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焦点》杂志3月19日文章,原题:揭穿“中国谬误”,展现真实王国 西式休闲方式 认为中国非常传统且很自我——也是对中国的误读。全球化,更确切说是“西方化”,对中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来说是无法避免的。今天,西式作风和西式思想早已在中国通行无阻。 中国人休闲时都干些什么?怎么休息?如果将这个问题随便问给街头遇到的莫斯科人,他可能会觉得很难,或许会将中国人与日本人弄混,说一些日本人喜欢的如音乐节目啊,游戏机啊,乒乓球啊什么的。对,只有乒乓是对的。在中国乒乓确实算是全民运动项目,大家不仅喜欢看有关它的电视节目,还喜欢自己玩。只要有空闲的一个小角落,即使是家里的门厅,或是校园过道,必然会放置一个乒乓球台子。 几年前,卡拉-OK曾席卷中国,但现在也渐渐不流行了。还有一些中国人像一些俄罗斯人一样爱打保龄球。而中国富商大都爱打高尔夫,很多人几乎天天打。他们的这种兴趣在中国很多大型城市催生出很多高尔夫球场。年轻人当然是喜欢足球,经常是在大街上就玩起来了。 中国人对旅游的热爱以前只是局限在国内,中国人常常去海南岛度假,就像我们常去的克里木一样,而大连就相当于我们的里加港。随着中国出国手续日渐简化,中国人开始爱上了出国游。很多人都喜欢去美国,去俄罗斯一般都是去远东地区或者是堪察加。滑雪一般去奥地利。据国际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出境游人数将排世界第四,那时每年将有1亿人出境旅游,而2006年只有2880万人。 喜爱俄罗斯电影 喜爱维塔斯 维塔斯在中国享有很高知名度 对于流行文化,中国人的口味与“地球村”其他住户没有什么不同,当然会带有一些本地特色。大部分中国人更喜欢本国电视节目和电视剧。 中国人每天大概要看3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其中1小时是看电视剧,这几乎是世界所有电视观众都喜欢的一道“大菜”。有意思的是,中国政府对此也很支持,每年投资国产电视剧约为20亿元。至于电影嘛,中国人也更热衷国产影片,而且喜欢中国电影的可不止中国人。去年中国电影“色?戒”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而中国女演员余男也凭借“图雅的婚事”获得数项国际大奖。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电影显然与中国国内市场放映的电影不同,中国电影的拍摄更多是为了出口。出口的是那些有纪录片风格,取材于普通中国人故事的电影,而国产的“空中飞人”(武打特技——译者注)和“宫廷斗争”是有力的宣传手段。 “贫穷娜斯嘉”的女主角(中国翻译为“情迷彼得堡”) 说到俄罗斯影片,这对中国人并不陌生。中国人不仅对俄罗斯美术评价挺高,也非常喜欢俄罗斯电影。中国人甚至翻拍了俄罗斯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但俄罗斯当代电影,非常遗憾,很少出现中国大银幕上。即使这样,还是有一批俄罗斯电影的追随者,他们有自己的“影迷俱乐部”,自发将俄罗斯书籍和电影翻成中文。据调查,近65%的中国大学生对俄罗斯电影感兴趣,他们不仅知道苏联老电影,对当代俄罗斯电影也很了解。中国人喜欢俄罗斯的电视剧有“贫穷的娜斯嘉”(央视8套播放,中译为“情迷彼得堡”——译者注),也非常欣赏俄罗斯歌星维塔斯的美妙歌喉。维塔斯只是去年才来中国开首个个唱,但他的歌迷俱乐部已有3万人。 中国特有的休闲方式 如果说中俄在艺术上有过很亲密的接触,但在美食上就不存在这种情况了。很久就出现在北京的、名字很响亮的“莫斯科”餐厅现在就是个破落的小酒馆。而西式大餐,确切的说是西式快餐在北京却遍地开花。比如肯德基,麦当劳和其所卖的咖啡。后者是少数在中国可以喝咖啡的地方。中国人对茶的喜爱是忠贞不渝的,但年轻人早就开始仿效欧洲传统,开始在咖啡馆喝咖啡。 中国人放松娱乐时出手很大方,但他们休息的概念与我们不一样。一般中上层人士招呼客人都去宾馆饭店,而乡村度假屋——我们俄罗斯人的最爱,一般是普通大众才去的。中国人在家招待客人一般用茶,出外郊游一般是全家一起(顺便说一句,在中国区分已婚人士似乎不能凭婚戒,因为中国不管是老辈人还是年轻人都没有戴婚戒的习惯)。现在,中国人有去城市公园散步的习惯。当阳光明媚时,年轻人拿着笔记本电脑懒洋洋地躺在草地上放松休闲,爱侣们牵着小狗出来散步,这在北京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景致了。后者可让北京市民花费不小,4环内北京养狗居民每年要上交60美元的税,而在不久前这一数额上涨到270美元。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北京开始流行养一些新奇古怪的宠物:巴西龟、珍稀鸟、迷你猪,宠物主人也带着它们出去散步。 别墅在我们的记忆里都是中国月收入在1万美元的精英才会拥有的,而不是什么时髦或流行。中国人对俄罗斯帐篷式旅行很陌生,自行车旅行在中国也很少。早前,中国大街小巷充斥着各种自行车,现在也已被汽车取代。在北京也出现了莫斯科式的拥堵,莫斯科式的护卫车,顶着闪闪发光的信号开出一条通行道,很有首都架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