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西安含元殿考古 唐代官员上朝道路露真容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7-1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御道遗址上新发现的唐代水渠,就是史书记载的龙首渠(划红线处)

     

    为配合大明宫含元殿御道项目保护工程建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西安唐城考古队近日在该项目保护工程拆迁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在含元殿遗址首次发现一处唐代水渠道、三座桥梁、两处道路等。经考证,这条唐代水渠就是史书记载的大明宫含元殿“龙首渠”。

     

    唐代水渠道长达400多米

     

    在含元殿遗址一层大台以南130米处,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条东西走向、基本与含元殿南沿平行的唐代水渠道。已探知渠道长有400多米,东西贯穿整个御道的拆迁范围。

     

    考古队负责人何岁利表示,这条渠道直接叠压于近现代建筑堆积层之下。从发掘的几处段落看,渠道口宽约3.65~4.0米、深约1.6米。渠道两壁较直,局部有砖砌护岸的现象。另外从东段较浅、西段略深的淤泥面显示的水流波纹等遗迹可知渠道内水的流向为由东向西。地层剖面显示,渠道在唐以后还沿用,明清时期还曾一度疏浚过。

     

    渠道内出土了大量的唐代砖瓦、石块、螺壳、陶瓷器、铜钱、铁钉、铁剑等物,其中砖瓦数量最多。

     

    新发现3处对称的木桥遗迹

     

    考古人员从唐代水渠道内清理出3处几米间隔的木桥基础遗存。其中中央桥址北面正对着含元殿遗址中央,从残留的桥桩柱洞遗迹分布范围可测知,桥梁基础东西长约17米、南北宽约4.3米;西侧桥址北面正对含元殿西朝堂,东距中央桥梁约128米,南北长4.65米、东西宽6.85米,渠道内残留有砖砌的桥礅等遗迹;东侧桥址北面正对含元殿东朝堂,西距中央桥梁约129米,其特征与西侧桥梁基础差不多。

     

    这三座桥的桥桩柱洞都颇具规模。

     

    唐代官员上朝道路露真容

     

    在唐代水渠道的南侧岸上,考古人员清理出一条沿渠道而走的东西向道路,已发现的遗迹长300多米,南北宽约15米,路面密集厚实,路土厚约15厘米~32厘米,路面的车辙痕迹非常明显。

     

    另外,在含元殿西朝堂遗址南部还发现了一条南北走向的步行砖道,分布在西侧桥梁基础的南北两侧,构成了去往含元殿西朝堂通道。该道路可分早、晚两期路面,其中早期砖道路面铺设打磨光滑、表面渗炭处理过的青掍方砖,中间杂以莲花纹方砖,两侧再以长方砖侧立砌成。晚期砖道高出早期砖路面约0.5米,应是在地势抬高时填垫后另行修筑的一条道路,供官员进入西朝堂上朝时使用。

     

    可以想象,在含元殿前的这些道路上,曾经是车轮滚滚,冠盖云集,文武百官至此上殿朝拜。

     

    新发现的渠道应为含元殿“龙首渠”

     

    何岁利表示,这次新发现的含元殿前(南部)唐代水渠道规划整齐、布局清楚,位置恰在大明宫含元殿前。水渠道上所发现的3座间隔均匀的桥梁,据《唐两京城坊考》等文献记载,推测这条渠道可能就是文献中所载的“龙首渠”。而新发现的较宽的中央桥梁,是皇帝专用的“御桥”。同时,在东、西朝堂南面渠道上所发现的东、西侧桥梁遗迹,应是文武百官们上朝之过桥,就是所谓的“下马桥”。

     

    据悉,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含元殿和丹凤门之间的御道中间,也曾发现有一条东南—西北向的所谓“龙首渠“。此次考古人员也对这条渠道进行了考古发掘,从其地层堆积和沟渠内的包含物等遗迹遗物分析,这条渠道是明清或更晚时代的渠道,而且使用时间不长。

     

    何岁利表示,这次渠道和桥梁的首次发现,弥补了古代文献记载不足的缺憾,推进了对唐大明宫前朝部分建筑和道路布局的认识,对于古代都城研究和古代建筑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印证和补充了《唐两京城坊考》的记载,为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参考资料。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