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网友要求增补元宵节为法定节日 称不应厚此薄彼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2-2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清明、端午、中秋已经被调整为法定节假日了,为什么同样是传统节日的元宵节不是法定节假日呢?”20日晚上,网友“深柳隐士”在红网论坛发帖子,倡议将元宵节增补为法定节假日。他在这篇题为《强烈要求将元宵节增补为法定节假日》的帖子里质疑:“既然都是传统节日,没必要厚此薄彼吧?”

     

      “深柳隐士”介绍了元宵节的来源和悠久历史之后,提出了倡议的理由。第一个理由便是元宵节的象征意义:“元宵节是象征着团圆的,那天吃的元宵就像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一样,也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而“元宵节放假”可以让刚过完春节假期的人们调整状态则是第二个理由。“深柳隐士”认为,即使不放假,只要能将元宵节确定为“法定节日”,也能提高元宵节在当今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更好的传承文化。同时,过节的人多了,还可以进促进消费。

     

      网友“潺陵笑笑生”支持将元宵节增补为法定节假日,他在回帖里写道:“能有这么一天过渡一下春节七天假,效果肯定好。能跟爹妈一起不慌不忙的吃完元宵,再一起到街上看灯展,是件很惬意的事情。”

     

      网友“那年那月那天”则站在历史的角度表示支持:“唐·韦述《西都杂记》:‘西都京城街衢,有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弛村,前后各一日。’讲的就是古时候过元宵节‘金吾不禁,与民同乐’。而从《水浒传》里的‘宋江夜看小鳌山’‘李逵元夜闹东京’等故事里,也能看到元宵节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他认为增加假期的可能性不大。

     

      网友“蓝笨笨”认为,从长沙街头的花灯可以看出老百姓和地方政府对元宵节的重视。“既然民众和政府都重视这一节日,何不将传统佳节“元宵”也增补为法定节假日,让人们享受元宵节的快乐,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也有反对意见,譬如网友“一月三十一日”不仅认为倡议有点晚,而且用二十四节气为例子表达自己反对的理由。不过,他的话遭到“连中三元”网友的反驳:“连元宵和二十四节气的区别都没弄明白,笑死我了。晚什么晚?元宵节又不是今年过了明年就没了,这时候提出来叫‘趁热打铁’,你懂不?”

     

      据专家介绍,元宵节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文帝时期,司马迁创建《太初历》的时候,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民间过元宵节,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吃元宵之外,还有耍龙灯、舞狮、踩高跷等习俗。

     

    附录:

     

    元宵节为何要吃元宵?

     

      新华网天津2月19日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那么,正月十五,为什么要吃元宵呢?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元宵俗称“汤圆”“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民俗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正月十五吃元宵源于中国农耕文化

     

      新华网石家庄2月19日电(记者张涛)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郑一民日前说,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元宵节,其起源与中国的农耕文化息息相关。在古代,元宵是作为一种“药丸”而食用的,吃了它便可恢复生产能力,预示着农耕时节的来临。

     

      郑一民说,相传远古时代玉皇大帝为统治万民,派灶神了解民情,腊月二十三上天回奏。灶神了解的情况是:“百姓劳累一年了,从不歇息,长此下去将累坏身体。”玉皇大帝便命神仙在腊月初八早上,在百姓的粥里“下药”,变成了大豆、花生、芝麻等,这种粥俗称“腊八粥”。百姓吃了“腊八粥”果然开始休息,只知道玩乐。眼看到了正月十四,百姓依然在狂欢,玉皇大帝便命神仙将百姓的晚餐变成了元宵,里面包着芝麻、核桃等,人们吃了它恢复了往日的劳动。

     

      郑一民说,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传说虽然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色彩,但有一点是有一定根据的:每年吃完“腊八粥”预示着年的到来,吃完元宵预示着年的即将过去,新一年的农业生产马上要开始了。

     

    元宵节耍龙灯、舞狮、踩高跷

     

      新华网天津2月19日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正月十五,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吃元宵之外,在我国民间还有耍龙灯、舞狮、踩高跷等习俗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在艺术创作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耍龙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舞狮也是元宵节中传统的娱乐活动。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它起源于三国时期,盛行于南北朝。舞狮在我国有“北方狮子舞”和“南方狮子舞”之分。如今狮子舞不仅在喜庆节日出现,而且还登上了舞台。 元宵节,除耍龙灯、舞狮外,我国民间还有“踩高跷”的习俗,即一个个化了装的人,足踩三四尺高的木跷,手执扇子,舞来舞去。

     

      赵之珩介绍说,我国的高跷,在晋、冀、鲁、豫民间,称为“拐子”。表演者双足踩着有脚踏装置的木棍,进行有节奏的舞动。高跷的高低不等。踩高跷,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流行的地区较广。《列子·说符》中就有高跷的记载。到了唐宋时代,踩高跷已经很盛行。

     

    民俗专家表示,如今,“高跷”除了仍作为民间娱乐、杂技表演以及运动比赛项目外,在一些国家里还用来作为高空操作的工具。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