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民居为主体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牵涉千家万户的保护管理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要真正实现有效保护,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延续,除了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还必须真正促使广大群众实现由“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转变,得到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广泛支持。 遗产保护全民参与 在保护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地的过程中,当地党委政府突出发挥全体居民的作用,积极构建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地域文化”,形成“我要保护”的良好氛围。 在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初,当地党委政府就印发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皖南古村落保护条例》、《西递、宏村古村落保护管理办法》等宣传手册,通过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魅力名镇、4A景区等各类活动,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在提高西递、宏村遗产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增强当地居民的自豪感和珍惜、保护意识。同时,通过举办国际山地车节、中国黟县摄影节、中国乡村旅游节、中国遗产日宣传等重大节庆活动,以及开展激情文化广场、“遗产杯”系列赛、创建“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遗产保护。 2002年6月18日,在村老年人协会倡议下,西递村村民自发集会,以“宣誓和签名”方式承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并联名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出一封电邮,表达自觉保护古村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美好愿望。这一幕,仅仅是西递、宏村居民自觉保护文化遗产行动的一个缩影。在西递、宏村,文物保护管理部门与古民居使用人或所有人签订了保护责任书,西递、宏村都制订了村规民约,并编制遗产保护知识手册分发给村民,在中小学进行遗产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当地村民为保护古建筑,已经多年没有新建和改建一幢新房屋;政府也有组织地将行政办公场所、学校、企事业单位陆续迁出了保护区。 合理利用促进保护 保护和开发利用,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合理的利用,是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黟县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合理利用古村落旅游资源,探寻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县里大力研发生产旅游食品、纪念品、工艺品等各种旅游商品,已拥有重点骨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8家,全县有500多户个体私营业主直接从事旅游商品生产经营,年总产值达5亿元以上。通过不断开发适应各种旅游消费群体需求的旅游产品,旷古斋、大夫第、百可园、“猪栏酒吧”、“宰相食府”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徽文化深度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既有效保护了濒临倒塌、且个人无力承担维修费用的古民居,又丰富了古村落旅游产品体系。 黟县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大景区的规划与建设,通过乡村旅游资源的全面整合,推进其它古村落和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高品位建设的目标。同时,引导农民通过出租房屋、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等方式,主动参与旅游配套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增强村民自觉参与保护管理的积极性。现在,观光、考察西递、宏村的游客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以遗产地文化观光旅游为龙头的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促进了农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共接待游客近110万人次,门票直接收入达4600多万元。西递、宏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了5293元、5010元,比1999年分别增长270%、290%。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旅游收入已占70%以上。 永续传承任重道远 “让最美的乡村永远美丽”是黟县人致力保护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美好愿望和精神动力。面对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的特殊性,黟县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永续传承上深感任重道远,丝毫不敢放松。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民居自然损坏的日益加重,许多古建筑亟待修缮,由于古民居是砖木结构,维修技术要求高,其维修成本远远超过同面积砖混和框架结构的现代住宅,加大了古民居修缮压力。同时受建筑材料、建筑方式的改变,以及经费、时间、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传统工艺及徽文化正面临失传的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也越来越紧迫。针对这些问题,黟县正在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文化遗产永续利用需要科技、法规支撑”——黟县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关人士介绍,古民居的保护管理技术相对滞后,特别是对古民居墙体开裂和倾斜以及木结构腐烂等情况,更是缺乏新技术的支撑,建议成立专业的遗产保护研究机构,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相关技术机构的联系,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为有效保护管理遗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与智力支持。鉴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国家和省里应该加强立法,制定措施,建立健全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切实制止和预防任何破坏遗产的行为和事件。同时,期盼出台支持地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扶持政策,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