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成尚未出版,史学名家、作者的友人蒙文通先生游姑苏偶得阅读,叹为“体大思精,惟当于三百年前顾亭林诸老辈中求其伦比,乾嘉以来少其匹矣”,遂将此书稿带到南京,使得部分篇章在南京《史学杂志》上先期刊出。同年,顾颉刚先生由中山大学转任燕京大学,途中小住故乡苏州,在作者书斋中借此书稿归读三、五日后,也感慨地对作者说:“君之系年稿仅匆匆翻阅,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1934年,作者将书稿交商务印书馆作为清华丛书出版,陈寅恪在审阅此书稿后认为此书:“极精湛,时代全据《纪年》订《史记》之误,心得极多,至可佩服。……自王静庵后未见此等著作矣。”(钱穆《师友杂忆·捌》) 这部书就是《先秦诸子系年》,作者钱穆因此离开家乡到北京,开始他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学生涯。 本书所以获得如此交口赞誉,是因为将它与此前的同类型著作相比,确有高出一筹之处。概而言之有三端: 第一:前人考论诸子年世,往往各治一家,未能贯通。而此书“上溯孔子生年,下逮李斯卒年,前后二百年,排比联络,一以贯之……以诸子之年证成一子,一子有错,诸子皆摇。”是把诸子放在二百年的联系比对中整体研究的。 第二:前人考论诸子年世,详其显著,略其晦沉,所以关于孔墨孟荀的考论很多,关于其他各子则往往嫌其疏略不实。此书着眼广泛,对于先秦学人,无不一一详考,如对于齐之稷下学宫那些名姓在若存若亡之间的学人,无不为之钩沉发微,梳理其生平出处、师友渊源、学术流变等等,使之秩然就绪、灿然条贯。 第三:前人考论诸子年世,一味依据史籍,不知辨误校勘,尤其视《史记·六国年表》为圭臬。钱穆此书所以能比前人多有创获,与他全面收集相关史料,且用力比对校勘,发现前人惯用书籍如《史记》的错误等等,有直接关系。这也是作者自己认为本书“用力最勤”的方面,陈寅恪赞誉的“据《纪年》以订《史记》之误”指的也是这个。书中不仅据《竹书纪年》校勘《史记》,据书后引用书目索引,全书引用《竹书纪年》共43篇,又引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韩怡《竹书纪年辨正》、雷学淇《竹书纪年义正》、《竹书纪年考订》等书数十处。而且,又以诸家考论《竹书纪年》之书互相参证商定,以纠正《纪年》之脱误,如卷四《王氏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补正》一篇便是,作者用心真可谓精深精湛也。 全书主体由考辨文字四卷组成,另有通表四篇,附表四张,与考辨文字“起讫相应”,提供对照,方便读者。通表为纲,考辨为目,通表如经,考辨如纬,如此纲举目张,经纬交错,将晦涩难解的先秦学术史编织成条理清晰的立体画卷。 《先秦诸子系年》1935年出版后,在此后的21年中,作者屡经战乱,艰难窘困,流离失所,却一直携带此书于行囊中,偶有所得足以补原书缺失的,辄随时补记于书眉,月积年累,共得250条,1956年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了增订版。八十年代以来,大陆先后多次出版此书,1984年北京中华书局根据香港增订版影印再版,200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将之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再次出版,2001年、2005年商务印书馆分别以《商务印书馆文库》和《中国文库·史学类》之一种再版此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