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发掘禹墟?禹墟在考古学和历史学方面有何意义?禹墟发掘的立项过程怎样?在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中是何地位?能否证明大禹事迹、解决涂山地望之争?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专访了社科院考古专家王吉怀先生。 禹墟发掘:考古史上划时代之举
正在蚌埠禹墟主持考古发掘工作的王吉怀先生说,经国家文物局、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课题组批准的禹墟考古发掘工程,是“探源工程”的重大科研项目之一,目标是探究古代文明关键时期的发展脉络、填补淮河流域龙山时期文化空白,并可为研究夏代前期历史、解秘大禹事迹提供重要佐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禹墟发掘是中国考古史上的划时代之举。 禹墟可能是揭开中国古代文明关键时期的谜底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在商周以后的历史脉络已经考古确认并得到世界公认,但商代以前特别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即公元前2000年至2500年、考古学上所称龙山文化时期,尚存诸多谜团,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的关键时期。为此,国家继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之后,又于2000年启动了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集中多学科专家,研究论证这一阶段的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进程。王吉怀说,禹墟遗址的考古发掘,即是该工程中的重大考古科研项目。 禹墟遗址在去年两次勘探试掘中,初步测定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如此大面积的遗址在国内比较少见。王吉怀介绍,试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骨器等文物,其中不乏“鬼脸形鼎足”等具有典型龙山文化特征的器物。试掘组根据这些材料拟订了禹墟发掘的立项申请,经探源工程专家组讨论通过后,上报国家文物局,项目方案经安徽省文物局同意后,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专门论证。与会专家在考察分析试掘成果后认定,禹墟是淮河流域龙山时期的重要遗址,可能是揭开中国古代文明关键时期的谜底之一,最后全票通过了禹墟发掘立项申请。该项目即由社科院考古所领衔实施。 填补淮河流域文明空白
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淮河流域东到大海,西至中原腹地,其文化面貌表现出特有的多元性、过渡性和开放性。舞阳贾湖遗址、濉溪石山子遗址、蚌埠双墩遗址、定远侯家寨遗址、蒙城尉迟寺遗址等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重要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双墩遗址刻划符号被确认为中国文字起源之一等研究成果,证明西起中原、东至大海的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在中国古代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关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多源一体”说得到学界公认。试掘出土的部分文物兼具豫、鲁龙山文化和太湖良渚文化的特征,说明淮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碰撞、交融的结果,既有自身的特点,又有共性存在。 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阶段有十余个子项目,在淮河流域只有禹墟一项,禹墟遗址的考古年代相当于龙山时期,而这一时期是淮河流域考古研究的空白点,禹墟遗址的考古发掘将填补这一空白。王吉怀引用探源工程专家们的话说:禹墟遗址可能是近年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为解秘大禹事迹提供佐证
禹会诸侯于何地即涂山地望之争,历来众说纷纭。大禹的英雄史迹在《尚书》、《左传》、《吕氏春秋》等古代典籍中均有记载,多部典籍提及“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但由于大禹生活的年代历史久远,至汉代司马迁著《史记》时,已感叹“书缺有间矣”,虽对大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平成九州、四海会同”的事迹记载详细,但对禹会诸侯于何地仍置一疑。至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时,明知“禹墟在(涂)山西南”,但又引出禹会诸侯于江南会稽之说。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认为禹会诸侯于淮河之滨的涂山“合于汉晋之旧”;中国先秦史学会2000年第七次年会上,众多专家也倾向于这一说法。由于缺乏确凿的考古证据,以上推论均不能令人诚服。 王吉怀说,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推断,当在龙山文化中晚期。发掘禹墟遗址,揭秘淮河流域龙山时期的文化面貌,对解读大禹传说、揭开历史悬疑、为历史学家判定涂山地望、研究夏代前期历史等,将提供有力的佐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