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当年周游列国示意图 人民网北京7月4日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7月1日,北大教授李零从济南出发,踏上“重走孔子周游列国路”的形程。重游孔子路,重塑圣迹图,试图从空间上最大可能接近孔子这一段人生经历,从新的角度解读孔子的学说思想。这也是司马迁之后,近两千年来,国内首位研究孔子的学者重走这段孔子为实现理想而求索的路线,可谓是“千年走一回”。 公元前497年,孔子因不得志而离开鲁国,为实现政治理想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漫行程。先后适周问礼、适齐观乐、往观吴季札葬子、任中督宰、参加夹谷之会、堕三都、去鲁适卫、去卫适陈、去陈适叶、去叶返卫、去卫返鲁等,往返奔波几十年,凡历数国,最后均铩羽而归。 李零认为,孔子是一个乱世中的理想主义者,孔子周游列国,是一个为追求理想的不懈努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孔子政治态度与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但目前解读论语的声音非常多,也很庞杂。作为著名的古文字、古文献学者,李零欲从历史考据的角度,重现孔子当年为理想抱负而不懈求索的过程。 因此,李零牵手山东电视台新创办的文化类节目《新杏坛》,共同策划“重走孔子周游列国路”,欲以纪录片的形式再现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 此次行走路线基本涵盖了山东的济南―临淄―青州―莒县―费县―蒙阴阴―平邑―泗水―曲阜―邹城―宁阳―汶上―济宁―嘉祥―单县―曲阜―滑县―淮阳上蔡等地。试图从空间上最大可能接近孔子这一段人生历程,讲述孔子为政治理想而上下求索的孤独心路。 在孔子之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两千多年的积累,而孔子集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有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然而在司马迁之后的将近两千年里,却一直没有哪位孔子研究者,或者汉学、儒学研究者,真正重新走这条孔子的“晋身之路”。 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出版后,曾在学术界、在社会上都引起了很大反应,褒贬声不一。反对的人认为他“不尊重圣人”。 李零先生说:“说实话,我读《论语》,主要是拿它当思想史。”李零先生还明确表示,他对论语的解读是心平气和的。 因此,面对有人质疑这此的“行走是行为艺术,这是所谓不严谨的治学态度”。李零如此定位这次行程:“这只是学习和考察”。他说,吸收孔子及儒家文化中的精华不是只有一种方式,也没有一种绝对正确的方式,全中国有14亿人,就有14亿种方式。有人喜欢研究文献,有人喜欢考证,有人恢复汉服,有人再次周游列国,都是一种方式,未见得哪种更正确或更不正确,不过是学习和考察的不同方式而已。这次和山东电视台共同策划的重走孔子周游列国路,会穿插着《论语》的妙语佳句,将去尽力展现一个真实的孔子。 李零表示,这次重走孔子周游列国之路,是想无限走近孔子,真正理解原来“还没弄明白的一些东西”。 李零说,在比较有名的与孔子有关的地点中,有些确实是有证可考的真迹,而有一些却是后人牵强附会的。比如说,现在对于鲁国城的布局,学术界观点就不统一,不少学者对当年张学海先生的鲁国故城发掘报告存有疑点,李教授说,“我想亲自去看看。” 李零还所,此次重走孔子周游列国路,将尽可能地把孔子当年所到过的地方,全部重走一遍。不管那个地方现在变成什么样,也要去看一看。如果只有一片山林,就去看山林,如果只有一片水,就去看水。哪怕只看一眼,也要真真实实地站在孔子当年站过的地方,所以,此次行走线路,会非常尊重历史原貌,尽可能地重现那段孔子奔波之路。 因为,如果你不真实地站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你就不能真正体会内蒙民歌的豪迈,如果你不身处秀美的江南小镇,你就不知道为什么黄梅戏会那么婉转悠扬。地理文化学,是一门细腻、深入的学科,的确有他的道理。《新杏坛》栏目组工作人员表示,这是他们能够与李零老师达成此次合作的默契所在。 此次行走,除了具体的孔子周游线路考察外,还将负载一些其他内容。李零教授说,当年孔子多次到达卫国,曾有一次“居十月”。而通过这次行走,我们就可以具体考察一下“鲁”与“卫”之间的距离,按照古人车马的速度,看看是否在卫国或鲁国居住期间,孔子本人或者他的学生有多次往返的可能。这对研究孔子的政治态度和生活情况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如今兴起的读经热、《论语》热,李零教授说,很多人读《论语》,只是背背而已,然而却缺乏对《论语》广泛背景的理解。“这一次行走,会给大家补充很多背景方面的东西。”李教授说,《论语》是很丰富的,也很有趣,对读者来说可能有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人物了。《论语》里人物很多,一共提到了156个,要弄清楚这些人需要相当的阅读量。 李零说,“这次行走,以年为经,以地为纬,穿插名言佳句以及生动的人物故事,去感受孔子的生命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