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江:人们通常都把连环画叫做“小人书”,我把“小人书”和一个泱泱大国的文化挂起勾来,是否有点“小题大作”?同时,“小人书”曾经是最受群众欢迎的大众文化产品,文化艺术怎样能真正服务于大众?所以这里我想谈的内容是:连环画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连环画中有大世界以及中国连环画发展的轨迹”。 ▲孟庆江,1937年生于温州,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专业,师从蒋兆和、叶浅予,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连环画报》主编。连任三届国家图书奖评委,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评委、全国少儿图书奖评委,文化部群星奖评委和团中央全国青年刊物奖评委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作品《蔡文姬》、《长恨歌》荣获国家大奖,《秋翁遇仙记》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一、连环画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要谈连环画,首先要谈谈文化,因为连环画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者,美也。《礼记》有云:“五色成文而不乱”。把多种颜色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显示了美,这就叫做“成文”。“化”者,教化也。指的是对个人或世俗风情的教行。可见,文化是指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的成果,表现为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等,这就叫做人类的文明。人类从野蛮到文明,有个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历史文明的传承,是靠实物(如建筑、器皿、营造、工具等等)和思维活动的延续来进行的。人们的思维活动又有“文字语言”和“形象语言”两种。文字,最早带有形象的特征,发展到现代,绝大多数已抽象化了。我们所说的“形象语言”,一般是指可视性的语言,例如戏剧、舞蹈、绘画等(动作、表情最能传达人的思想内涵)。在历史长河中,绘画是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用它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由于媒介与技术手段的不同,出现过诸如岩画、漆画、壁画、木板画、绢画、瓷画、铁画等等绘画种类。连环画只是区别于单幅画的表现形式,它的多幅连环性、构筑了自身的“绘画语言”特点,是它把人们的思维过程淋漓尽致地加以表达,人们的思维除了抽象的内涵必须用文字加以说明外,一般会在自己的行动以及由行动构成的“情节”来体现的,所以用图文互补的连环画形式,是人们传递文化的最好载体。只要历史在发展,文化在传承,从宏观到微观,连环画的形式就永远会被运用着,只有它的创新和变化,而不会有它的消失,这个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谁也无法否认。 汉武梁祠画像石和明代陈洪绶(老莲)“西厢记”(木刻)都可看作连环画的雏形 二、连环画的价值与作用——“小人书”中有“大世界” “小人书”是连环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为什么叫这形式为“小人书”呢?是因为书小?是书中的人物小?是小孩看的书?总之概念含糊,似是而非,我们姑且这么叫大家明白就是了。 连环画被称为“俗文化”,这是指它通俗易懂的意思,也即普及的意思,并不是低级、庸俗的含意。有人说它是“小儿科”,这也不用解释,医院里的“小儿科”也不乏有世界级的名医。人民美术出版社曾有过刘继卣、王叔晖这样画连环画的“伟大的画手”,中国的连环画应在这样的艺术品位上,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文明成果,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当今的连环画,不管采用什么形式(写实的也好,夸张变形的也好,动漫式的也好),只要能认识这种文化载体的本质,认识它的对象,包括认识作者自己,这种文化载体就会得以继续健康发展,不至于会被扭曲。 1.小人书和名流学者的关系。 鲁迅不仅重视小人书,而且大力扶持小人书的创作。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中国渐渐向现代社会转型,普及文化、启蒙大众,小人书是最好的工具。鲁迅主张把小人书的内容改造成群众看得懂的,易于记的故事,采用民间年画、花纸、线描而不是扰乱群众眼光的阴影的形式画小人书。 曹禺也对连环画十分通晓,他能把中国唐代之前,不论是敦煌壁画中的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还是讲孔子一生故事的《孔子圣迹图》,宋代的《耕织图》、明代的《西厢记》以及古埃及的《死书》,罗马皇宫壁画《耶苏传》等等,都讲得很到位,他认为这些出自大师之手的作品,都是连环画。他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连环画集作序当中,有这么一段对连环画的赞美诗: “我想,我们的连环画该是一位美丽天然的使者。她翩翩然地招着手,引着孩子们,青年们与所有的人们跟在她身后,迈进一座座殿堂的大门,到戏曲的天地去遨游。”。 邵宇是著名的书画家、出版家。从“上饶集中营”逃出来的新四军战士,他创作《千山万水》和《土地》连环画,在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上,徐悲鸿一见邵宇就热情地握着他的手说:“你的连环画画得好呀!”徐悲鸿亲自写文章在《人民日报》介绍邵宇的连环画。 江丰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特别重视连环画。他首创了中央美院的“连环画年画系”,使这种普及美术走进“最高学术殿堂”。 王朝闻是大名鼎鼎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他为连环画学员讲了三个小时的课。他把连环画这普及的文化上升到艺术美的高度去认识,而且认为只有读者完全接受了,才叫做创作的成功,因此他提出连环画作品“是画家和群众(读者)共同创作的产物”。 王金璐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号称“武生泰斗”。他从连环画的形式美,讲到戏剧表演动作的美,七十四岁高龄的他边说边做动作,用“文胸武肚”等动作程式,道出了戏剧表演和连环画造型共同的美学规律。 黄健中是著名电影导演。他送我一副他写的对联,叫做“不敢妄为做电影,只缘常读连环画”。他说自己爱连环画,是受他的老师崔嵬的影响,著名电影演员和导演崔嵬,在自己的口袋里,总是装着一本小人书,在工作中随时掏出来看看,在人物造型、构图处理和故事情节的连续等方面,找到参考,受到启发。所以黄健中说过:“电影是会动的连环画,而连环画是不动的电影”。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演《刘巧儿》出了名,可是她是靠读连环画认得字。老舍先生到她家时就见窗台上摆满了小人书。凤霞的丈夫吴祖光,是著名剧作家,是我老师 叶浅予,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十九世纪三十年在上海以画《 中国的名人已讲了不少,再讲一两个外国的名人。在日本,你问别的名人也许不会都有人知道,但一问起手冢治虫、北条司的名字,大家都会知道,因为他们是连环画(日本叫漫画)的能手。 比利时有位大画家(也是记者)叫埃尔热,他创作了一部连环画《丁丁历险记》,法国总统戴高乐看了,很感兴趣,说“丁丁”这个人物就像他自己。这部连环画在中国有多种版本在流传。 2.小人书的内涵博大精深 小人书的题材内容,大至宇宙,小至微生物,具体到图解,抽象到能表现《资本论》,至于政治、军事、民族、宗教、历史、哲学、科教、影视,无所不包,它还能从古典的书本逐渐走向社会,走向每一个家庭生活…… 小人书表现所能采用的美术门类,如白描、水墨、工笔重彩、水彩、壁画、墓穴画、剪纸木刻、铁画、油画、装饰画、布贴、漫画、电影(摄影)、挂图、幻灯、浮雕、牙雕、广告画、木雕、素描、瓷画、玻璃画、刺绣……似乎可以把整个绘画门类揽全了。 3.小人书的读者对象 小人书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任何艺术门类的书刊,都比不上它的读者群之广大。 有位回国华侨给我写信,问我在什么地方可以买到小人书,因为他领着自己的孩子到书店买他当年读过的小人书,什么《司马光砸缸》呀,《神笔马良》呀,都找不到,他说自己是看小人书长大的,现在也想让自己的孩子读小人书受教育。我将他的来信转给有关媒体,自己却曾做过一件实实在在的事,即组织出版过两套老版本连环画,给取个总题目叫做《爸爸妈妈读过的书》,在书的前言中这么说:“亲爱的小朋友,这是你们的爸爸妈妈当年读过的小人书,书中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曾深深影响了你们的爸爸妈妈以至几代人。今天,这套小人书又传给了你们,相信你们会像爸爸妈妈那样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些小人书,当年的印数都在一百万册以上。 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之前,大街小巷的“小人书摊”都坐满了小孩和大人,一分钱可租一本小人书看半天。现在这种“书摊风景”没有了,但小人书们以各种渠道进入到千家万户,当然包括动漫。 4.小人书的作用。 小人书的作用也是其它读物无可比拟的。仅举几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开始画《少奇同志回延安》连环画刚完稿,少奇同志平反,画册以最快速度出版,所有书店都排起了长队,王光美同志看到了小人书,亲笔写信给我表示感谢,并赠一帧她的摄影作品——少奇同志在工作。我受到极大鼓舞,认识到“小人书”竞会产生如此重要的作用。 东北伊春市有个小学的美术老师,采用连环画的教学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果,但她的做法,在教育界似乎有一种“离经叛道”的嫌疑。当我发现了她并将其教学成果通过《连环画报》和读者见面时,她的处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她一跃而成为教育界的“明星”级人物,全社会都支持她。 一个残疾女孩从南方到北京求学连环画,在《连环画报》培训班学习一期,以优异成绩结业后,继续在京研究动漫,她经过自己的努力和连环画学术氛围的薰陶,终于获得了国际动漫奖。所以我说,小人书能成就人才。 三、中国连环画文化的起源及其历史沿革 用单幅绘画表现事物和人们感情活动的,不论图画、油画、版画和其他画种,都叫“单幅画”;而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故事内容的就叫“连环画”。所以,单幅画和连环画,从文化内涵上讲,是没有本质区别的。这里讲连环画文化的起源及其历史沿革,必然会与整个的美术发展史分不开。 探寻美术发展史(即它的起源及流变的历史),不啻是另一层面上的绘画沿革史。人们思维活动的“形象记录”,最早莫过于原始的彩陶和岩画中,诸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陶盆上的舞蹈图、广西花山岩画中的圆舞图等等。夏、商、周的人物画也有史籍记载,到战国时代,人物画的记载渐多,许多青铜器上所描绘的战斗情景以及渔猎、收获等生活场面,均带连续性,可以说已是连环画的雏型了。到了汉代,人物画有很大发展,出现用多幅画面来叙事的连环画形式的作品,如洛阳西汉墓室壁画《二桃杀三士》、马王堆西汉墓中的葬具帛画、漆棺上的神话传说故事画,反映生活的车骑出行、宴饮、庖厨、投壶、六博、狩猎、比武及乐舞百戏的东经画像砖、画像石。这种连环形式的绘画,也表现在自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以后的敦煌壁画中,如佛“本生故事”、“九色鹿”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凡绘画作品,均有“故事”在其中。唐宋以来的绘画,还有以单幅连续叙述故事的,如吴道子的《地狱变相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宋以后文人画兴起,山水、花鸟画占去主要位置,人物画一时被冷落,但仍有一些画家通过壁画、庙画作连续图画故事,如永乐宫纯阳殿的《纯 进入十九世纪上叶,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西游记》,已经被人们通称为“连环图画”,连环画的名称由此确定。人们都说:“上海是连环画的发祥地”,我认为有以下两条理由:第一,作为艺术形式的连环画,已在上海形成自己的特点,即上图下文或下图上文的连续叙事的“连环图画”;第二,不论是将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和京剧电影《诸葛亮招亲》改编成的连环图画,还是由赵宏本、沈漫云等取材于文学名著、民间故事、武侠神话等多种连环画册的陆续问世,以至由叶浅予编绘在《上海漫画》陆续发表的长篇连环画《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逐步转型期,作为一种特殊艺术形式的连环画文化也趋向成熟,它担负起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改造创新,服务大众的历史性的伟大使命! 连环画的发展繁荣期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那时候,连环画不仅形成了自己的基本形式——“小人书”,而且由于受到一批文化人的关注和重视,开始了它的初步繁荣。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上海为中心,连环画的创作,已展现出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国内战乱的高峰期,连环画成为面对现实生活,联系广大人民,反映人民苦难,表达人民心声的普及而更具生机的一种文化载体。邵宇创作的连环画《土地》,是他亲身经历“土改”实践的深刻感悟,画面朴实,用线极具张力。另如蔡若虹的《苦从何来》、彦涵的《狼牙山五壮士》、莫朴、吕蒙、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百废待举,文化需要普及,人民急需精神食粮,作为通俗易懂的连环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创刊于1951年的《连环画报》,在“发刊词”中就说:“连环图画从前叫‘小人书’,现在却不光是小人爱看它,就连大人也爱看它了。什么原因呢?第一,这种书里面印的,不光是字,大部分是图画,容易看得懂;第二,里面画的事情,有头有尾,清清楚楚,越看越有趣味。……”当年任编辑室主任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华大地春风拂面,经过六、七年代的文化劫难,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开始,文化人迎来了施展才干的大好机遇,画家们也都想寻找表现自己的“舞台”。国画家、油画家、版画家们画起连环画来非常投入,正是这“非连环画专业”的画家的投入,对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丰富连环画的表现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陆续出现如《最后一课》、《人到中年》、《雪雁》、《月牙儿》等等这样高水平的作品,受到专家们的纷纷鼓励,从美术欣赏的角度,也纷纷给予了好评,使得这些优秀作品获取应有荣誉。 由于经过十多年的“文化饥渴”,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对原来最普及的“小人书”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各有关出版单位把出版连环画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这个时期的连环画,题材范围扩大,品种增多,出版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而且渐渐向“系列”套书发展,人民美术出版社做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和《中国十大古典喜剧》连环画集,荟萃了全国的连环画名家之作,请戏剧大师曹禺作序,请著名美术史论家黄苗子题笺。浙江美术出版社组织编绘《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集,辽宁美术出版社的大型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前汉演义》,甚至连体育出版社都出版了《神拳》,音乐出版社还出版了《音乐家故事》。一时间真是各尽其能,百花争艳。 有人说,十九世纪的八十年代,是连环画的“二次繁荣”,从上述事实看,此话不无道理,然而,我感觉到正是这样的“繁荣”,使我国的连环画文化的发展进入了“转折”期,并开始暂时走进“低谷”。我的根据是: 第一,连环画本是大众的普及的文化,它来之于生活,去之于广大民众,它的表现技巧可以很高很高,但不能脱离民众,坐进“艺术之宫”里去。画连环画的画家,要有画连环画的“职业素质”,那就是不怕艰苦,执著奋斗,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工作而不知疲倦,他要以大众的爱好为爱好,不管他的技艺有多高,他要甘为埋下名来,当老百姓的“孺子牛”。因为这也是连环画“职业”的要求。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确出现过一批很优秀的画家,他们为连环画赢得了荣誉,但他们的作品,篇幅尚短,概括性太强,相应的可读性就差了。我们说;连环画家可以成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样的大师,但这些大师却不一定会画连环画,事情总是有这样的两面性。 第二,连环画册越出越多,也越出越高档,它终于能体面地上了大书架,却因此告别了“小人书摊”。履履获奖的作品提高了《连环画报》的名誉,使它的发行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即每期发行120万册之多,也敲响了它将走进滑坡的警钟,渐渐的只留下专业爱好者的鼓掌声。连环画册的发行量也从一百多万渐渐往下降。 第三,国家的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念上了一个台阶。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连环画也不能只停留在改编传统名著、民间传记之上,而且表现手法也不可远离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在电脑网络时代,传统的连环画文化必然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 第四,外来文化的“涌入”,特别是漫画连环画(现统称为“动漫”)的冲刺市场,占去了相当一部分读者,使得本来已脆弱的连环画市场失去了“平衡”,甚至使一大批老连环画工作者惊慌失措。 我国的连环画文化,在特别的历史时期出现这些现象,只能看成是“转折”时期的阵痛,值不得大惊小怪。冷静地想想:广大读者对连环画的新祈求没有错;外来“动漫”也不一定都“不健康”;个别出版社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多出成果,在选题、编绘质量上出现一些草率现象,更不可一概斥之为“拜金主义”。我不否认连环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经有过的繁荣,但它的另一面则是促使连环画走进低谷后,从乐观的态度看问题,我索性认为这是连环画的“转折期”。 四、动漫在连环画文化中的地位和连环画的收藏 过去大家谈“卡通”、谈“动画”、谈“连环漫画”,往往把电影、电视中的动画片、卡通片和出版物中的连环漫画、动画故事混在一起。其实各自都有自己固定的含义,近些年大家用一个名称叫“动漫”。 这“动漫”,我们过去叫它为“连环漫画”,是传统连环图画发展到近现代所派生出来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物形象在写实的基础上予以夸张、提炼,适合某些故事题材(如幽默讽刺)的表现,也适合某些文化和年龄层次的读者。早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动漫就开始发展,叶浅予的《 如何健康发展中国的动漫图书和电子事业,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体会,归纳出几大保障系数:首先要做好规划,在市场上存在几种倾向,如倾向外国题材的多;倾向智力的多,讲劳动讲美德的少;倾向豪华格式、表面设计刺激性大;还有就是重复题材,有互相抄袭之嫌,创新的少,这种“文化偏食”现象必须纠正。要搞好“本子”,再组织好的“班子”,用产业解决“票子”。然后,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机制。 下面我再谈谈连环画收藏的积极意义及其忧思。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连环画开始走入“低谷”期,各出版社的连环画印数逐渐降下来,直至不再做新的选题,甚至索性取消编制,解散人员。市场上传统形式的连环画越来越少了。 物以稀为贵,连环画的爱好者开始注意到如何保存好自己原有的连环画藏书,并有意从市场上收集稀少的连环画各种版本,大家甚至可以“互通有无”,开始交换,因此,一个连环画的收藏交易市场诞生了。这是一种自发而松散的文化行为,并不带有“铜臭”味。 在我国的“收藏业”当中,这又增加了一种内容,活跃了收藏,它既符合经济和文化发展、变化的规律,又为保护、储存、研究和二次开发作了最实在的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进,“连友”们的收藏水平上了档次,对连环画的艺术质量,包括版本的价值都有新的要求,如以各种连环画小报的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连环画收藏的市场,这是一个规律。 值得忧思的问题是:出版社一般不再开发新的选题,只靠“吃老本”来维持了。“连友”们向市场发展,自己也出版“老版本”小人书了。那么,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收藏就失去了本质意义,而且这种本来是普及文化的东西变成了赚钱的工具。如何让收藏走出这样的怪圈,就看出版社的思路是否符合客观要求,当然还要看收藏者的胆略和智慧。 连环画收藏者在展示自己的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