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国家编纂清史 八年后问世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8-1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中国曾经是个崇拜历史的国家,每当改朝换代,新的政权都要为之前的政权编修正史。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清代的历史有一部《清史稿》,1914年袁世凯设清史馆,以赵尔巽为馆长,缪荃孙、柯劭忞等为总纂,总领《清史稿》的修撰工作,参与者有一百余人,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到1927年大致完稿,后赵尔巽委托袁金铠经办发刊和校刻事宜,由柯劭忞完成刊行。于1928年刊印,1929年发行。

     

    但《清史稿》也有问题,赵尔巽自己说:“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清史稿发刊缀言》)而且虽编成于辛亥革命以后,但编者基本上还是站在清朝的立场来写清史的。由于成于众手,彼此照应不够,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核改,刊行时校对也不认真,是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以至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错误往往可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今,清史研究一直在积累,是否能够写成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清史》呢?从2002年起,就看到了国家即将启动纂修清史工程的新闻。现在过去了五年,进展如何?今年的香港书展,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也有参加,带来了目前为止编辑的阶段成果。副主任马大正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访问。

     

    马大正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是20021212日的事,成员为清史学界的的专家学者,领军者是戴逸教授。在工程启动之初,通过讨论,明确了清史纂修工程包含的内容:一是整个工程分为主体工程、基础工程、辅助工程三部分;二是主体工程为写一部100卷左右、约3,000万字的《清史》;三是修史的同时也要抢救、保存清代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基础工程就是收集、整理和编译清代的档案、文献和民族文字、外文文献档案,而辅助工程是出版相关的档案、文献,收集和保存图书数据,建设互联网信息库。

     

    历代的正史都有稳定的体例,通常都会包括本纪、传、书、表等主要几个部分。马大正说,正在编纂的《清史》也同样有类似的部分分类,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纪。这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和纲领。表现清朝一代崛起、兴盛、中衰、覆亡的历史趋势和发展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是典志。记述清代典章制度和广泛的社会生活。以时为经,以事为纬。

     

    三是传记。不仅要表现传主个人,更重要的是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设立传记是为了克服章节体史书见事见制不见人的缺点。

     

    四是史表。传统史家都重视史表,称其“谱列年爵”,“以收复杂事项”,有省去繁冗记载之功用。今天编纂清史,仍会重视这些基本功能。

     

    五是图录。这部分是《清史》的重要创新。以图补史、以图明史、以图证史,更能形象直观地反映历史风貌。

     

    正在编纂的这部《清史》和《清史稿》相比有甚么不同呢?

     

    马大正以传记部分为例说,一是主传人物涵盖面远超过《清史稿》。虽然人数比《清史稿》少一千多人,但《清史》的人物类型更多,除了传统史书中的人物类型外,还有农民起义领袖、科技人士、民族、宗教人士、工商人士、维新人士、革命党人、诸艺(体育、武术、棋艺、工匠等)人士、外籍人士。

     

    二是传记来源也大有扩展,除了满汉文档案和实录外,还有官方和私人所修的文献、个人文集、相关地方志等。三是突出传主个性,不仅要准确,还要有可读性。长的可能上万字,短的不少于2,000字。

     

    马大正说,这部清史的立意并非为了大众市场,而是“阳春白雪”。但也会另外出版一部“简本”清史,大概只有3050万字。可能在2012年《清史》就能力争完成修改稿,到2015年就会正式问世。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