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分析,有明确的编选方针和目标定位,依托高水准的编选队伍,尽可能丰富选品门类,重视读者需求,这四个方面是优秀年选本的成功所在。比如,漓江出版社初始做中国年度最佳作品系列,考虑的就是为中国当代文学做积累和积淀,为后人留下一个全方位的参照系。基于此,从选家的确定到文本的筛选再到版式和装帧,他们的年选本都力求完备。漓江出版社副总编庞俭克表示,编年选本有一个对社会对读者负不负责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年选本有市场是顺理成章的事。又比如,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聘请王蒙任总主编,各分卷主编也由国家级文学期刊主编、文学出版领域的领导、文学批评领域的专家担任,权威性自然不可小觑。春风文艺出版社“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邀集的选家也是相关领域的行家,包括作家、评论家、大学老师和研究人员,这些人既了解创作,又能从文学史的角度做客观公允的衡量。“大系”封底两句话之一的“专家视野”清楚地概括了其特点和追求。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精选系列”由中国作协创研会负责编选,显现的当然也是内行的眼力。善于必要而合理地分门别类,年选本才能名副其实。像漓江出版社一直在不断地丰富品种,从1997年的两个品种发展到现在的26个品种。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年选本,力求收入相应年度全国各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佳作精品,同样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书是出给读者的,年选本的编者必须十分重视读者需求。比如,“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秉持的审美取向源自于平实的民间视角,它走的是平民化、大众化的阅读路线,因为成功地将文学创作的个性化、文学主流的时代性与大众阅读的趣味性契合在一起,因而走得既长久又稳健。“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既照顾“专家视野”,同样侧重“民间立场”,春风文艺出版社社长韩忠良说,为此,他们的选本尽量做到既有概括性又不庞杂。
与此同时,年选本的问题及其症结所在暴露得也越来越明显。比如,理应是经比较淘汰后的精选,但是眼下有些本子确实区别不大,令读者面对好几种“最佳”和“经典”无所适从。还有,过多的出版社涉足年选出版市场,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庞俭克说,业内认为文学创作有“大年”“小年”之分,创作遇“大年”,优秀作品受出书规模所限不可能在年选本内得到完全展现,读者有意见。相反,创作“小年”时则难免有凑数的想法,读者也会不满意。评论家白烨一方面认为择优阅读是时代的法则,年选本的存在有其持续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又强调,是否能避免选题雷同和重复,是年选本将来日子好不好过的关键所在。目前年选本市场虽然不小,但还是要比谁做得精,做得长。另外,年选本是对当年整个文坛优秀作品的某种盘点和总结,编选者的选择标准和判断依据是否客观,阅读视野和敬业精神如何,也直接关系到选本的价值,影响到年选本寿命的长短。
年选本怎样操作才能更有效地被市场接受,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洪治纲提出:“编选者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自律性要求:一是对文坛创作必须保持长年累月的密切跟踪,随时随地掌握第一手创作资料,为年选尽早做好阅读和甄别的准备。二是拥有较完整较科学的选择标准。年选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依循于编选者心目中优秀作品的标准做取舍,标准越科学越明晰,选本越有审美价值。三是撰写具有全面总结和理性分析内涵的序言。年选不只是编选者选出认定的好作品,还应该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做总结。”
年选是在做文学资料的积累,很有意义。洪治纲说,只要编选者认真细致,任何选本都有其特殊的价值。这也正是年选本今后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