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已过去了三天,人们仍旧在回味着春节期间年味的热烈和温馨。“那天我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只买到两包汤圆。”苏州市民王先生的抱怨道出了苏州元宵节前一天汤圆销售的“火爆”行情。 作为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庆贺新春的延续。过了这一天,传统的中国新年才算真正结束。伴随着一度消失的灯会、社火的再度兴起,元宵节再一次热热闹闹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年味最后一刻的火爆,凸显国人对传统的逐渐回归和尊重,也体现了“节文化”在行进中的变与不变。 节假日调整体现对传统“节文化”的尊重 “轻松、惬意,也更有年味了。”谈起刚刚过去的除夕夜,苏州市民 对于50多岁的无锡市民 国家对法定节假日的变更,引来了民众的高支持率。在之前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有七成多网民支持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八成多的网民支持将春节放假时间提前到除夕。 “‘过传统节日’作为人们情感抒发的一种手段,让人们和民族历史对话,和优秀传统文化对话,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也可以调和社会人际关系。”网友青青的留言代表了许多人的看法。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国人的“节文化”情结 2008年年初,一场罕见的雪灾袭击了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区域,给春运带来了消极影响。“今年春节回家,真是历经千辛万苦。”家在湖南的打工妹黄小花回忆起年前回家时的情景还心有余悸。作为重灾区,湖南的交通受到了很大打击。“我们的火车晚点了很长时间,但满满的一车人,没有一个抱怨、叫骂的,大家都很配合地耐心等待。”在晚了8个多小时以后,黄小花终于回到了老家,“路上再苦再累,只要能在家过个年,就什么都不怨了。” 随着社会融合的不断加剧,我国呈现出越来越大的流动性。与“家”之间的千里相隔,并不能阻挡人们归“家”的情结、与家人共度传统节日的心愿。 “我真希望中秋节能和家人一起度过。”在苏州上大学的李敏对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由于身在异地求学,李敏已经有好几年没在家里过中秋了,“以前在家没什么感觉,现在出来上学了特别有感触,中秋看到拎着月饼行色匆匆的路人就特别想家。”李敏表示,每到中秋节来临,班里的外地同学都会在一起聚餐,以“驱赶”愁人的“思乡之情”。 有关专家表示,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最终形成的,因为有着浓郁的人文内核,得到了社会全体成员的认可才得以代代传承,是我们这个民族情感的载体。每年春节时的“归家大军”,表明对注重“家”这一观念的中国人而言,传统节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联系家庭成员的感情“纽带”作用。 传统节日的式微与回归 “年味淡了,大家甚至不知道该怎么过年了。”前些年,类似的感慨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耳畔。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在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的前后夹击下,传统节日的式微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商家们铺天盖地的宣传面前,你无法对洋节无动于衷。”深爱着传统文化的 有专家表示,“洋节”对传统节日的冲击只是造成其式微的外因,最主要的内因则与传统的家庭基础和家庭观念息息相关。因为很多传统节日是围绕家庭来过的,相比过去,现在的家庭越来越小型化,而每个家庭成员与外界的关系也更为复杂。所以很多时候,家庭成员更注重跟外界的交流,而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节日反而受到了冷落。因此,过不过节、如何过节都会随之受到影响。 同时,随着民工大潮的不断涌现,也让农村这个继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坚实阵地”有了松动。“以前在家过年要过到 令守望传统节日的人们感到欣喜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很多已经快被大家遗忘的“老节目”,又回到了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来:清明节的祭祖活动、端午节的赛龙舟、重阳节的登高等活动又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度在各大城市被“禁”的烟花爆竹,也在合理限放的规定下强势回归。在鞭炮齐鸣声中,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节日的喜庆,更是恢复了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美好记忆”。 有关专家表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让人们一直处于紧张压抑的情绪之中,在节日中这种情绪能够得到很大宣泄,这也是传统节日“回归”的一大原因。而伴随着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成为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的回归将会“更猛烈些”,也将给民众们提供享受更多丰盛精神大餐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