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从今年春节透视国人对传统的回归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2-2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元宵节已过去了三天,人们仍旧在回味着春节期间年味的热烈和温馨。“那天我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只买到两包汤圆。”苏州市民王先生的抱怨道出了苏州元宵节前一天汤圆销售的“火爆”行情。220,苏州古胥门悬挂的色彩缤纷的花灯和3000多条灯谜,把元宵节的节日氛围推向了最高潮。

     

      作为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庆贺新春的延续。过了这一天,传统的中国新年才算真正结束。伴随着一度消失的灯会、社火的再度兴起,元宵节再一次热热闹闹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年味最后一刻的火爆,凸显国人对传统的逐渐回归和尊重,也体现了“节文化”在行进中的变与不变。

     

    节假日调整体现对传统“节文化”的尊重

     

      20071218,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对法定节假日进行变更,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增加了清明、中秋、端午等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而对春节假期也调整为从除夕至正月初六

     

      “轻松、惬意,也更有年味了。”谈起刚刚过去的除夕夜,苏州市民女士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在首个“放假”的除夕,女士做出了这样的安排:早上“全家总动员”打扫卫生、贴对联,下午采购年货,晚上在家一边吃自己做的年夜饭,一边欣赏春节联欢晚会。往年除夕,女士都要5点多下班,急匆匆赶回家连年夜饭都没法好好准备,而吃完年夜饭后,上班的疲惫让她来不及享受除夕的“年味”,就酣然入眠了。“今年我们一家一边看春晚一边守岁,又有了以前过春节的感觉了。”

     

      对于50多岁的无锡市民先生来说,除夕的第一次放假让他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除夕放假,这个年才算过得完整。”先生说,按照无锡当地的年俗,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用糯米和粳米磨成的粉做年糕,象征年年高、节节高。这次,先生亲自上阵做年糕,也让一家老小感受了一下旧时除夕的氛围。“今年除夕时间宽裕,弄点花样,这样的年才过得有滋有味。”

     

      国家对法定节假日的变更,引来了民众的高支持率。在之前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有七成多网民支持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八成多的网民支持将春节放假时间提前到除夕。

     

      “‘过传统节日’作为人们情感抒发的一种手段,让人们和民族历史对话,和优秀传统文化对话,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也可以调和社会人际关系。”网友青青的留言代表了许多人的看法。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田兆元教授表示,“传统节日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标记,也是对一个群体的文化传承。通过将清明、中秋、端午设立成法定节假日,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中国节文化的一种传承。”

     

    国人的“节文化”情结

     

      2008年年初,一场罕见的雪灾袭击了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区域,给春运带来了消极影响。“今年春节回家,真是历经千辛万苦。”家在湖南的打工妹黄小花回忆起年前回家时的情景还心有余悸。作为重灾区,湖南的交通受到了很大打击。“我们的火车晚点了很长时间,但满满的一车人,没有一个抱怨、叫骂的,大家都很配合地耐心等待。”在晚了8个多小时以后,黄小花终于回到了老家,“路上再苦再累,只要能在家过个年,就什么都不怨了。”

     

      随着社会融合的不断加剧,我国呈现出越来越大的流动性。与“家”之间的千里相隔,并不能阻挡人们归“家”的情结、与家人共度传统节日的心愿。

     

      “我真希望中秋节能和家人一起度过。”在苏州上大学的李敏对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由于身在异地求学,李敏已经有好几年没在家里过中秋了,“以前在家没什么感觉,现在出来上学了特别有感触,中秋看到拎着月饼行色匆匆的路人就特别想家。”李敏表示,每到中秋节来临,班里的外地同学都会在一起聚餐,以“驱赶”愁人的“思乡之情”。

     

      有关专家表示,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最终形成的,因为有着浓郁的人文内核,得到了社会全体成员的认可才得以代代传承,是我们这个民族情感的载体。每年春节时的“归家大军”,表明对注重“家”这一观念的中国人而言,传统节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联系家庭成员的感情“纽带”作用。

     

    传统节日的式微与回归

     

      “年味淡了,大家甚至不知道该怎么过年了。”前些年,类似的感慨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耳畔。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在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的前后夹击下,传统节日的式微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商家们铺天盖地的宣传面前,你无法对洋节无动于衷。”深爱着传统文化的先生对现状很无奈,“和圣诞节街上汹涌的人潮和情人节满大街的鲜花相比,传统节日甚至可以用‘冷清’来形容。”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说,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正好符合了他们求新求异的性格,而略显“老迈”的传统节日显然吸引不了他们。

     

      有专家表示,“洋节”对传统节日的冲击只是造成其式微的外因,最主要的内因则与传统的家庭基础和家庭观念息息相关。因为很多传统节日是围绕家庭来过的,相比过去,现在的家庭越来越小型化,而每个家庭成员与外界的关系也更为复杂。所以很多时候,家庭成员更注重跟外界的交流,而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节日反而受到了冷落。因此,过不过节、如何过节都会随之受到影响。

     

      同时,随着民工大潮的不断涌现,也让农村这个继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坚实阵地”有了松动。“以前在家过年要过到正月十五,各种各样的活动多得很。现在一早就得出来打工,大家也没那份闲心弄那些景了。”在苏州打工的刘大根说道。

     

      令守望传统节日的人们感到欣喜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很多已经快被大家遗忘的“老节目”,又回到了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来:清明节的祭祖活动、端午节的赛龙舟、重阳节的登高等活动又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度在各大城市被“禁”的烟花爆竹,也在合理限放的规定下强势回归。在鞭炮齐鸣声中,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节日的喜庆,更是恢复了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美好记忆”。

     

    有关专家表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让人们一直处于紧张压抑的情绪之中,在节日中这种情绪能够得到很大宣泄,这也是传统节日“回归”的一大原因。而伴随着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成为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的回归将会“更猛烈些”,也将给民众们提供享受更多丰盛精神大餐的机会。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