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定于5月21日上午9:30在文化部办公楼309举办2007年文化遗产日新闻发布会,由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领导介绍有关情况。 [《中国文物报社》记者]我想请问张柏局长一个问题,咱们说有条件的考古发掘工地在6月9日可以适当向公众开放,我想请问一下对于考古发掘工地和公众开放之间的矛盾如何控制呢?包括公众开放会带给他的一些问题。 [张柏]我先说一下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这么多年来考古工地开放得很少,在发掘期间开放的更少,主要的原因就是安全问题。咱们大家知道文物在遗址里面或者在墓葬里面埋着的时候咱们在上面不知道下面的具体情况,发掘出来文物没有露头的时候是没有数量的,发掘出来以后还不能马上取出来,还要进行绘图、测量然后才能取,一般最起码也要放上两、三天才能取出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观众去看的话对工作影响不影响咱们先不说,就说安全问题就是一个大问题。所以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在发掘期间让公众去参观。 这几年我们也做了一些探讨和实验,总结、研究想让一些工地或者一部分工地,哪怕一小部分工地能在发掘期间让公众去参观。其中有这么几类情况:条件具备的没问题,比如兵马俑二号坑发掘的时候条件完全具备,那么就在保护棚里面、栏杆外面,考古工作者在里面发掘,观众可以在外面看,这一点都不影响,是没有问题的。比如将来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如果全部成功了,放在博物馆里面,在水下考古工作者可以慢慢清理、发掘,公众也可以在博物馆的栏杆外面看,都没有问题。第二类有一些条件不具备的问题,我们主要解决这一类。这一类为什么要解决一部分给大家看呢?比如说一个村庄旁边发现了一个墓地,我们得到了村里面的比如村组织、村委会、老百姓的支持,我们一旦发掘以后会持续一个月、三个月、五个月甚至一、两年,他们不支持我们工作干不好,那么怎么办呢?我们创造条件,特别是安全问题。主要有这么几条: 过去我们发掘的时候装备比较简陋,工地围一下、阻一下的条件都很差,而现在我们考古队的条件比原来好了,我们能够有一些设施可以保证安全,这是第一方面;第二,老百姓文物保护的意识和过去也不一样了,过去村里面的老百姓两个极端,有的是神秘派,有的是不太关心,你挖什么与我也无关,也不耽误我的吃饭、穿衣。而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村里的老百姓就非常关心这个文物,而关心文物就爱护自己村子里出来的文物,就注意保护这个文物了。有很多例子,很多村里面有一点什么安全情况就会过来报告,比如最近我到陕西去,到陕西看平阳遗址,那里正在发掘,因为本来是遗址,发掘出来墓了,一看一百多个墓,在围的范围之外还有,一看这个道路怎么样就知道了,晚上又到围子外面看,当地的老百姓发现了就赶快报告,和咱们的有关单位一起追,盗墓者把那些工具都扔下了都跑了,这就是老百姓爱护文物了,关心文物了;有了这两条我们还有自身的意识问题,我们这些文物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第一眼最应该看到的就是当地的老百姓,我们怎么把工作做好保证安全,如果我们做了就肯定能做到,如果我们不做肯定不行。一是我们有这个条件了,第二老百姓保护意识强了,第三如果我们把工作做好应该能有一部分不具备条件的发掘地能具备条件让当地的老百姓看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