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在“去中国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继大幅修改历史教科书企图将台湾与大陆断根断源后,台湾当局又拿岛内民众日常使用的语言开刀,以“尊重语言平等”为名,大力推动“去国语化”,制订“语言发展法”草案,明定未来将去除“国语”、“方言”的概念,所有岛内民众使用的语言包括闽南语、原住民语等,都称为“国家语言”。对此,有“立委”痛批,这与陈水扁此前“去中国化”、“去蒋化”的动作如出一辙,一脉相承,“简直不能想象,台湾没有一个共同的语言,未来会是什么样?” “国语、方言成历史名词”
据台湾《联合报》20日报道,台湾“行政院”近日完成制订“国家语言发展法”并通过草案审查程序,近期内将送“行政院会”讨论。据报道,“国家语言发展法”用“基本法形式定法,属于概念﹑原则性的上位法﹐仅有10项条文”。草案规定,未来台湾将去除“国语”、“方言”的概念,明确规定各族群或地方使用的自然语言包括闽南语、原住民语等,都称为“国家语言”,民众有权使用,禁止歧视。至于“官方语言”和“文字”问题﹐草案并未触及,以避免挑起敏感的族群议题。对此,有“行政院”高层表示﹐制定该法是为了“尊重及保障国民平等使用语言的权利﹐促进多元文化成长﹐丰富国家文化资产”。 据报道,制定“国家语言发展法”是2000年陈水扁竞选的主要政见之一,2004年陈水扁连任后更是多次表示﹐台湾很多的对立和隔阂﹐都源于语言的问题﹐为“保障族群和谐”﹐推动制定“国家语言发展法刻不容缓”。 “国语”在台曾很普及
据《联合报》资料显示,台湾语言与族群密切相关,按通俗的分法,台湾人可分为4大族群,其中闽南人约占74%,客家人约12%,外省人约13%,原住民为1%左右。闽南人以闽南语(也称“台语”)为母语,客家人以客家话为母语,外省人以“国语”(即普通话)为母语,原住民则分别使用不同的原住民语。国民党迁台之后,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积极展开全面性“国语”推行工作,使“国语”普及率很高,近90%的岛内民众能讲“国语”。有研究表明,在台湾各地火车站,旅客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是“国语”,平均约49%;闽南语次之,约47%;客家话和原住民语只有约2%。 但李登辉上台后,刻意进行所谓的“本土化”运动,情况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1994年李登辉首次在电视上用“台语”演讲,引发了岛内出现公开排斥“国语”的势头,一些中小学开始开设“台语”课程,有些大学教师也改用“台语”教学。当时在野的民进党更把语言问题政治化,认为国民党当局推行“国语”是为了消灭台湾话,是把中国的语言强加给台湾人,是压迫台湾人的工具,是政治控制的一种手段,是“大一统专制下的产物”,提出“撤废国语的独尊地位”,主张废除所有关于“国语”的规定。一些人还极力避免讲“国语”,有意识地在公共场合讲“台语”,把“推崇母语”作为反抗中国的一种表现。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更是出台了一系列语言“台独”政策:强行通过“通用拼音”,与大陆的汉语拼音相对抗;鼓噪“第二官方语言”,企图用“台语”取代“国语”;实施“乡土语言教学”,提升“台语”的地位;减少“国语”教学时数,逐步削弱青少年的“国语”能力。2003年2月,民进党当局制定所谓的“语言平等法”,把“国语”改称华语,规定华语与其他13种方言、族语(即闽南话、客家话和11种原住民语)并列为“平等”的“国家语言”;废止施行数十年的“国语推行办法”,从法规上取缔“国语”的共同语地位。 想借此捞选票
对于台当局此次“去国语化”动作,有岛内评论认为,陈水扁当局千方百计压制“国语”,“提高其他语言的地位”,讨好岛内闽南人、客家人和“原住民”,“语言平等”的背后是捞取选票、尤其是骗取本省人的支持。国民党“立委”江连福表示,他虽然对将各族群语言列为“国家语言”善加保护乐观其成,但忧心没有法定的“官方语言”后,将造成当局与民间的沟通困难。 台湾政治大学研究员蔡逸儒表示,在全世界都希望搭上中国经济快车、“国语”在全球大行其道之际,台湾当局却主动关闭大门,纯粹“以意识形态治国”,生生将自己隔绝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之外。在岛内政局“没有对错、只有蓝绿”和“选票至上、本土至高”的情势下,民进党“政府”在未来还会在“去中国化”议题上有更多、更大的挑衅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