成立之初,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不能回故乡,便让长子毛岸英代他探望父老乡亲。 1950年,毛岸英按照父亲要求,回了一趟韶山。 可半年后,他就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朝鲜,并永远地埋在了那里。 如今,阔别三十二年的毛泽东回来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七律·到韶山》,毛泽东最早起的题目叫《归故里》。 这是对韶山和韶山人民的咏赞,何尝不是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咏赞?故乡变化如此,中国变化何尝不是如此。 毛泽东于6月27日离开韶山,6月29日从九江下船上了庐山。登上庐山,正是红日方升之时,兴奋中的毛泽东,站在高处,极目望去,很是开阔。 生机勃勃的大好河山,装点了毛泽东的诗情,于是他又作了《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六天之内,连作两诗,这在毛泽东诗词创作中是不曾有过的,由此可见他当时的诗兴之高昂,可见他由故乡而全国的开阔胸怀。 1959年回韶山的时候,毛泽东在韶山水库游泳,看见对面一个风景秀丽的山谷,便对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说:小舟,这个地方倒很安静,我退休后,在这儿搭个茅棚给我住好吗? 于是,便有了这幢为来韶山的中央领导提供开会和休息场所的灰砖平房。早年这里因为有一个常年水滴不断的小山洞,人们便把它称为滴水洞。 1966年6月,毛泽东曾回韶山滴水洞小住。要走的时候,他仿佛预感到自己以后很难再回来了,竟久久不愿离去。当工作人员催他上车时,他说:你们先走吧,我再坐一会儿。 1976年,毛泽东病重时,用韶山话多次说:我要回滴水洞。 然而,毛泽东的这个愿望终究没有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