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作 1.《我国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2.《墨子间诂》(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3.《简明逻辑学辞典》(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4.《老子外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5.《〈老子〉注译》(与杨应芹合著),黄山书社1996年出版。 6.《庄子通论》(与甄长松合著),东方出版社1998年出版。 7.《墨子全译》(与甄长松合著),巴蜀书社2000年出版。 8.《朱子全书》(副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9.《道家文化寻根》(与陈广忠等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10.《〈老子〉注释三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11.《道家与中国哲学》(主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12.《老子通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教学参考用书》(参编),黄山书社2004年出版。 14.《浣云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1.“有教无类”辨,《安徽大学学报》1978年第3期。 2.论韩愈柳宗元哲学思想的斗争,《安徽大学学报》1978年第3期。 3.评论孔子必须破除“上层建筑决定论”,《安徽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4.论道德的社会性,《安徽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5.“学而优则仕”辨,《江淮论坛》1980年第2期。 6.熊伯龙无神论思想渊源及其历史地位,《江淮论坛》1981年第1期。 7.(张良故里考辨)张良不是屯留人,《山西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8.韩愈、柳宗元与佛教的关系,《中国哲学》第7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出版。 9.稷下学宫考述,《文史》第23辑。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民族性问题试探,《安徽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11.稷下人物考辨,《齐鲁学刊》1983年第2期。 12.论柳宗元的辩证法思想,《安徽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13.论柳宗元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 14.柳宗元的师德观,《伦理学与精神文明》1984年第5期。 15.毛泽东伦理思想之民族特性试探,《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1期。 16.孟子对墨子思想的吸取与改造,《齐鲁学刊》1985年第2期。 17.论孙中山民生史观的唯物主义性质——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六十周年,《安徽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18.论柳宗元与佛教及佛学的关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19.论二程人性学说的历史地位,《安徽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20.先秦儒家人性学说的逻辑发展,《哲学研究》1988年第6期。 21.涡淮流域——道家文化的摇篮,《学术界》1990年第1期。 22.刘安与《庄子》,《安徽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23.老聃与孔丘交往新考——兼论老子思想发展轨迹,《学术月刊》1991年第8期,《新华文摘》1991年第11期。 24.老子之谜,《安徽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25.老学是楚学——与王博博士商榷,《学术界》1991年第5期。 26.朱熹与道家,《文史哲》1992年第1期。 27.朱熹与《太极图说》,《孔子研究》1992年第3期。 28.墨子年里考辨,《墨子研究论丛》(一)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29.《吕氏春秋》——先秦诸子的集大成,《学术界》1992年第6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3期。 30.“孔颜乐处”和“鱼之乐”论析(与谢阳举合著),《人文杂志》1992年第4期。 31.“逍遥游”之逍遥(与陆建华合著),《安徽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32.试论道家的“民为国本”思想(与唐少君合著),《安庆师院学报》1993年第2期。 33.老子是宋国相人,《学术界》1993年第3期。 34.绝代奇书《淮南子》,《华夏文化》1994年第1期。 35.老子认识论的特点(与陆建华合著),《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陕西旅游出版社1994年出版。 36.儒学“自我”的发展历程(与谢阳举合著),《学术界》1994年第5期。 37.老子与春秋史官的哲学思想,《学术界》1995年第5期。 38.儒墨通义论,《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39.老子与《尚书》,《复旦学报》1996年第6期。 40.荀子与先秦道家,《学术月刊》1996年第8期。 41.庄子楚人考,《安徽史学》1996年第1期。 42.“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长白论丛》1996年第5期。 43.王弼思想的形成,《中华道学》1996年第1期。 44.儒家教育实践的反思,《儒学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儒学研讨会论文集。 45.涡阳——老子史料选,《中华道学》1996年第1期。 46.试析老子的社会政治观(与陆建华合著),《’96安徽大学学术活动月论文选编》,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47.老子学说对孔子思想影响探析,《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2期。 48.老子与《周易》,《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 49.儒家精神的表现,《长白论丛》1997年第4期。 50.先秦仁学与宋代理学(与陆建华合著),《江淮论坛》1997年第2期。 51.孔孟与朱熹仁学阐释(与陆建华合著),《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52.孟子与道家,《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53.老子与《易传》,《学术界》1998年第1期。 54.《大学》与道家,《华夏文化》1998年第2期。 55.道的解析,《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4期。 56.安徽涡淮道家人物简述(与夏当英合著),《奋进中的思考》,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57.《水经注·阴沟水》有关相之记载质疑,《中华道学》1998年第1期。 58.墨子务实观析议(与夏当英合著),《墨子研究论丛》1998年出版。 59.先秦哲学研究的新突破——读《稷下学研究》,《哲学研究》1999年第1期 60.今本《史记·老子传》质疑,《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 61.道家与《中庸》,《江淮论坛》1999年第3期。 62.为学日益与为道日损——老子认识论透视,《中西文化论坛》1999年第4期 63.庄子与楚文化(与夏当英合著),《国际庄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安徽文艺出版社。 64.回归与超越:老子与他的时代,《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65.《论语·子路》中“南人有言”之“南人”考,《孔子研究》2001年第6期。 66.鹖冠子淮河西楚人考,《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67.道家文化寻根,《江淮论坛》2001年第6期。 68.“贵己”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 69.墨子生平考述,《唐都学刊》2001年第4期。 70.淮河流域道家文化研究,《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黄山书社2001年出版。 71.文子与墨子,《学术月刊》2002年第3期。 72.汉桓帝遣史至苦县祠老子一事考辨,《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73.今本《老子》的作者是太史儋吗?《学术界》2002年第1期。 74.超越与和谐,《长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75.“不尚贤”说解,《华夏文化》2002年第2期。 76.范蠡徐人考,《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77.从郭店竹简看早期儒道仁义圣智观,《中华儒学》,2002年出版。 78.朱熹论墨子兼爱说,《孔子研究》2003年第4期。 79.戴震与新安理学,《光明日报》2003年6月3日。 80.太史儋与《老子》无关,《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81.《庄子》中的墨学,《(全国)职大学报》2003年第1期。 82.《吕氏春秋·用众》,《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 83.道学南传:游定夫的学术命运,《安徽史学》2004年第2期。 84.主客交融与人生自由——庄子生存哲学探微,《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5.也谈竹书《老子》与老子公案,《学术界》2004年第2期。 86.孔子——圣之时者,《玉溪师院学报》2004年第7期。 87.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老子道德经与现代社会》论文集序,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出版。 88.老子——中国哲学之父,《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89.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根基吗?(访谈)《新华文摘》2006年第13期。 说明:以上论著仅限于孙先生在安徽大学工作期间所发表、出版的论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