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国学诵读在大连悄然升温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4-2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专家表示经典诵读不仅能教育孩子,对成人也具教育意义  
                                     
      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小学全校师生利用候课时间诵读《弟子规》等经典文学作品已有六年时间。45岁的大连市民张庆波义务开儒学班,班内学生从3岁到85岁。经典诵读方面专家频频来连讲座。如今在大连经典诵读已经悄然兴起。有关专家表示,经典诵读不仅能树立孩子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对成人也具有教育意义。

      让孩子学会感恩

      学生小男(化名)的父母早年离婚,随母亲改嫁后,继父以打麻将为生,每次输了钱,便会打小男出气。于是,小男变得十分冷漠,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对于同学的求助无动于衷,因此,他和同学间的关系特别僵。

      “后来,我带学生们学习、诵读《弟子规》,当诵读到‘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时,解释说人人都需要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无论别人贫贱还是富贵,不论别人是丑陋还是美丽,都应该得到爱护。我发现小男的目光变得很柔。”沙河口区黑石礁小学教师蒋金娇介绍。

      蒋金娇经常带领学生们诵读《弟子规》、《论语》、《三字经》等国学作品,还把含义讲给同学们。“后来我发现,同学们愿意帮助小男了,他们每天轮流送给小男一句鼓励的话。小男也不再拒绝别人的关怀,也能主动帮助他人。现在这个孩子已经变了很多,他学会了感谢别人。”

      使学生提升素质

      “经典诵读活动在黑石礁小学开展了6年,在每天上课前等待老师的两分钟内诵读一些国学作品。我们发现,经典诵读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孩子受经典作品的影响很大,现在几乎看不到学生间打架斗殴的现象,彬彬有礼、谦虚等好的品质在学生中常见。”黑石礁小学校长孔昭娟介绍说。

      孔昭娟表示,大多学生家长起初对孩子学习经典诵读表示无所谓。但后来突然发现孩子在家里吃东西时先让长辈们吃,“这些变化在家长看来是十分欣喜的,时间长了,部分家长也加入到行列中,有些家长表示,经典诵读的内容让他们也重新受到了教育。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大连市,已经有不少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活动。《三字经》、《道德经》、《论语》等国学以诵读的方式再次回归教育领域。某些中学甚至将经典诵读的国学作品作为老师们上德育课的新内容。老师们发现,正在树立人生观、世界观的中小学生们对这些内容欣然接受,部分德育老师认为,这样的授课内容使得他们也非常轻松。

      免费诵读班成立

      市民张庆波为了教育孩子学习儒学,后来毅然辞职专职义务教授市民经典诵读。

      在张庆波的经典诵读班里,有85岁的老人,也有3岁的孩子。一位母亲说,“我不愿像别的家长那样给孩子报外语、舞蹈班。社会太复杂了,先让孩子学德行吧,如果没有德行,将来会没有‘抵抗力’。”王女士说,孩子自从学习经典诵读后,与人交往彬彬有礼,识字量也有了惊人的进步,可以阅读一般读物,就连繁体字也难不倒他。

      张庆波介绍,经典诵读班中学员们见面时,都彼此90度弯腰行礼问“你好”、“早上好”,然后互相谦让着入座。学员们每天早晚各读一遍经典。“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从小教他善良、真诚、有爱心,长大了才能正直、心胸宽广、成就大事。”

      王女士认为,“现在人们对于国学产生兴趣了,但愿这股热忱长久些。”

      成人、孩子均受益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组委会副秘书长刘冰教授曾应邀到大连市的一些小学做过经典诵读义务教学讲座。

      刘冰认为,学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诗文,首先在行为养成、学会做人方面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也为其终生的文化素养打下牢固的根基。其次,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多,增强了课文背诵能力。同时表达能力、审美能力、交际水平等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使家长也从中受启发、受感染。

      采访中,一些家长认为,忙忙碌碌的成人们也应该抽时间诵读国学作品。“经典给了我很大影响,发现自己做人做事的一些欠缺时,能在诵读的作品中找到标准,这是非常重要的。”“忠、孝、礼、让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一代代地继承下来,再传扬下去。”一位侯姓家长说道。首席记者王晓梅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目前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大中小学,大部分已经开设了汉语课,一些热衷于将中国文化带给异域的人们表示,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未来的中国也将以经济强国出现在世界之林,所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学好汉语非常重要。

      有关学者指出,“国学热”的兴起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是延续文化血脉的重要途径,中国人需要将传统文化中需要借鉴的东西发展开来。但是,国学是一种学问,不等于文化,也不等于价值。应该排除“国学热”中隐含的盲目自大,不能全盘否定西方文化。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