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媒体上关于季羡林的各类消息接连不断,书店里关于季羡林的书籍层出不穷。对于这种“热”的程度,季羡林的关门弟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上周末在上图以《作为长者和学者的季羡林先生》为题的演讲中,发出了“看不懂”的感叹。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满怀着爱和责任感的老人,在一个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的年代里“走俏”了;一个像土地般朴素、真诚,从来不追名逐利的老人,在一个讲究包装、炒作的年代里“走俏”了,这是他“看不懂”的一个主要原因。 尽管看不懂,但钱文忠坚定地相信,“我们的时代正需要这样的世纪老人,季先生的身上寄托了善良的人们太多的精神梦想。对季先生的这种尊崇,当然让我这个弟子感到快乐,但同时也让我陷入到一种茫然和悲哀之中:难道我们不应该看到,在这股热的背后隐藏着在精神、道德和人文情怀方面的贫乏和苍白么?” 大师称谓
前一段时间,季羡林曾公开表示要辞去诸如“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国宝”之类的“帽子”,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而关于季羡林是否堪称国学大师,钱文忠认为,季羡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或者说狭义的“国学大师”,但如果按照近20年来比较通行的广义上的“国学”定义来看,那么,称季羡林为“国学大师”也未始不可。总之,“应该尊重季先生自己的看法”。 钱文忠认为,目前搁在季羡林头上的所谓称谓,都是一个不重在反映专业学术领域的尊称,“季先生无疑是一个历史人物,自有其历史地位。但这个地位的确立,首先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我们应该努力去了解他在学术史、精神史上的创获与贡献。” 在新近出版的《季门立雪》中,钱文忠总结道:“如果说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有一条贯穿其中的红线,那么,这条红线非印度古代语言研究莫属。无论是对于研究中印关系史、印度历史与文化、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吐火罗文,还是翻译梵文等语种文学作品,先生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的工作、成就、造诣,都具有首要的、根本的重要性。” 生活故事
对待“季羡林热”,钱文忠觉得,最好的、最要紧的办法就是要真正地了解,进而理解季老。倘若离开了“人”,而去评说关于某“人”的“热”,那注定是隔靴搔痒。钱文忠披露了季老在生活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北大看守行李
季老穿着极其朴素,经常被人看成是学校里的老工人。不止一次,季老会被来报到的新学生叫住,替他们看行李,有时一看两小时。而这些学生两三天后就会在北大的迎新会上,看见主席台上的季羡林校长。 备小礼送司机
对北大的司机,季老每次都会为他们准备一些小礼物。有几位司机说,他们接送的大人物,几乎都是不怎么和他们说话的,只有季老下了车道谢不说,还要站在门口目送车子驶远。 支持保姆读书
季老还常常往自己的家乡小学寄钱寄书。就连在家里工作过但已经离开了的保姆,倘若喜欢读书,季先生都会给予支持。钱文忠清楚地记得一张汇款单子上季先生的留言:“这些钱助你读书,都是爬格子所得,都是干净的。” 捐古画四百幅
前几年,北大接受了一笔来自季羡林的数目巨大的捐赠,仅仅古字画就有四百多幅!他收藏的最底线是齐白石,这些收藏当中甚至有苏东坡的《御书颂》,光这些价值就达亿元。季老捐出的不仅是字画,还有古砚、印章、善本,以及自己毕生积蓄的稿费。并且,他还不停地把近年来的稿费捐赠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