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于丹学生出书《孔子很着急》 质疑老师误人子弟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4-1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文化女明星——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  


      

                                      
                   于丹的学生李剑(右)和鄢圣华捧着新书《孔子很着急》


      于丹学生出书质疑老师

      《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

      2006年下半年,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凭借在《百家讲坛》对《论语》、《庄子》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精彩演讲,成为社会瞩目的文化明星。根据节目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上市后,一直占据全国各大书店图书畅销榜前列。不过人们无法忽视的是,在备受大众追捧的同时,于丹也受到了一些学术界人士的质疑甚至口诛笔伐。

      近日记者获悉,“万博科”传媒集团旗下的科技文献出版社即将在本月推出两本批判《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套书,书名分别叫《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而该书的作者有数位国学专业学者,有率先在网上批判于丹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退休研究员黎鸣,也有较早在网上给于丹纠错的“塞外李悦”,有3月3日身穿“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的文化衫出现在于丹签名售书现场的国学爱好者汤军,甚至还有两位自称是于丹的学生与“粉丝”。那么在于丹教授正火的时期推出这样一套书是否有借名人跟风炒作的嫌疑?这套书在学术上是否有权威度?日前,记者专访了部分作者和“万博科”传媒集团副总经理阎新华。

      【质疑一】

      套书是否借于丹炒作

      我爱我师更爱真理

      ●任何人都有说话的权利

      记者:针对于丹教授的质疑者,网上经常有人指责他们是自我炒作,借批评名人出名。你们这套书在这个时候出版,是否也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借助于丹教授的大名“炒作”自己的书籍?

      作者之一黎鸣: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任何人都有说话的权利。我们出书批判于丹《心得》是为了正本清源,以防以谬传谬,误人子弟。

      作者和主要编辑者李剑:本人硕士和博士都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的,我当学生那会儿于丹是老师。虽然我没直接上过于丹老师的课,但是按传统和习惯,于丹仍然是我的老师。我们出这两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正本清源。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最近几年知识界和普通百姓中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意识倾向。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出现了一些变化,道德观、是非观、价值观出现了一些问题。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但是对于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绝不能采用媚俗的实用主义。不能将国学庸俗化、功利化,拿国学去谋利,甚至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国学的复兴是扎实的事业,我们出书的目的,就是正本清源,捍卫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

      两本书之所以初步命名为《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是因为汤军在文化衫上写下的这两句话很生动贴切。当然庄子是不会真生气的,所以我们就在“生气”这个词上面加了引号。

      ●批于丹不违背孝悌精神

      记者:出这样一本质疑自己老师的书,是否与儒家传统精神有些不相符?

      李剑:中国人一向尊师爱幼,视师如父母。既然孝悌是仁之本,如果我冒犯了老师,就如同冒犯父母,是不孝,也就是违反了仁。但是如果老师讲课出现了错误,学生该不该表示反对,与老师友好争辩呢?我认为应该正确对待仁之本的孝悌,要剔除孝悌中的糟粕,不能盲目孝悌,也不要把孝悌理解得过于狭窄。要坚持真理,勇敢地指出老师的错误,所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万博科”传媒集团副总经理阎新华:其实这套书的作者当中,有于丹教过的学生,但是应他们的要求,在书中隐去了他们的姓名。

      记者:听说这套书的作者中还有于丹的“粉丝”?

      作者鄢圣华:我就是于丹的“粉丝”,我喜欢听于丹教授的讲话,欣赏她语言的感染力和她的风度。当那个叫“汤军”的穿着写有“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的文化衫出现在于丹签名售书现场时,我内心是想站在于丹这边。但是于丹在自己的心得中确实有很多离谱的错误,我最终还是站到汤军这一边。其实汤军等人争的是起码的要求——言之有据。

      【质疑二】

      套书专业度有多高

      我从4岁开始背《论语》

      ●主要作者都是国学研究者

      记者:在套书的作者中,我看到了李悦、汤军、黎鸣等熟悉的名字,另外李剑是研究比较教育的,史云芬副教授是研究中文的。这些非国学专业研究者对质疑于丹是否有权威性?

      李剑:我的老师顾明远早就教导我们,要想研究好比较教育,首先得研究好本国的传统文化,否则怎样拿本国的文化教育去与西方文化对比?所以我们对国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的博士论文《教育审美与教育批判》就是研究中西文化比较的。在国学方面的知识应该说还是比较扎实的。另外,文史哲不分家,史云芬副教授是研究中文的,研究先秦文学就必然要研究先秦哲学,因此史云芬副教授本身就是国学方面的专业学者。我们这里还有历史学博士王星光,他现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任,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他主要从事中国科技史和先秦史的研究。毕宝魁——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专业为先秦文化研究。他是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辽宁省唐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鄢圣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现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在北大读硕士时,师承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专家陈哲夫老先生。他本人长期致力于政治制度、孔学和老子哲学的研究,在大学中长期开设国学课程,并参加我开办的国学班授课活动,著有《中国政府体制》等专著。

      ●和于丹一样4岁开始背《论语》

      李剑:黎鸣、李悦、汤军等人在国学方面也很有些功力。例如黎鸣先生是研究哲学的,先秦哲学是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被称为“思想狂徒”和“哲学乌鸦”。李悦是一名文艺评论家、剧作家,人称“塞外李悦”。汤军在《庄子》方面很有水平,我们在写有关《庄子》的内容时,经常要请教他对《庄子》中某些章节的理解。

      李悦:我虽然是个作家,但是从小家中藏书很多。和于丹一样,4岁就开始背诵《论语》,所以才能最先在网上为《论语心得》纠错。

      【质疑三】

      套书有什么不同见解

      于丹解释“仁、信、快乐”有硬伤

      ●《论语》是约束统治者的

      记者:《孔子很着急》主要和于丹教授在哪方面有不同观点?

      李剑:《心得》中的许多硬伤,黎鸣先生、徐晋如博士、塞外李悦、汤军、马千里等早已经指出了。   

      于丹老师在《心得》第16页中说:“关爱别人,就是仁。”我认为这一论断草率了。过度关爱是溺爱,不分对象就关爱是盲爱。溺爱是害人的,是不仁的。其实“仁”的根本绝不是简单地说“爱人”,而是要行“仁”,即去实践“仁”,做到“泛爱众”。“泛爱众”的前提是行善,善的基础是“真”。

      鄢圣华:《论语》中的信没有信仰之意。《论语》认为君主和封建官员讲信用,社会才会相信他们。另外,《论语》是一部“良官宗教”,是讲给封建统治者的,而于丹把这个误解为民众的“快乐主义”了。孔子不是讲所谓个人快乐的,而是讲政府、官员正己以正人的正道的。孔子针对的是古代专制政府官员恃权放纵、不加克制的现象,反对苛政,主张仁政,并没有要求百姓莫名其妙地用快乐来麻醉自己。

      史云芬:孔子说过,贫穷而没有怨言这很难做到,认为追求富足的生活是人的天性,满足人民的生存需求是统治者的最基本的任务,他说,百姓富足,国君不会贫穷;百姓贫穷,国君不可能富足,统治者也就会丧失管理权,因为只有民才能养王。

      ●孔子自己其实并不快乐

      记者:质疑于丹套书和于丹教授在哪方面有不同观点?

      李剑:孔子一生都在为实现一个统治者能够受到约束,并能行仁于天下的社会秩序而奋斗,他终生到处奔波,临死前他对子贡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就是说“我的人生价值不能实现了”。这是他因为无法实现其人生理想而发出的最后悲叹。孔子是带着遗憾进入坟墓的,孔子本人不快乐,可以说孔子终生追求正义与真理,追求创建和谐社会,为天下安定,百姓过上幸福生活而奋斗。《论语》的真谛是告诉人们怎样才是完美人格,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怎样做才能使天下太平和谐。

      鄢圣华: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怎么能是快乐的呢?如果为政者和士大夫不去设法建设一个对每个人的利益都对等看待(将心比心、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有道的社会,民众怎么可能是快乐的呢?当人民遭受不幸时,不去质问为政者的责任,而要人们去忍受,这不成阿Q了吗?

      阎新华:这套书除了部分内容是与于丹教授探讨,还有一部分是这些国学专业人士对《论语》与《庄子》部分重要内容的正解。

      【质疑四】

      套书能否有人买账

      让国学专业人员表达观点

      记者:近一段时期,大众当中支持于丹教授的声音似乎占据主流,那么科技文献出版社本月即将推出的这两本书能得到大众认可吗?

      阎新华:于丹《心得》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出现了两种声音。一般的普通读者听众对于于丹的讲座和著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同时也有一批人对于丹有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包括于丹对原著词句的解释,也包括于丹对原著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国学方面的专业研究人员表达出更多的不同意见。

      对于专业研究人员的意见,我们认为有必要给予重视。因为他们比普通的受众更有发言权。他们至少读过原著,系统研究过原著。没有读过原著,就不可能发现于丹在解释方面发生的差错;没有研究过原著,同样就不可能发现于丹在理解方面出现的偏颇。对于专业研究人员,我相信他们不仅读过原著,解释过原著,而且还理解过原著,甚至研究过与原著相关的社会背景和史学资料。总之,我相信他们更有发言权。

      记者:现在跟风出的书很多,您觉得这套书会得到读者关注吗?

      阎新华:我们发现,目前跟风出的书主要还是立足于讲解《论语》与《庄子》的,而国学专业研究者发出质疑声音的著作还没有。围绕于丹的是是非非,公众都希望获得一个确定的结论,所以这两本书应该是能得到读者关注的。整个策划过程已经有将近半年,多位作者参与了写作,加上这些专家学者以前就有相类似的文章,因此成书很顺利。

      我们分析认为,支持于丹的人,都想弄清于丹是否真的有错,她错在哪里,这些错误仅仅是枝节性的失误,无伤大局,还是结构性的硬伤,根本站不住脚,这直接关系到粉丝们对偶像的信心。反对于丹的人,则希望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否能够得到受众的关注和重视。当然,他们把这个问题看得可能更严重一些。在他们看来,它不仅关系到捍卫国学的纯粹性,而且还关系到学者求真的学术态度,关系到教育的职业精神,关系到现代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底线。这也正是我们出版集团决定出版他们著作的原因。我们要给国学方面专业人员表达观点的场所。

      于丹回应

      我要看了书再说

      4月8日,记者将万博科传媒集团即将推出《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这两本书的消息通知了于丹教授。   

      于丹教授简短地告诉记者:毕竟现在这两本书还没出来,等出来后她先看看再说,是否一定发表相应的看法还不能定。

       

      新闻链接

      于丹最近非常忙

      ■在新加坡大学演讲

      3月25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三楼大礼堂座无虚席,来自中国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以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400多名观众一起分享了她在国内引起巨大轰动的《论语》心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安身立命之道与伦理理念跨越千山万水、打破几千年时间阻隔,再次征服了今天的人们。听众纷纷表示,讲座是一趟让人享受的“文化之旅”。

      ■为中国女乒开讲座

      4月初,在河北正定封闭集训的中国女乒在抵达前,曾在北京邀请了著名学者于丹来给近百名国乒队员上了一堂“论语心得”课。女乒主教练施之皓认为,这种讲座对提高队员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以后会多搞一些这样的活动。施之皓在评价于丹的讲座时说:“非常精彩,讲课内容也都与乒乓球队的实际较为贴近,拓宽了队员的知识面,开阔了大家的视野。”

      ■走进监狱讲《论语》

      4月5日下午,明星学者于丹走进位于渤海之滨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前进监狱,面对六千多名罪犯和全体警官,做了一场题为“发现心灵,道德人生”——于丹《论语》心得讲座。于丹说,虽然目前她的工作和事务非常繁忙,但她还是抽出时间,来到位于180公里以外天津茶淀的清河监管分局前进监狱,是因为她觉得“这个地方更需要建设,这里比其他的地方更迫切更需要春天。”

      ■在昆明东川演讲

      4月6日,从央视《百家讲坛》走来的于丹走进了昆明东川区影剧院,与数百读者见面,并做了题为“发现我们的心灵”的主题演讲。

      
      出书批于丹渐成风

      ■《当(论语)遭遇于丹》

      借助在《百家讲坛》品读《论语》,于丹现在名声大振。名气大了,盯着她的人也多了,不少人开始给她挑错,甚至有人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错误专门写了本书出版。记者2007年3月16日获悉,4月份一本名为《当(论语)遭遇于丹》的书籍将问世,作者是一位国学爱好者——37岁的深圳人马千里。而于丹听说这本书的消息后表示,“我会关注这本书的,好好跟人家学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责任编辑王萱表示,这本书正在编辑过程中,有望4月出版。马千里告诉记者,这本书共12万字,完全按《于丹(论语)心得》的结构来写。正文是7篇,后附“《于丹(论语)心得》引用经文硬伤大观”。在正文中,他以纠错和指正于丹书中硬伤为主。

      ■《解“毒”于丹》

      该书收录了中山大学博士徐晋如的师弟、师妹们给《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二书挑错的文章。然而,与网友们挑错的文章不同的是,对于孔子和庄子的微言大义,该书倒颇做了一点发挥。读过原著的朋友,不妨看一看,该书的解释,是否有曲解甚至硬伤之处。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