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5月欧阳修千年诞辰 学者着文忆“欧文苏字”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5-2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中新网523日电 香港《文汇报》报道:安徽琅琊山素有“皖东第一名山”之誉,笔者直至近日才有机会“到此一游”。此山最重要的人文景观当然是醉翁亭了。该亭掩映于绿林流泉之中,列全国四大名亭之首,亭上有一名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显然来自欧阳修名篇《醉翁亭记》中“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句。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想,这琅琊山之所以名播天下,绝对是沾了大文豪欧氏千古名篇《醉翁亭记》的光,于是脱口念出“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开篇。

    今年5月适逢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便由《醉翁亭记》忆起欧文苏字的佳话来。

    欧阳修(1007-1072),江西人,出身贫寒,四岁丧父,聪明过人。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刻苦读书,23岁考取进士,遂踏上仕途,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与范仲淹平级。他支持范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不顾自身安危,上书斥责当朝权贵,也遭连累。宋庆历五年(1045)被贬任滁州太守。滁州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山高水清,地僻事简,民俗淳厚,很受欧阳修喜欢。加之他施以仁政、治理有方,颇得民心,翌年起常于政事之余去西南郊琅琊山一带观赏林泉美景,携酒畅饮于山水之间,在美酒和美景中欧阳修忘记被谤遭贬之辱,更忘了自己的太守身份,自称醉翁。他的沉醉当然不同于官场豪门的狂饮,是回归自然的质朴与洒脱。山上开化寺的智仙和尚见太守偏爱琅琊山,便在泉边修一亭,欧阳修遂题名醉翁亭,后又写下《醉翁亭记》,描写滁州山川的朝夕变化和四时景色及与民同乐之情景,洋溢着亲民爱民胸怀和悠闲自适情调,治理滁州的政绩也呼之欲出。

    当年40岁的欧阳修对此文颇为得意,写成墨宝请人刻成石碑立于亭畔,供人欣赏。几十年之后,因前来拓印者众多,碑刻的字划越来越浅,欧阳修也于1072年去世,下葬于河南新郑。人们就想另请一位大手笔重新书写,纪念这位六一居士。公元1091年,翰林学士苏轼(1037-1101)贬谪到颍州(今安徽阜阳)为官。苏乃欧的学生,恩师虽作古多年,师生情意犹在。想当年(1057)20岁的苏轼应礼部试,主考官正是欧阳修,苏文以忠厚立论,援引古贤施行以人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晓畅,极受欧阳修赏识,赞其脱尽五代宋初以来浮靡艰涩之风读之不觉汗出,快哉!录取为第二名。如今苏轼诗文及书法已堪称翘楚,滁人就请他书写《醉翁亭记》,他自是最合适的不二人选了!苏轼当仁不让,连写两幅:一幅为草体长卷,世称草书《醉翁亭记》;另一幅以楷书写成,即是楷书《醉翁亭记》,两幅均为翰墨珍品。其中楷书《醉翁亭记》请工匠精心镌刻,使佳作得以碑石传世,日日观者如云,前来拓印者络绎不绝。美景、美文、美书三者兼备,终使醉翁亭以欧文苏字而名满天下,成就中国文坛一桩不可多得的美谈。岁月沧桑,《醉翁亭记》石刻到宋末因战乱被毁,只有拓片留传下来,明代取拓片再度刻石,现今保存在琅琊山景区。

    而草书《醉翁亭记》原稿落入私人藏家之手,到元朝元贞二年(1296)被大书画家赵孟俯发现并作跋,长卷上还有书画家赵子固手迹与印鉴。至明代,有宋广、沈周、吴宽等人为之作跋,后又传到文渊阁大学士、内阁首辅高拱手中,高拱加题跋后通过其妹夫刘巡请来当时名篆刻家文彭刻石。但石刻被刘巡携回家乡河南鄢陵,立于刘氏祠堂。高拱所收藏的长卷真迹,后又被内阁首辅张居正所获。张氏家族败落后,长卷收入明代皇宫。不幸宫中失火,珍品化为乌有!此时留在鄢陵县刘氏祠堂的石刻,也因年头久远而遭受磨损和破坏,幸好高拱的族孙高有闻藏有一份原拓本,清康熙年间据此重新刻石,立于新郑高氏宗亲祠堂。1959年高家祠堂拆除,石刻被送至郑州市博物馆收藏。1999年,新郑市文保所又将其拓印、翻刻,陈列于新郑市西12公里的辛店镇欧阳寺村欧阳修陵园。

    笔者日前去新郑欧阳寺村凭吊欧阳修陵园,但见草书《醉翁亭记》石刻共享24块青石精雕细刻而成,果然龙飞凤舞、笔力遒劲,尤显珍贵。伫立于《醉翁亭记》石刻前默诵《醉翁亭记》,忆起欧阳修及苏轼的这段文字缘,自是别有一番感慨。全文仅寥寥四百余字,写尽了琅琊山的美景与作者游山的心境,笔墨清新、言词酣畅,虽属赋体,却无半点雕琢。文中连用21字,尤觉音美韵长、如沐春风。记得宋代大儒朱熹曾云,此文的初稿开篇讲四面诸山共享了数十个字,欧阳修定稿时却变成环滁皆山也五字,朱熹极赞其改到妙处。呜呼,作为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散文代表作,此文的确完美体现了这位醉翁的真性情;而同为唐宋八大家的苏东坡墨宝的饱经沧桑,则为这篇经典平添了无限的传奇与遐想!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