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近日获悉,苏州科技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甘建民以“人文”为本,挑战国学经典,编写了一本《新三字经》。 近日,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新版本充分体现了现代人文精神,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凸显中国文化精髓。但这种“改编”行为已被不少人看作是颠覆传统经典,而这类行为已有先例,这就是《新百家姓》的出炉,《新百家姓》同样饱受争议。 “新三字经”出现“巴菲特”
“爱翁立,相对论。时空变,光车乘。巴菲特,称股神。”《新三字经》分为“中华篇”与“世界篇”,全篇以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为主线,对于重要的著作和历史事件,以简明扼要的字加以概括。如“老喻水,孔道恕。孟贵民,庄齐物。”从“华夏祖,帝炎黄”,到“设计师,邓小平。国门开,市场灵”。历史跨越五千年。 在“世界篇”中,甘建民强调了“创新”。其中不但显现了鲜明的时代背景,还将世界各民族发生的重大事件和人文精神囊括其中。 甘建民表示,“世界篇”充分表现了《新三字经》中的“反思性”。尤其是与现代社会紧密相连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反映现实状况的前提下,加以深刻反思。如“工业化,污环境。森林伐,沙尘虐;冰川退,河枯竭;酸雨降,天庭缺。险象频,警钟鸣……” 甘建民说,编写《新三字经》历时1个月,全文1200字。“《新三字经》完全突破了传统经典的内容,只沿用了三字韵文的形式。”他认为,老《三字经》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其中涉及三纲五常、二十四孝等内容原封不动地灌输给现代的孩子们,会造成负面影响。 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广东教育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新三字经》,该书由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主编,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哈尔滨的小学将这套《新三字经》沿用至今。 甘建民告诉江南时报记者,该政协委员的《新三字经》是继承老《三字经》的精华,反映当今人类进步成果和时代精神,而他的版本则完全突破了原有的内容,是挑战经典。 甘建民并认为,此前的《新三字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人文性、反思性尤其不足。 语文教育误入歧途的产物?
说起当初编写《新三字经》的想法,甘建民从最近他接到的一份《通知》谈起。据了解,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无论就读哪一门专业,语文科目都将成为必修课。“如果学生到了大学还要补语文课,是不是太迟了?”甘建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而之所以到了这个“境地”,甘建民认为,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误入了歧途——用英文教国文的歧途。“为什么要把一句话分得支离破碎?用教英语主谓结构的方式对课文语句进行分解?”甘建民认为,语文教育最重要的是语感,而不是结构。我们国家的语文教育投入最大,而产出最少。近几十年没有一部世界公认的优秀著作。
甘建民说,这一“遗憾”,直接刺激了他编写《新三字经》。他希望孩子6岁就能度过“阅读”这一关。“为什么古人6岁能文,而现在的孩子听到作文就头疼?这是一个值得教育界深思的问题。”甘建民说。
据了解,经过有关方面的调研,6岁的孩子最多能认识2500个汉字,掌握了这些常用字。所以甘建民认为,自编的《新三字经》不仅能让4至6岁的孩子尽早掌握这些常用字,还能培养他们对世界人文的兴趣。
记者了解到,甘建民带着他的《新三字经》已经在苏州的私塾“菊斋”讲过两次课。刚开始引入这一课程时,曾遭到了家长们的反对,一些家长坚持要学习传统经典原著,不愿意让孩子尝试学习这一“创新读物”。有人直白地斥责这种行为是一种不能接受的“颠覆”。 “新三字经”欲与游戏抢时间
近日,苏州有关教育机构提出一个富有新意的想法,——寻找不看电视的志愿者,其中影射的含义是如何让现在的孩子利用更多的时间去进行阅读。
“我们所要做的是怎样跟电视和游戏抢时间,现在一些孩子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其他时间都沉溺于网络和电视中。”甘建民认为,孩子一旦接触了游戏和电视就不能自控,“我们要提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 而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少儿启蒙读物就显得异常重要。如何能切合实际,在阅读中激发他们的兴趣,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经典传统国学《三字经》自然是首选。正因为如此,甘建民沿用了三字韵文的形式,在力争内容创新的基础上,使孩子们能从中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目前备受关注的现象,甚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甘建民所说:“通过反思性的内容,继续阅读的兴趣就由此而来。” 甘建民说,编写《新三字经》是经过多方面考察的,充分考虑到了学习《新三字经》一阶段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据了解,辽宁省有一位老师曾经潜心研究出了韵语识字法,学生在一年内能认识2500个字,能够过阅读关。然而,众多教学者韵语识字法在实施一个阶段后发现,这一方法完全是为识字而识字,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无益。 新“人文经典”能够受用终身?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一位姓席的家长说,他小的时候从没有系统学习过《三字经》,但“这些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对于他们那一代人的言行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这位家长看完甘建民编写的《新三字经》后表示,《新三字经》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不过比较浅显,表示不会让孩子学习“新三字经”的。 而另一位姓郝的家长则认为,《新三字经》虽没有经典传统国学那样的博大精深,但涉及的内容相当全面,能够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这位家长认为,只要健康的东西都可以学。关键还是要看教学的环境、模式、方法是否能够吸引孩子主动学习。 在采访中甘建民一直强调,《新三字经》中所体现的现代性、人文性、反思性能够让孩子受用终身。他还提出,传统的《三字经》并没有准确体现出孔子思想的灵魂,只是泛泛而谈,而新编中则用了一个“恕”字概括了孔子的思想精髓。 对此,有关教育专家提出,传统《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经》的内容是启蒙式的儒学表达,让今天的青少年读读它,肯定有益身心。然而,近年来所谓的“国学”之风日渐盛行,全国各地私塾再次兴起,尊孔重儒的思想再次渗透进教育的范畴。日前,还有专家呼吁将《三字经》列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课本。儒家思想本是我国古代的文化精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这种文化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现在的国情。如今有学贯中西的学者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突破,还是值得鼓励的,“我们不能总是抱着古老的经典去顺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创新是值得提倡和必要的。” 此外,苏州一位姓顾的学者提出,三字经、弟子规之类不是没有问题,关键在于读经时的引领,这里有一个扬弃上的选择。像经学中那些有关普世价值的内容,为什么不可以弘扬?儒家文化中有关自我修养、安身立命等内容,在今天依然有其启示意义。只要引领正确、适时,有时候比学什么更加重要。 “颠覆传统经典”已有前例
今年年初,作为中科院的研究项目,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用两年时间调查完成了《中国姓氏统计》。据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调查人群数量将近3亿,基本涵盖全国,找到约4100个姓,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姓达24000多个。 新“百家姓”甫一出炉,即招致“意义何在”的质疑,不少学者指称其淡薄空洞,意义不大。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甩出重磅观点:对历史要心怀温情和敬意。中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不仅典籍丰富,而且富有民族特色。例如,启蒙教育中的《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就是非常典型的例证。这些年来,人们终于重新认识到了它们的价值,提倡者不乏其人,可谓斯文不灭。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总有些人认为它们已经过时,试图用新的东西来替代之。例如,几年之前,有人出面编写《新千字文》,他们找了不少学者、名流,利用媒体大肆炒作,甚至还动用自己掌握的行政资源来推广,试图以此替代传世的《千字文》。结果怎么样?大家都看到了,尽管热闹一时,到头来是烟消云散,自生自灭。海内外的华人还是认同老的《千字文》,它的地位根本就动摇不了。你可以挑战它们,但你只能用其他的书名。如果你想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旧名,来写你自己的东西,那你几乎注定要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