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流动的民族史诗——读长篇历史纪实《千古大运河》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3-2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史诗。

  《千古大运河》以历史史实为经,以时代精神为纬,用壮美的文笔揭开岁月尘封,勾画出大运河清晰的历史航道,字里行间跃动的是昂扬的时代精神。“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装满王者雄心、意志的运河,帮助了王者的霸业,也淹没王者的霸业,最终留下的是中华民族万古不灭的情思,是劳动者的意志和由这意志铸就的辉煌。我们十分熟悉却又觉得空泛的“历史”一词,就这样被《千古大运河》凸显出来:历史的骨骼、历史的血脉、历史的体温、历史的咚咚心跳、历史的坑洼深浅、历史的悲欢离合就在它的字里行间。

  《千古大运河》在勾画出大运河清晰历史航道的同时,传达出的是拥有这条伟大之河的一个民族的自豪。没有运河也不会有之后的开宝气象(宋)、永乐太平(明)、康乾盛世(清)。把整个民族的心路历程、历史朝代的时政气象、民族融合的历史态势,都一一包孕其中,因之而成为时代之魂。当然,运河带给一个民族的决不止富饶的物产,更有瑰丽的文化。沈既济蘸大运河苏州段多情的水,写下他的《枕中记》、《任氏传》。各领风骚的唐代书法也是运河造化出的极品。没有运河,就不会有唐传奇,也就不会有滥觞于宋代勾栏茶肆里的宋话本;不会有元杂剧,也就不会有日后的《水浒传》……没有大运河,中国文化一定是另外一种样子。京杭大运河,人类造化的杰作,因了这份杰作,中华文化具有了更加跌宕的层次和更加丰厚的内涵;是人类生命的奇观,因了这份奇观,中华文明具有了更加风富的色泽。运河在不断演进中已升华为一条文化带,一条漫长的遗产长廊,展示着中华3000多年迷人的文明成就。

  《千古大运河》在多侧面地描绘出大运河的开掘史、演变史、文化史,呈现给我们的思想美感的同时,更以感人的细节、独特的个性,为挖掘它、呵护它的芸芸众生谱写出一曲浩然壮歌。郭都水、功漕神、潘季驯、靳辅、陈潢、老河工……这些与伟大的运河联系在一起、彪炳史册的中华优秀儿女,一个个令我们肃然起敬。

  京杭大运河穿黄河南行,受黄河的影响最大。翻开尘封的典籍,搜寻关于黄河的书页,每一页的正反面上写满的都是“水患”二字!更有甚者,黄河,稍有不快便更辙易道,随意夺口,时而北走天津,时而南下江淮,沿黄百姓痛苦不堪。在颤抖的悠悠岁月里,黄河赋予中华民族的一半是血泪,一半是黄金。44岁的佥都御史潘季驯是在黄河决口、无数沿黄百姓生灵涂炭的危难之际受命总理河道的。上任之后,立即带人到河患最严重的地方慰问百姓,实地查勘,沿河而上,访问有经验的当地乡官、老农和老河工,详细了解水情,征询治理意见。提出了借水攻沙,以水治水的“束水攻沙”方案。一言既出,立即遭到无情的围剿。朝廷的任何举动都是政治。“束水攻沙”自提出的第一天起就是极其敏感的政治斗争。政治斗争的本来法则在于执著于事情的性质而不在于事情的内容。而当原则争辩一旦成为快意恩仇,人身迫害也就不可避免。很快,执意要将“束水攻沙”理论付诸实践的潘季驯遭到诬告,被撤销了一切职务。“官可以不当,志岂可改!”铁骨铮铮潘季驯踏上了归乡之路。就这样,黄患来临时有人想起他,灾害过去之后有人又急急地抛弃他,几十年里,潘季驯三落四起。每次被贬,他矢志不改;每次再起,他“日与役夫杂处畚锸苇萧间,沐风雨,裹霜露”。由于潘季驯大力整治,使明代京杭大运河畅通无阻,黄河安澜200年。71岁高龄时,潘季驯乞休离职。他最后一次上朝,说起一生治水半在运河,潸然泪下。就在快要走出奉天殿时,他再次回过头来,向朝廷说出了最后的心声:“去国之臣,心忧在河!”

  《千古大运河》中如此的人物比比皆是。正是这些人物成就了大运河,使大运河流淌千古,滔滔不绝;千古大运河上流动的正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所体现的不朽的民族精神。面对千古大运河,我们自豪;面对这些人物,我们振奋。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