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天宁寺大殿 风雨十二载:一个城市的追求 拥有2228年建城史的浙江省金华市,日前与山东泰安等地一道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值此,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达107座。而历经十二载披荆斩棘申报名城的金华则吸引了人们特别的目光。 金华历史悠久,文脉悠长,名人辈出。“金华历史遗存特别丰富。南宋陪都,婺学兴盛,朱元璋攻打浙江,在现在的侍王府一带扎过营;抗战时与桂林、武汉齐名,是抗战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火腿、婺剧等都是全国一流。”金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办主任方竟成介绍说。 金华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6处,省级重点文保单位52处,市、县级文保单位433处。目前金华古城格局基本完整,市区以元代始建的通济桥连接两岸,江北旧城还保留历史 特色,其中占地26.1公顷的古子城历史文化区,仍保持着传统风貌――这些构筑了金华灵动的文化遗脉,构筑了金华繁密的城市之根。 然而,谈到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和遗产存留的艰难,金华人有许多话要说。12年披荆斩棘,几次失之交臂,金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办之路,可谓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由矛盾到谐调的一个缩影。 打开回顾历史的窗口 近20年来,我国经济进入快速良性的发展轨道,城市建设规模空前。在这一过程中,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保护面临着诸多新课题,甚至产生了“越富裕的地方被破坏得越严重”的现象。福建三坊七巷遭遇建设性破坏;安阳穿城修路严重破坏历史街区;舟山定海古城历史街区被大肆拆毁……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许多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轰然倒塌,被永远湮没。 为保护那些具有悠久历史脉络和丰沛文化遗存的地区,从1982年始,国务院批准一些城市如北京、南京、杭州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此后,又陆续公布了上海、天津、沈阳等为历史文化名城,旨在保护好历史风貌与文化特色,确保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这些城市,有的曾被各朝帝王选作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因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而享有盛名……其存留,不仅记录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更为今天我们回顾中国历史打开了一个窗口。 金华的城市保护也曾历经曲折。10多年前,郑孝燮、朱自煊等著名专家考察金华时,著名南朝古建筑八咏路旁的墙上已写满了“拆”字,专家团立即提出,历史文化建筑的周边环境也是文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历史的文脉拆不得。当晚,金华市委市政府便召开紧急会议,将八咏路的“拆”字改成“保”字。 思路的转变引导着行为的转变。1996年,金华市提出“辟新区、保旧城,复风貌、保子城,继文脉、保重点”的18字方针,从保护古城风貌、历史街区、文保单位等各个层面破解城市建设与文脉传承之间的难题。1997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费孝通考察金华,认为金华名城保护和创建是全国醒悟较早的城市,其做法对全国的名城创建有战略意义。 破解城市建设与文保难题 与此同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一个城市一旦被列入历史文化名城或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就声名腾播,城市经济收入水涨船高。如山西平遥古城每年的旅游收入已从20万元涨至500万元;江苏周庄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发展到每年接待游客150万,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达4.2亿元。 经济能够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但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远不止于经济。在一次中国古民居保护座谈会上,中国历史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谢辰生感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太快了,已经出现了诸多破坏历史文化遗迹的现象,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已名存实亡。 如何避免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冲突?对此,金华思考了12年。从一切为经济让路到尊重历史文化遗脉,从追逐城市名气到尊重城市自我品格,作为身处发达地区的金华,其选择令人倍感意味深长。12年来,金华共投入1.3亿元用于名城保护和创建,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对历史文化保护给予无偿援助,其中,太平天国壁画保护被称为中国文物保护奇迹。 为保证金华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有机融合,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金华对历史文化遗存实行“紫色管理”――用法律进行保护。名人故居如黄宾虹故居、邵飘萍故居得以修复;新建“何氏三杰”陈列馆等充实了古子城历史街区的内容。一些原地难以保护的传统民居,如浙派、婺派代表性古建筑,通过异地搬迁至古子城集中保护。 就这样,一片砖一片瓦地搜寻,一根梁一根柱地对接,一个亭台一个院落地修复,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即将被湮没的文明的拯救。从保护古城风貌、历史街区等各个层面,金华破解城市建设与文脉传承之间的难题。 谈到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金华市市委书记徐止平说,这不仅是荣誉,也意味着承担起保护文化遗产和城市文脉的重任。“一个城市片面追求GDP,可能一时会轰轰烈烈,但不可能持续发展,不可能造就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只有抓住了一个城市符合人性本质的优势特色加以培育发展,才会给这个城市的居民带来持续的、根本的利益。”接下来,金华将根据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展开重点整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