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文化部发布的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公示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1-2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下简称《名录》)推荐名单23日由文化部发布,在中国古籍保护网上公示,同时发布和公示的还有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推荐名单。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称,《名录》的建立,标志着自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以来中国第一次古籍普查已经启动,而且规模也超过了以往历次。此外,《名录》还在历史上第一次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收录其中。

    所谓古籍,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之前的书籍。

    普查规模历史之最

    据了解,《名录》共收录2383部珍贵古籍,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则包括全国50家图书馆、博物院和档案馆等。两个推荐名单的公示期是7天,如无异议,正式名单预计本月底公布。

    查阅《名录》可以发现,其中汉文字古籍2272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1部,文字涉及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水文等16种。所有古籍按时间先后分类,从先秦两汉至明清,其中,宋元及宋元前古籍占总数50%多,其余为明清古籍。古籍载体包括竹简、帛书、石刻及纸本四种。2383部古籍中,江苏省304部,是北京之外入选古籍最多的省份;浙江省91部;上海市154部。

    记者从此次《名录》编纂的主管部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了解到,去年该中心一共收到全国29个省区市、195个收藏单位和个人申报的4000余部古籍。经过前后5次集中评审,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汉文古籍组、民族语文古籍组、敦煌与佛教古籍组等5个专家评审组从4000余部古籍中甄选出2383部。

    与此同时,另一支由10余位专家组成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审组,从最初申报的115家图书馆、博物院中选出50家古籍收藏量大、具备一定保护条件的单位。其中,江苏8家,上海3家,浙江1家。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古籍组专家陈先行是自始至终参加《名录》评审的全国6个专家之一,他说,与建立《名录》同时启动的是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古籍普查,其规模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据介绍,此次全国古籍普查预计将用3年到5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最终目标是编纂《中华古籍目录》。

    挖掘少数民族文化

    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说,中国对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进行系统整理,《名录》也是第一次。111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有多珍贵?史金波举了一个例子,焉耆-龟兹文的《弥勒会见记》,是九世纪前的写本,但即便是九世纪时所写,也已经是中国目前保存下来最早的剧本。史金波说,这次入列《名录》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涉及16种文字,来源地涵盖了西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绝大多数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包括了布达拉宫等有特殊影响力的藏书单位。

    史金波说,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中存在着大量鲜为人知却非常重要的珍贵古籍。

    摸清中华古籍家底

    建立《名录》和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仅仅是个序幕,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中国古籍保护体系建设,“等于是给文化古籍撑起一把‘保护伞’。”史金波说。

    古籍家底究竟多少?大到全国总数,小到一个图书馆馆藏,几乎没人讲得清。全国公用图书馆系统大概有3000万册古籍,但主管此次《名录》发布的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图书馆处一位负责人也承认,这个数字是“很久以前的,并不精确”。上海图书馆的古籍整理水平有口皆碑,但其历史文献中心一位负责人说,未整理的古籍,“粗粗估算,还有50万册”。

    至于保护质量,更不乐观。国务院办公厅去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当前我国古籍保护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等。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说,目前一个“国家级+省级”的古籍保护行政体系已基本成型。

    记者了解到,国家财政将每年至少拨款2500万元,重点资助《名录》中古籍的保护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建设。地方配套资金更丰厚,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童正伦说,浙江省已确定,将从今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拨款500万元,用于古籍保护。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