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李零:“万岁”是怎么来的?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1-2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我有睡功,早年练出来的。无论在哪儿,舟车中,飞机上,躺着可睡,坐着可睡,站着有点抓靠,也可以睡。不怕吵闹不怕光。缺觉,随时补。茶,从早喝到晚,一点都不影响睡眠。

    卧室墙上挂个电视,平板电视,世界杯,每晚两场球,时睡时醒,半睡半醒,唯于关键时刻 ,惊天鼓噪之中,闻一声大喊,进啦!方强睁睡眼,急看回放。大喊者不是别人,黄健翔是也。

    看球,我经常是弱者立场,明知强队胜率高,偏盼奇迹发生,最恨的就是势利眼,特别是裁 判不公。这次杯赛,除了巴法之战,特没劲,我没想到,这么没劲的比赛,健翔会如此激动 ,骂他的人更激动,竟然酿成风波(喊就喊了,骂什么骂)。

    因为黄健翔狂呼"意大利万岁",舒可文女士命我作文,考察一下"万岁"的来历。我把我的考察结果说一下。

    (一)"万岁"是什么意思,好像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字面含义,就是祝您老人家活得长。人都想活着,而且最好活得长一点(当然也有例外,厌世轻生但求速死的人,古今中外都有), 古人和今人,中国和外国,想法并没两样。老寿星,我们叫活神仙,神仙不是天上飞的神,而是地上的超人--看谁活得长。比如汉代给小孩起名,喜欢叫彭祖,彭祖就是活了八百岁的老神仙。"万岁"是一往无前的长寿想像,人心同理的世界语言。这是"万岁"的第一个含义。

    另一个含义也很共通,则是满怀激情,千军万马,山呼海啸,齐声呐喊,发泄其狂喜或对伟大人物的崇拜。如楚汉鏖兵,侯公说项王,把刘邦的爸爸放了,汉军皆呼万岁;陆贾奏书, 每奏一章,高祖不觉称善,皇上叫一声好,群臣就喊一声万岁。这种"万岁",略同俄国的"乌拉",其实是个语气词。它和秦汉以来的皇帝有关。群臣上寿,必山呼万岁。皇上就是万岁爷。

    (二)"万岁"是什么时候喊起来的。我的印象,中国早期文献,没有"万岁",只有"万年 "。如:

    (1)"寿考万年"(《诗·小雅·信南山》)

    (2)"君子万年"(《诗·小雅·瞻彼洛矣》)

    (3)"天子万年"(《诗·大雅·江汉》)

    (4)"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书·梓材》)

    (5)"万年厌于乃德……万年其永观朕子怀德"(《书·洛诰》)

    十三经没有"万岁"。我们读西周金文,似乎也没有。其常见说法一般是,"某(人名) 其万 年"。"万年眉寿","万年无疆"、"万年无期"、"万年永宝"(或"万年永宝用"), "万年永享"(或"万年永宝用享"),和文献的用法大体相同。汉代有长乐宫和未央宫,汉人喜欢说,"千秋万岁,长乐未央","未央"的意思是没够。《肉蒲团》中的未央生,床笫之欢,玩得没够。统治者,有钱人,都想活得没够。

    (三)"万寿无疆"也是很早就有。西周金文常说"万年无疆","眉寿无疆",这两种说法 捏一块儿,就成了"万寿无疆"。《诗经》有六处提到"万寿无疆"(《国风·豳风》的《 七月》和《小雅》的《天保》、《南山有台》、《楚茨》、《信南山》、《甫田》)。

    (四)最早提到"万岁",似乎是一件叫为甫人的铜器。它的铭文是:

    为甫(夫)人行,用征用行,迈(万)岁用尚。

    这件铜器,有拓片在,可能是春秋早的器物。"万岁"的流行是在"万年"之后。

    (四)战国以来,"万岁"和"千秋万岁"、"千秋万世"是常用词,印章上 有,瓦当上有,铜镜上也有。简化字的"万"字很有来历(借丐字为之),战国时期就用。

    当年,我游青海湖,想看海神庙,正在修。据说,庙里有块碑,上面写的是"皇帝万岁万万岁",但皇帝何尝万岁,经常是年纪轻轻就死掉了,还不如老百姓。民国肇造,行五族共和 ,仍袭大清礼,换块新碑,改题"民国万岁万万岁",这是跟大清皇上学。但李敖写书披露 ,蒋介石说过,1949年后,民国已经亡了。群臣在皇上面前喊万岁,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语气词的用法也同样古老,但所有"万岁"都并不长久。

    "文革"期间,"万岁"不绝于耳。特别是毛主席,还要加上"万寿无疆"。当年,老红卫兵的代表人物,《三论造反精神万岁》的作者骆小海,他回忆说,1966年,上天安门,见毛主席,印象是,毛主席的脑袋特别大,脸上还有稀疏的胡须,他很惊讶,怎么和照片上的感觉有点不一样。激动,太激动--像黄健翔一样,他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寿无疆"。但毛主席马上说,"万寿也得有疆呀",他心里明白。

    如今,"万岁"已经不时髦。"80后"的娃儿,痴迷的是歌坛、体坛、影视界的明星, 激动起来,必欢呼雀跃,尖声怪叫。他们喊的是Wahoo,Yeah,这才是新潮流。(本文摘自《放虎归山》李零 山西人民出版社)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