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罗多弼:汉学和国学应该互相补充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3-2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在昨日下午的世界汉学大会现场,瑞典汉学家、北欧孔子学院院长罗多弼参加了“汉学机构与汉学研究”的演讲。作为在场七位国际汉学家当中惟一脱稿发言者,这位著名汉学家马悦然的弟子即兴“感慨”了一番对汉学目前面临的挑战。在会后接受本报专访时,罗多弼则对国际孔子学院的现状与未来做了个“速写”。



                                                        罗多弼在演讲中


      新京报: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经建立上百所了,几个月前德国有汉学家对孔子学院春笋般的涌现有过一些意见。
      
      罗多弼:孔子学院是一个新的现象。当然,可能发展有些太快了。数量和质量之间不管怎么样总有些矛盾,在两者之间更应该注重质量。我说的“质量”不是说什么“精英主义”,面向社会和普及性很重要。
      
      新京报:北欧孔子学院现在的状况如何?
      
      罗多弼:外面对孔子学院的猜测很多,可是我身为孔子学院的院长,对学院的情况比较乐观。北欧孔子学院成立了两年,我非常尊重中方的态度,在我的心目中,近年来中国在宣传中国形象这方面的进步很大。
      
      新京报:你认为孔子学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对比一般大学里的汉语系有什么区别?
      
      罗多弼:最初的一两年我们的学院就是以促进汉语教学为主,而且跟普通大学的课不会有太大区别。原来我们中文系的经费很少,很多事情做不了。有了孔子学院,我们就可以多开一些课。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做一些校外的活动。瑞典有很多高中愿意开汉语课,我们可以支持和帮忙。所以促进瑞典中学的汉语教学也是孔子学院的主要作用之一。孔子学院是我们大学汉语系里的组成部分,教的课都是晚上上,用的教材全部是中国来的。而汉语系用的教材有些是瑞典人编的,有些是英国人编的。
      
      新京报:孔子学院跟欧洲的一些学语言为主的学院,比如北京的歌德学院、法国文化中心、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是不是也差不多?
      
      罗多弼:我估计成立孔子学院时就是看到歌德学院,有一点效仿的意思。但是两者的区别很明显。像在瑞典的歌德学院主要是普及本国文化,与大学没什么联系。
      
      新京报:你对孔子学院的现状或未来可有建议?
      
      罗多弼:我的一个建议是,应该在世界上那些还没有进行汉语教学的国家或地方的大学里开设孔子学院。那些地方更需要这样机构的支持。

      新京报:在北欧以及你所观察到的西方世界,汉学家的角色在全球化背景下有什么变化?
      
      罗多弼:目前在瑞典跟在其他西方国家一样,愿意学汉语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但这些人里面愿意成为汉学家的很少。他们学中文的目的可能是想以后跟中国做生意、当记者等等。可是教他们汉语的是汉学家。
      
      我们面临很大的考验,非常好的汉学家未必是很好的汉语老师。教汉语的方法不如一般欧洲语言方法的有效,我们需要进步。需要有关人士编写更适合具体情况的教材,改变也还需要实践。
      
      新京报:汉学概念与体系在当前的西方汉学界方面有什么改变?你认为当今的汉学需要怎样的变化?
      
      罗多弼:汉学这个概念在欧洲用得多,在美国一般不用。汉学经常偏重于古代和对古代文献的解读方面,应该包括对当代的研究,也应该重视新的方法。中国人要了解国学,要是不了解自己文化的起源很可怜;另一方面,也不必把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分得太开来看。一句话:汉学和国学应该互相补充。把所有对中国的研究放在一个汉学系里,是属于过去的方法。如今研究中国文学、历史、艺术的学者多了,学者们就应该在大学的各系里做相关的研究。然后汉学系的中心任务就完成了。我想像中未来汉学家的一个任务,就是给所有研究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学者提供一个聚会的地方。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