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专家谈《道德经》中的现代管理与和谐文化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4-2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道德经》为现代管理注入活力

      《道德经》与现代社会接轨的地方很多,被“古为今用”、“中为洋用”的,便是现代管理了,《道德经》在国际上受到了无数粉丝的喜爱与追捧,称得上是风靡全球,它被译成百余种文字流向全世界几乎每个角落,“中为洋用”,海内外大企业集团运用《道德经》的有关律条来为他们的管理注入活力,使其运转得更加有序、更加和谐。

      治大国若烹小鲜

      现代管理可分为大管理、小管理。大到一国一地,小到单位、企业,皆可纳入管理范畴,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和谐。西北大学教授李利安列举了中国古代最强盛时的汉、唐两朝,汉武帝的盛世,来源于文景之治,开元之治则承自贞观之治,以道治国迎来了后来朝代的高峰。他专门研究过唐玄宗撰写的《通微道诀》,作为一个拥有四海九州的“大管理者”,唐玄宗对这部“管理经典”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浅显平易的普及。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的问题在这里被提出来了。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是“治大国若烹小鲜”,有一种解释,小鲜就是小鱼,而把一条小鱼做好,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蚂蚁虽小,五脏俱全,要把一条“小鲜”做好又谈何容易,要做得有滋有味更是难乎其难,是清蒸、黄焖、红烧还是水煮,味道如何?不一而足。管理的门道,千奇百怪,千变万化。

      《道德经》中的许多管理理念,到现在也未必完全得到了认识和运用。中国道协会长任法融就对“不尚贤,使民不争”进行了解释,“不尚贤”是指不能人为地标榜贤才,崇尚贤才,是自然而然的,“若有意标榜,人工树立,必使人们争名逐利而不务实际,坐享其成而不做贡献,贤名为形式障蔽,为投机者所用,必失其真,流于虚名,贻误国家,危害社会”。这种不人为“标榜贤名”的管理理念,真正要做到,又是何其困难!

      圣人与“功成身退”

      先说一个故事:美国历届总统中,功劳和威望最高的首推华盛顿,美国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美谈,说他“像父亲照管孩子那样领导国家”。

      华盛顿从1789年到1797年连任两届总统,当时美国宪法尚无任期限制,他完全可以当一个终身总统,因为没有别人比他更受爱戴与敬仰。但1796年秋天,华盛顿还不到65岁,就向人民发表告别词,说自己“年事增高,越来越感到退休的必要”,因此“下定决心谢绝将我列为候选人”。他把功成身退看作一件愉快事情,因为从政务繁忙中解脱出来,退隐到弗农山庄旧居之后,“除非有不速之客来访,我与我的妻子可以做20年来想做而没能做的事情,坐下来共进晚餐了”。继任总统的亚当斯事后对他的夫人说:华盛顿对我取胜看来很高兴。我觉得他好像在说,“现在我下台,你上台,可咱俩究竟是谁最快乐呢?”

      这个故事可以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作注解:“古之善为士者”。它的几个特点是:“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这段看来比较难懂的话,讲述的道理却是所有企业管理者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就是说,善于为道之人,行动谨慎如大象在冬天涉过冰川;警觉戒备如猿猴警觉四周;恭谨自持如客从主便不逾距;不刚不柔如冰之将化;敦厚如纯朴无华;旷达如幽谷;不彰显如与世同俗。

      运用在企业中,便是:优秀的管理者总是把企业的发展放到第一位,时刻约束自己的欲望,不把自己凌驾在企业整体之上;优秀的管理者总是虚怀若谷,不仅善于文化上的诱导,而且善于倾听。

      《道德经》的主打词是“和谐”

      一部《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它的主打词就是“和谐”,这已经被历朝历代的各界人士所论述,并被时下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应用。省社科院道学研究中心主任樊光春提到了国际上几个区域性的大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文明,如何对话?如何对待?最终还是要靠和谐,“我们在讨论和谐文化,国际上实际上也在提出和谐世界”,樊光春表示。

      此次国际道德经论坛遍邀了道教界大腕,中国道协副会长、广东省道协会长赖保荣曾在文章中提到,《道德经》中,还有许多与“和”相关的概念,“和”与这些概念组合成“和善”、“随和”、“柔和”、“和气”、“祥和”等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这些观念都是用来颂扬美德的。“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观念,早已通过《道德经》的和谐文化传播而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国小国之间,强国弱国之间,如何和谐呢?“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是说大国要像江海一样,居于下流,为天下所归会,自居于雌柔,常能以静定而胜于雄强,因为静定而又能处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以会聚小国;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见容于大国。

      治理国家,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便是爱惜精神,因为只有爱惜精神,才能在灾祸来临之前,及早服从于道,清静、无为、自然,就没有事不能克服。

      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八章提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善于做将帅的,不崇尚武力;善于带兵打仗的,不因为被敌人刺激而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发生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待人谦下。以上所说,并不简单地是兵家之事,如果真正做到了“不争”,就能够合于天道,趋向和谐。

      省社科院研究员张应超认为《道德经》阐扬了事物发展的基本哲理,即对立而后相互转化,如祸福的倚伏、转化等,仅就养生即人与自身的和谐来讲,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道德经》所说的柔弱胜刚强、对立面间相互转化、谦虚谨慎等思想和观点,对当今人们也有着非常切实的借鉴意义。

      蔡志忠用漫画解说的《道德经》,因其平易而广为人知。他提到,“圣人”在位时,收敛自己的意欲,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百姓都凝视静听,如疾如愚,圣人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婴儿一样爱护,这也是一种管理理念。在一个单位里面,一位老总对于员工爱惜有加,做一个“理想的治者”,收敛自我的意欲,不以主观臆定是非好恶的标准,应以善心诚心去对待所有的老百姓。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的许多管理经验,其实现在也并未完全被人们所认识和实行。治理国家,则要常清静、不扰攘,至于政举繁苛,就不配治理国家了。本报记者王锋蔡京瑞

      记者手记

      一座永掘不尽的金矿

      《道德经》是一座永掘不尽的金矿,它所留下的哲思警句,它所渗透的思想方法,几千年中绵延不绝,一批批智者不断地去解读它、研摩它、运用它,面对这座闪烁着人类智慧结晶的金矿,今天的我们,仍然是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掘之无穷。

      西北大学教授谢扬举认为,可以说,在古今中外,《道德经》的影响非常之大,很难有其他典籍在哲学深度上逾越它。综观历史上的所谓文景之治,与民休息,以道治国。唐朝皇帝更是奉老子为祖先。武则天写过一篇文章,“最高指示”,所有大臣都必然“知道”,“知道”一词就从此而来。一部《道德经》,对中国哲学、医学等各个方面,乃至中国民族性的影响,非常之大。而且这种影响并不局限于中华大地,在东南亚,在韩、日皆有莫大的影响。

      近来不断有专家提出,中国的汉唐盛世里,洋溢着《道德经》的智慧,而美国国家社会的繁荣,也有《道德经》的作用。我们必须进一步在国内推广我们包括《道德经》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

      樊光春对一次经历记忆犹新,一次有个美国老头问他:“你知道中国古代有个老头的故事?这个老头很有学问,有部队在这里守着,不让他过,他就写了一本书……”

      樊光春就给他说,你说的这个老头叫做李耳,就是中国的哲学家老子,那个地方就是函谷关……

      相信随着此次国际道德经论坛的盛大举办,《道德经》,将带着现代生活的光影与气息,飞入寻常百姓家,飞向海角,飞向天涯。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