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打捞全程追踪 “南海I号”南宋昺帝所乘 “‘南海I号’不是驶往东南亚地区的商船,而是被元军追杀,预备外逃至越南之船。”提出这一大胆猜想的宁波老人陈维屏今年75岁,退休前是宁波港机械室工程师。他是四明陈氏第三十一代孙,四明陈氏家谱的主要修订人。几年来,他一直关注“南海I号”古船的一举一动。他告诉记者,通过研究本族家谱,他得出结论:“南海I号”上当年载着南宋末代皇帝赵昺。 陈维屏在族谱中翻阅到南宋末年端宗左丞相陈宜中的记载,“公元1276年,陈宜中为了逃避元军追击,保护端宗一行,前往越南逃难”。陈维屏推测道,在这3年之后,端宗的弟弟昺帝为了躲避元兵的围剿,很有可能从杭州—宁波—舟山登船转入海。1279年,大臣张世杰带领将士和元军在崖山海战,最后南宋兵败溺水而亡。丞相陆秀夫见无法突围,背着8岁的赵昺跳海自杀。陈维屏认为,根据目前从媒体上获知的“南海I号”的情况,当时昺帝、陆秀夫一行所乘坐的大船应该就是“南海I号”。 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陈维屏频频列举“证据”:“南海I号”出水过鎏金龙纹手镯,“只有皇室成员才有资格在手镯上雕刻龙纹啊!”他还认为,“南海I号”上出水的铜镜也颇能说明问题,“古人比较迷信,觉得女人出海会带来晦气,一般女人是绝对不能出海的。船上这面铜镜的主人,应是陆秀夫丞相的夫人,只有丞相夫人才能用得起这么精美的铜镜!”陈维屏还就此提出一连串的设想:“出水的鎏金腰带应属大臣张世杰、丞相陆秀夫两人所弃之带;朱砂可能是皇玺的印泥;瓷器应当属于进越礼仪品……” 陈维屏22日下午专门给广东省考古研究所专家们传真了自己写的《关于“南海I号”有关推讨》,并表示“希望自己的猜想能给考古所提供一些参考”。 “南海I号”与南宋灭亡无关 针对这个猜想,本报记者昨天致电中国社会科学院宋史专家陈智超,他专门翻阅了《宋史》第418卷《陈宜中传》,并向记者指出了陈维屏猜想中的诸多纰漏。 陈智超指出,首先陈宜中并没有成功护送端宗一行逃往越南,“1278年左右,宋军在广东沿海和元军频频交战,屡吃败仗,丞相陈宜中就提出把端宗送到占城(当时越南中南部的一个政权)逃难。而他自己率领一个先头部队去占城联络探路,结果看到宋朝无望,就再未归来。”陈智超还指出,端宗的弟弟昺帝躲避元军围剿的出逃路线中也没有宁波,而是从温州出发、到福州、再到广东沿海。 陈智超讲道,看到陈宜中成功出逃,逃亡中的南宋小朝廷也想逃往越南。但逃到雷州半岛附近的一个岛上时,发现元朝军队把琼州海峡封锁了,船去不了越南又折回广东,向东逃往崖山。1279年,赵昺小朝廷在崖门海域与元朝军队交战,宋军覆灭、南宋灭亡。“‘南海I号’沉没的阳江海域正处在从雷州半岛折回崖山的半途中,赵昺不可能在半途之中跳海自尽”。 陈智超认为,一般家谱中记载的历史与真实历史多有出入,根据家谱中的只言片语简单地推测“南海I号”是南宋皇室逃亡所乘的官船,耸人听闻但经不起推敲。“一切科学的判断都要等古船打捞上来之后才能见分晓,如果打捞上来之后发现文物大部分是瓷器的话,基本上就可以否定是官船的猜想了,因为官船出逃不可能装载大量瓷器。” 另一位史学家也对陈维屏的说法给予了反驳:“女眷不能带上商船一说,应是明清风俗,宋朝尚无这一风俗。此外,铜镜并不一定就是古代女子所用,因为宋代男子也梳发髻。” 是官船的可能性很小 昨天,广东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黄道钦告诉记者,根据过去对“南海I号”的几次探摸、局部小范围的试掘,“南海I号”不大可能是一条官船,它应该是一条商船。“按照朝鲜、福建、西沙等地出水的古代沉船来看,官船上出水的文物不会这么庞杂,‘南海I号’上不仅出水了大量瓷器、金器,还有铁钉、铁锅。此外,从此前‘南海I号’打开的一个船舱来看,所载瓷器是成摞成摞摆放的,这非常符合古代货船排列、摆放货物的规律。” 省考古所“南海I号”打捞前线负责人魏峻博士也认为,“南海I号”应是一艘载物为主的贸易之船。他首先指出,古船上目前出水的铜钱最晚年份是宋高宗时期,“南海I号”极有可能是宋高宗年间沉没的商船,不大可能与南宋末年灭亡发生联系。魏峻还指出,“南海I号”的规模在宋代船只中属于中等偏小的。“在史料记载中,宋代官船一般在30丈开外,‘南海I号’只有10丈开外,因此是官船的可能性很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