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江西非遗湖口青阳腔:被誉为京剧的“鼻祖”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2-2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目前青阳腔老艺人中仅剩74岁的殷武焕老人在世。(本报资料图)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作为一种多散见于民间的、传统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益全球化、网络化的当今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在传承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

     

      江西是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大省,在国家于2006年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江西就有6大类19项,其中很多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也有很多是濒临失传的。本报今日起推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关注存在于江西民间的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这些传统的宝贵遗产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喜欢戏曲的人都知道京剧是四大徽班进京以后逐渐产生的,京剧作为最主要的剧种,是在徽剧的基础上形成的,可徽剧从哪里来?再说说如今在赣鄂两地大行其道的黄梅戏吧,也许是民间传唱最多、流传最广泛的一个剧种了,可产生于湖北的黄梅戏为何又会在江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呢?其实京剧和黄梅戏,都与江西九江的青阳腔有着莫大关系。

     

     

     

    刘春江收集的资料。

     

      弋阳腔入皖

     

      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在为周贻白先生所著《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的序中写道:“1956年于湖口发现的青阳腔,使我们找到了弋阳腔的变种,对明代流行的各种曲集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声腔,有了进一步认识;对于现在各地高腔剧种以及徽戏的形成,在研究上有重要意义。”这段话不仅说明了青阳腔来自弋阳腔,也说明了青阳腔与徽剧的关系。

     

      据青阳腔研究权威、湖口戏剧创作研究室主任刘春江介绍,青阳腔因形成于安徽省九华山脚下的青阳县而得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所以又称池州调。

     

      考究青阳腔的形成,与明初时四大声腔中的弋阳腔有莫大的关系。随着十六世纪初资本主义的萌芽,商业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徽州商人成为当时最为显赫的一支,上饶与安徽交界,江西弋阳腔便跟随徽商的步伐进入了安徽池州九华山下,弋阳腔进入池州后,立即与九华山的道教、佛教唱喏、徽州山歌、当地民歌以及余姚腔结合了起来,形成了青阳腔。

     

      青阳腔足迹遍及赣、鄂、湘、川、黔、鲁、闽等省,享有“南北时尚,徽池雅调”之美誉。现在丹麦、奥地利、日本等国家图书馆还保存有明代青阳腔剧目,可见当时青阳腔流行之广。

     

     

     

    光绪九年的青阳腔剧本。

     

      青阳腔落根湖口

     

      早在1956年,中国著名的戏剧史专家黄芝冈和武建伦先生就意外地在湖口发现了明代青阳腔遗响湖口高腔,但他们当时并未对湖口青阳腔进行深入研究。

     

      1982年年底,时任湖口县文化馆馆长的刘春江到文桥乡检查工作时,意外发现了当地百姓表演的就是青阳腔,在此后的20多年中,刘春江陆续搜集到了青阳腔手抄剧目131个、曲牌448首、单折戏与杂出戏64个、音乐资料50余本、音像资料110多个小时、青阳腔业余剧照及各类资料1000余幅、青阳腔脸谱46个。这不仅远远超过了青阳县的青阳腔资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保存最完整的青阳腔资料。

     

      那么,产生于安徽青阳县的青阳腔,又是如何在我省湖口县落地生根的呢?湖口县又是怎样成为如今全世界青阳腔中资料保存最完整、传承最好的县城呢?

     

      根据刘春江的研究,青阳腔进入湖口同样与徽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湖口是江西的北大门,水路门户,徽商不仅把湖口作为通商口岸,还将其当作通向都昌、星子、鄱阳、瑞昌,乃至吉安、赣州、湖北、广东等地的物质交流重镇和货物转运场。为了招揽生意,徽商常常不辞辛苦地把家乡的戏班带来演出,于是在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1522-1619),青阳腔就随徽商经水路来到了湖口,不久又传入都昌,并由移民带进星子。清代中叶,青阳腔又传入彭泽和瑞昌,并由北向南推进,直至吉安、赣州等地。

     

      湖口青阳腔的辉煌

     

      流传在湖口、都昌等地的青阳腔发展相当快,农村学唱曲文风气特盛,手抄剧本几乎家家都有,职业班社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围鼓坐唱则村村皆是,青阳腔锣鼓迅速在鄱阳湖区域发展了起来。这些班社不仅在本地演出,而且还巡回演出于湖北黄梅、安徽祁门、太湖、安庆、青阳等地,如清道光四年(1824)湖口的“秀兰班”,同治三年(1864)的湖口“老秀兰班”,光绪三十年(1904)湖口的“中秀兰班”、“福秀兰班”,民国七年(1918)都昌的“菜子班”,民国十三年(1924)彭泽的“高腔开堂坐唱班”等等,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青阳腔戏班。

     

      湖口青阳腔的辉煌得力于它创造性地发展了“滚唱”的特点,形成了“滚调”,打破了以往各种声腔旧有的曲牌体制,将戏曲文学从“曲有定句,句有定音,字有定音”的严格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唱腔变化灵活多样,戏曲语言词句通俗易懂,极大地提高了青阳腔的可塑性和表现力,引起了传奇戏曲的重大变革。这也是如今青阳腔和黄梅戏一般,更多地在民间流传,在乡村拥有很大的市场。

     

      巅峰时期的湖口青阳腔在保持自己独特风格前提下,也向其他戏曲剧种和民间音乐汲取营养,从而发展演变成既保持明代古朴奇特、声韵婉转、曲调高昂激越的原始风貌,又独具浓厚的赣北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的江西青阳腔音乐。

     

      被誉称京剧“鼻祖”

     

      刘春江告诉记者,青阳腔滋养了黄梅戏,又哺育了徽剧。黄梅戏是青阳腔融合湖北黄梅采茶调、徽调发展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如黄梅戏中的《天仙配》,最初就是青阳腔折子。明代嘉靖年间,池州、徽州青阳腔兴起,它吸收了徽调、目连戏、昆山腔等曲调的精华,便形成徽剧。明末清初,青阳腔随徽剧涌入安徽省城安庆,以及怀宁、枞阳、桐城等地,其后徽剧走向省内外各地。乾隆年间,安庆四大徽班进京献艺,享誉京师舞台半个多世纪,在京城吸收了秦、晋、梆等北方剧种的精华,于是孕育产生了京剧。

     

    因此,青阳腔可以说是徽剧的前身,徽剧又是京剧的前身,并滋养了第三代地方大戏黄梅戏,包括京剧、赣剧、湘剧、川剧等近半个中国的戏曲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该唱腔,借鉴其唱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故青阳腔被誉称京剧“鼻祖”,戏曲的“活化石”,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恐成鄱阳湖绝响

     

      然而,市场经济的大潮最后还是淹没了青阳腔。据刘春江介绍,虽然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由湖口县政府与九江学院“联姻”,成立了青阳腔戏曲艺术中心,但青阳腔的发展依然不容乐观,一个计划中在石钟山景区成立的青阳腔陈列馆便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被搁置。

     

      目前青阳腔老艺人中仅剩74岁的殷武焕老人在世,青阳技艺已无正宗传人。同时,专业演员中,导演陈斌年事已高,常年生活在深圳,主要演员张玉兰也因种种原因,很久未再开腔,县里已是多年没有一出专业青阳腔演出了。农村剧团中,目前仅有三四个仍在演出,在青年一代眼中,青阳腔难学、难唱、难懂、难演,既没有黄梅戏好演,又不如看电影省事,很多乡村艺人不得不在面临后继无人的同时,遭遇观众稀少的尴尬。

     

      繁衍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青阳腔会最终成为鄱阳湖绝响吗?和刘春江一样,湖口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秦明兴也对复兴青阳腔充满了期待,他告诉记者,今年湖口县将争取在图书馆成立青阳腔陈列馆,并将现存的100多个小时的录音资料重新整理,并刻录成光盘,以避免录音随着磁带消磁后消失。

     

    在记者即将截稿时,刘春江又打来了电话,他们和秦局长等人又去看望了6个乡村的老艺人,他们希望今年能排演一出戏,来继续发展青阳腔。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