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逼利诱的背后他们恪守“良心底线”,清贫的背后他们尽显民间义务护墓人的本色 核心提示 █堪称“中国第一巨型地下博物馆”的荆州,古墓葬丰富,封土堆尚存的大中型古墓即达1000多座,无封土堆的古墓至少有7000多座,墓葬保护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 这里有300多位民间护墓人,他们绝大多数是义务护墓,只有少数人有微薄收入。 █在荆州古墓葬保护区,流传着一个又一个因文物而“一夜暴富”的神话。而守护着一千多平方公里楚墓保护区的每个护墓人,都会面临这种“一夜暴富”的诱惑。 █“护墓员在当地最熟悉墓葬冢子地形的,自然成了盗墓团伙收买和利用的对象。”一些盗墓贼找到护墓员作为技术指导,无论成功与否,盗墓团伙的开价是一天1万元,如只是参与望风,一般价格为每天1000元。 █在盗墓贼的威逼利诱下,虽然民间护墓人中出现了个别“败类”,但更多的护墓员却用自己的行动,谱写出了一曲曲正义之歌。 正是有了这群血性汉子的默默坚守,荆州古墓葬保护区的发案率和被盗率,才逐年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如果没有这些护墓人的艰苦付出,就没有荆州地下文物保存完好的今天。” 年近五旬的荆州川店镇乡村护墓人郭永清,听到这句话时眼角湿润了。这是他守墓10多年来,第一次亲耳听到省城领导的肯定。 5月初召开的“熊家冢楚墓发掘研讨会”上,来自湖北省人大文物保护法检查组的专家,对荆州地下文保工作表示赞赏。 在荆州,像郭永清这样的护墓人有300多位,他们守护着整个荆州的“地下博物馆”——7000多座大中型封土堆以及不计其数的古墓葬。 护墓,实际上是这些农民的“分外”之事,绝大多数护墓人是义务护墓,只有少数人有微薄收入。日常看护巡逻中,这些护墓人尽心尽职,甚至“提着脑袋”和盗墓者进行着“持久战”。他们,被誉为荆州古墓的“保护神”。 王家三代义务护墓 说到王家多年来的护墓报酬,王德洲笑了起来,露出一排牙齿:“说了你也不相信,政府一共给了我们800元钱。”王说:“我们王家几代人看墓,是凭觉悟,与钱不钱的没关系。” 5月28日,荆州川店镇大型楚墓熊家冢开挖现场,烈日当空。 头戴草帽的王德洲叉着双腿,站在墓坑底部,身子几乎弓成了直角。他用手往细密的竹篓里来回掬土。他的动作很轻,生怕损坏了近在咫尺的墓室,待竹篓装满后,他直起腰再奋力向上甩举,竹篓被站在上端的工友稳稳接住,倒了土后再递给他,如此反复。 王德洲每天要在烈日下干7个小时,每天的报酬是25元。他从去年8月,就受雇于此。在60余名工人中,他的年龄最大,56岁——按说,古墓发掘这种体力活已不适合他做。王德洲能获得这份“美差”,还得益于王家几代守墓有功,荆州区文物局才破例让他打这份零工。 “熊家冢能保护到现在这样,老王功不可没。”一位在现场监测的文物官员说。 王德洲家住荆州区西北40公里外的川店镇张场村,简单的3间瓦屋,与举世闻名的熊家冢楚墓近在咫尺,他家的厨房距离陪冢仅30米。王家6代人,在熊家冢边已住了几百年,看护着这座古墓。 王德洲的祖父名叫王先富,1908年出生。王德洲至今还记得祖父看墓的情形,他说,祖父对墓冢很敬畏,平常虽不限制孩子们上冢嬉闹,但不准他们在上面撒尿、拉屎,说这样对冢里的人不敬。 祖父曾告诉他说,这个大冢里埋着很多宝贝,“用卡车都拉不完”。他的祖父讲,楚地的国王都姓“熊”,“熊家冢”恐怕是一位国王的墓。 如今,考古专家已证实,熊家冢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楚国墓地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的一座,此墓的主人可能就是曾问鼎中原、威震东周的春秋盟主楚庄王。 现在的熊家冢,远看就是一个巨大的土包,唯有两颗不怎么精神的松树,在冢顶和冢腰孤零零相望。 王德洲回忆说,爷爷和父亲还在的时候,冢上的松树至少有100多株,郁郁葱葱。 “我爷爷的脾气很暴,他在的时候,没人敢偷树”。王德洲说,有一次本村湾一户陈姓人家为盖猪圈,趁天黑在冢上砍了两株松树拖回家,王先富知道后,当夜就赶过去拖了回来,并说:“冢上的树是先人栽的,没有主的东西就是国家的,在我屋后就由我来管。”王德洲说,他们一直觉得护墓义不容辞,他家的祖训是:“住在冢边,就应该看管。”为此,王家得罪了不少人。 王德洲的父亲也曾护墓一辈子,不过直到1992年去世,也没得过任何嘉奖。豁达的老人临终时向王德洲交代:“有没有人记得不重要,住在冢子边,就要尽责任,不能让人指着脊梁骨骂,说墓被盗了,你们还在睡觉。” 王德洲看护古墓已有16年,“我父亲1991年重病后,我就正式接管过来了”。王德洲用了“接管”这个词。说到王家多年来的护墓报酬,王德洲笑了起来,露出一排牙齿:“说了你也不相信,政府一共给了我们800元钱。” 荆州区文物局杨科长介绍,像王家这样义务护墓非常罕见,他们没有工资,如果看护得好,到年终镇里会给100元奖金,“这个奖励也是从1998年才开始的”。 王德洲说,他真不愿拿这个钱,对100元奖金也推辞过几次,接受后也是用在护墓开销上——为了快速反应安装了一部电话、每年上面来人勘探时烧水泡茶,王算了一笔账:“800元刚够这几年的茶水电话费。”王说:“我们王家几代人看墓,是凭觉悟,与钱不钱的没关系。”他说这话时,显出倔强的神情。 王德洲在护墓的16年里,阻止了4起较大的盗墓行动。他记得,1995年,博物馆来勘探的风声走漏之后,“不停有人来,到1998年发大洪水时最凶”。有天晚上,暴雨倾盆,盗墓分子在主冢上开挖了十几个眼,正要把炸药放进去时,王德洲带人赶到了。 荆州市文物局局长阎频曾在公开场合这样评价:“1998年那次,要不是老王发现及时,熊家冢就没有今天这样完整了,其抢救性发掘可能要早上10年。” 克星与腐蚀对象 荆州区公安分局一位熟悉盗墓案件的负责人说:“护墓员护墓是凭良心做事,稍有偏差就容易内外勾结。”荆州区警方在2007年年初披露一起盗墓案,系当地护墓员内应所致。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在荆州古墓葬保护区,流传着一个又一个因文物而“一夜暴富”的神话。而守护着一千多平方公里楚墓保护区的每个护墓人,都会面临这种“一夜暴富”的诱惑。 荆州区公安分局一位熟悉盗墓案件的负责人说:“护墓员护墓是凭良心做事,稍有偏差就容易内外勾结。”荆州区警方在2007年年初披露一起盗墓案,系当地护墓员做内应所致。 据公开报道显示,今年1月8日,有当地村民向荆州区太湖农场派出所举报,称位于太湖农场荒郊的一无名冢,疑遭盗掘。 警方现场勘查发现,在高5米、直径近50米的封土堆顶部,有明显盗痕。该市文保部门初步认定,该墓冢系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墓。此案引起省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经过10余天侦查,警方认定该农场的冷某、郑某有重大嫌疑,而冷某系当地聘请的护墓员。一周之后,冷某等3人先后被抓获。 警方调查确认,这是一起典型的内外勾结盗墓案。1月初,赵某、郑某两人用钱将护墓员冷某收买。在6日、7日两晚,赵、郑、冷3人雇人,对该墓冢进行探点、盗掘,当挖至棺木椁板后,因椁板太厚无法继续挖穿。8日凌晨,该盗墓团伙担心罪行败露,遂中止盗掘,将泥土回填后逃离现场。 藤店护墓员老张对这起案件并不奇怪。“远强盗必有近脚”,他认为,盗墓贼多为当地人和外地人勾结,里应外合所致。“护墓员在当地最熟悉墓葬冢子地形的,自然成了盗墓团伙收买和利用的对象。” 据了解,一般盗墓都是流水作业形式,有具体项目负责人,熟悉墓冢的当地护墓员往往充当技术指导,测量地洞从哪里开始打,计算横、纵应打多远。此外,盗墓团伙还利用护墓员看“花土”(所谓花土,在江汉平原特殊的地理土层结构中,当挖土到十米深左右,就会出现不同颜色的土层,俗称“花土”,古人在葬墓挖墓坑时,各色的“花土”被挖起堆在墓边,待填墓掩埋时,这些“花土”就会覆盖在距离棺木较近的地方。因此,熟悉当地土层结构的护墓人,就会被盗墓贼请来看“花土”成份,确定距离棺墓距离,以此决定盗掘进度)成分。 此外,对盗墓方式的参考建议,也是少数黑心护墓人的一项业务。盗墓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为“直挖”,对那些封土堆不厚的墓葬则采取此方式。另一种为爆破,是专门对付较大封土堆的方式,一般选择在打雷和刮大风的晚上进行。最后一种方式为“挖地道”,较为常见,是来自外地的盗墓方式,此种方式虽然隐蔽,但它最需要当地熟知墓葬地形者配合,护墓员往往成为盗墓者物色的最佳人选。 据透露,护墓员作为技术指导,无论成功与否,盗墓团伙的开价是一天1万元,如只是参与望风,一般价格为每天1000元。 “只要盗成功一个墓,不仅一辈子而且两辈子都足够了。”护墓员老张说,那些铤而走险的护墓员,在合作时还会贪得无厌,要求与盗墓分子直接分成。 无独有偶,在2006年荆州区紫荆村古墓保护片,也发生过一起护墓员“倒戈”事件,幸被及时制止。 当地文保所所长向记者介绍,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该护墓员负责的两个冢上,有探眼痕迹,深达数米,准备用来深放炸药,上面为枯草树叶掩盖。从盗挖痕迹看,绝非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而且痕迹相当明显。但这个护墓员却在长达5天时间内都不报告,也不向哨所其他护墓员合计商量。面对询问,该护墓员吞吞吐吐答不出来。“毕竟更多是义务护墓,只得将他辞退。”该负责人说。 然而,毕竟瑕不掩瑜,虽然在几百人的护墓队伍中,难免良莠不齐,出现个别“败类”,但更多的护墓员却用自己的行动,谱写出了一曲曲正义之歌。 枪弹面前的血性铁汉 如遇阻挠,盗墓贼就会对护墓员放言:“你如果为难我,把事情搞砸了,老子就杀了你全家。”诸如此类威胁的话,很多护墓员的耳朵都听起了老茧,但没有人胆怯。正是有了这群血性汉子的默默坚守,荆州古墓葬保护区的发案率和被盗率,才逐年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如果说,“护墓”也能算是一种职业,那么,它应该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护墓队员在面临金钱和暴富引诱的同时,还要面对盗墓分子的暴力威胁。 在当前缺乏先进技防设施的情况下,荆州古墓主要依赖广大基层护墓员以“徒步巡查,人盯死守”的方式进行守护看管,保护任务十分繁重。多年来,活跃在古墓保护区的300多名民间护墓员们,不分白天黑夜,不顾严寒酷暑,常年奔走在荒郊野岭、田间地头,不惧威逼利诱和伤害报复,多次挫败盗墓分子的图谋。 八岭山林场一位不愿具名的护墓员,向记者讲述了他和盗墓贼打交道的一些日常片段。 “这些盗墓贼都是亡命之徒,他来就是为了玩命发财的。” 在最猖獗的时候,盗墓贼直接上门与他大言不惭地协商:“只要你让我搞成,保证给你报酬。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够了,几天就可以让你起水(记者注:发财)。” 如遇阻挠,盗墓贼就会对护墓员放言:“你如果为难我,把事情搞砸了,老子就杀了你全家。” 诸如此类威胁的话,很多护墓员的耳朵都听起了老茧。最让人不胜其扰的是,每天从夜里11点,盗墓分子就开始打电话骚扰护墓员,直到凌晨2点才停。再则就是一到晚上就不停地打“假举报”电话,让护墓员不得不四处查看,疲于奔命。 马兆瑞和徐世章,荆州区马山镇护墓员,曾遭受过盗墓贼的直接报复。 2005年9月25日晚,皓月当空,当马兆瑞巡查到大型封土堆陈家冢时,发现冢上有人影晃动,当即一边观察一边上报。当公安部门赶到现场后,盗墓分子仓皇逃窜。现场排查时发现,陈家冢上已有12处埋有炸药,最深处达10米,如不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一座珍贵的古墓将被炸毁,其中的文物也将被洗劫一空。 但自此以后,马兆瑞的生活就没再安宁过。盗墓分子多次打电话、甚至上门威胁其家人,几次将其家里喂养的鸡鸭毒死。在去年春耕时节,盗墓分子买通当地人,将马家的耕牛毒死。 同是马山镇濠林村五组的护墓员徐世章,遭遇到了比老马更残忍的报复。 一次在配合公安机关抓获3名犯罪分子后,威胁恐吓随之而来。隆冬时节的一个深夜,徐世章正在护墓哨棚中睡觉,突然有人破门而入,两个操本地口音的蒙面大汉,将徐的头用被子蒙起来,劈头盖脸一阵乱打,打得他遍体鳞伤,其中一名歹徒,一边打一边问:“以后还敢多管闲事吗?”但老徐一声不吭。气极败坏的歹徒在离开时,还砸坏了哨所的门窗桌椅。 而护墓员王方哲,则是被盗墓团伙恨得想活埋的“狠角”。 荆州八岭山林场地势偏远,人迹罕至,很多古墓葬藏匿于密林之中,令盗墓分子眼热。这里林木遮天蔽日,被盗墓人视为天然掩体。但护墓队老共产党员王方哲的孤胆声名,却让盗墓者闻风丧胆。 王方哲生得膀大腰圆,虽已年过五十,但声若洪钟。他上山下山如履平地。一次深夜,老王独自巡逻时,发现一群盗墓分子正准备引爆。他大喝一声,跳起来就追,在追赶中他盯住其中一个紧追不舍。盗墓者没跑出2里路,就被追得蹲在地上大口喘气,他回头对准备上来捉他的王方哲开了一枪,恶狠狠道:“你再赶,老子就一枪打死你。”面对枪弹威胁,老王没有退缩。 硬的不行,就来软的。有盗墓团伙托人找到王方哲,愿出5万元交他这个朋友,中间人说:“5万元你收下,现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以后遇到了放一马就行。”王严词拒绝:“只要我还在护墓一天,你们连想都不要想。”有盗墓团伙扬言要杀死他,发手机短信给他说,要把他埋在八岭山上,“让你做鬼也护墓去。”王一概不理。 正是有了这群血性汉子的默默坚守,荆州古墓葬保护区的发案率和被盗率,才逐年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荆州区文物局副局长李道锦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荆州区共发生探点、炸盗古墓案件68起,其中探点24起,盗掘、炸盗44起,其中未遂案件高达50起,现场抓获28人,已判刑6人。 “如果没有这些护墓人存在,如此低的发案率和被盗率,几乎不可能。”荆州区文物局杨科长说。 盗墓贼与文物贩子轶事 荆州地下古墓葬数量之多,举国罕见。该市荆州区是全国少有的文物大区和古墓葬密集区。地下文物分布在6镇4场2个管理区,近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 自黄帝划野分州,荆州即为九州之一。东周时期,荆州是楚国都城所在地,史载自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都郢,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共有20代楚王在此定都411年。由此,荆州古墓葬丰富,封土堆尚存的大中型古墓即达1000多座,无封土堆的古墓至少有7000多座,难以胜数,墓葬保护面积全区达1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全境面积,荆州堪称“中国第一巨型地下博物馆”。 令人垂涎欲滴的文物,使荆州这个楚文化发源地,在平静的外表下面,充满了纷繁的利益争斗,人性在此纠葛并泯灭。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两个小故事,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残忍 有护墓人介绍,在盗墓团伙的所谓江湖里,他们彼此倾扎,勾心斗角,手段残忍。 在盗墓过程中,为达到多分赃物之目的,那些承担进墓室取货任务的盗墓贼,往往难以活命,会在取完“货”后,被墓口接货的同伙,用土封堵在墓室中活活窒息而死。 因此,有经验的盗墓贼,如不幸被指派到墓室中取货,为保全性命,它往往会将墓室中最值钱的宝贝绑在身上,而且,还喊话让守在墓口的同伙知道他身上有“重货”(黑话,指价值连城的文物),绝不会在回到地面之前,毫无保留地交给接货同伙。直到被绳索拉上来安然无恙后,他们才会亮出身上最值钱的文物。 狡诈 荆州区很多古墓葬掩埋不深,当地农民在耕田挖渠时,常有意外斩获,文物贩子遂闻风而至。 马山镇有一农民孙某,去年5月在自家后院锄地时,掘出一对战国时期的“铜车麾”,他未按规定上报,用坛子封好,藏埋于自家后院。文物贩子得知后前来收购,出价从3000元到8000元,孙某见价格一路飙涨,想囤宝待沽,摸清行情后再出手,以价低为由拒卖。 不料,该文物贩子恼羞成怒,一周后即向文物部门举报孙某私藏文物。孙某“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不仅手中文物被政府收缴,而且还被处以1000元罚金。 事后,该文物贩子公然致电孙某道:“就是我向文物局举报的,我得不到的东西,你休想卖与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