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青岛7月23日电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司长顾玉才日前对记者透露,包括中国内海、内河及内湖的水下文物普查已作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一个专项在全国启动。这将是我国首次对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全国性普查。 记者从日前在青岛召开的2007年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上了解到,目前,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山东、辽宁等许多省份已展开了沿海水下文物的调查工作。同时,随着大运河保护工程的开展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一些沿河省份也开始展开内河水下文物的调查。 我国拥有1.8万多公里长的海岸线,12.3万公里的内河航运里程,以及两万多个天然湖泊,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 此次全国水下文物普查,文物部门将会同海军以及海洋、国土资源、科技、石油勘探等部门开展多学科合作,不仅要确定水下遗址的位置,还将根据其价值公布为水下文物保护单位和水下文物保护区。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已陆续在福建、广东沿海及西沙群岛附近海域发现了100余处水下文物遗址线索。目前部分沿海地区及内河、内湖的水下文物遭到了盗捞和哄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考验。 水下考古对人员和技术有着特殊要求。据介绍,目前我国已将声呐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等运用于水下文物的调查和考古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