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苏东坡黄州时的“饮食”与“住房”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1-1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北宋元丰二年(1079),苏东坡遭遇了人生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虽然保住了性命,却丢官降职,被贬到湖北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在黄州,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开始叫响并流传至今。贬谪黄州的几年,是苏东坡人生的低谷,苏轼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磨难和内心的痛苦挣扎?

     

     

     

      (黄州现存的“东坡赤壁”有二赋堂、挹爽楼、栖霞楼、剪刀峰、留仙阁、碑阁、酹江亭、坡仙亭、睡仙亭、放龟亭、喜雨亭、问鹤亭。)

     

      苏轼在黄州的物质生活面临三大难题:

     

      第一难,花销问题。苏轼在黄州所担任的职务是: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说白了,只是个空头官衔,他的身份本质上是由黄州政府代为看管的犯官。按照朝廷的规定,像苏轼这样的犯官,除了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之外,没有正常的俸禄薪水。所以他到黄州后,一家老小20多口人的花销就成了大问题。不过这难不倒苏轼,有钱他就花,没钱他就计划着花。

     

      第二难,住房问题。按照朝廷规定,苏轼这样的犯官无权享受官府提供的住宅,那一家20多口人住在哪里?开始的时候,苏轼一家住在江边的一个废弃的官府驿站——临皋亭,这个地方不仅潮湿闷热,而且拥挤不堪。后来,苏轼在种地的东坡园中选址修建了五间泥瓦农舍。农舍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建成,苏轼在厅堂四壁绘满雪景,起居坐卧,四面环顾,俱为雪景,故而美其名曰“雪堂”。雪堂不仅解决了家庭住房的困难,从此也成为苏轼在黄州精神生活的重要象征。(事载苏轼《雪堂记》)

     

     

     

      (在黄州,苏东坡经历了物质上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但他依然乐观旷达,以诗文自娱,留下了前后寒食帖》等流芳千古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

     

      第三难,吃饭问题。苏轼的决定同样潇洒: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经过多方申请,当地政府批给苏轼一块五十亩的废弃坡地。苏轼非常钦钦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常常在诗词中以乐天自比。白居易被贬忠州刺史时,曾作《东坡种花》诗。这块五十亩的贫地正好位于黄州城东门外,于是苏轼干脆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事载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苏东坡这个名号就是这么来的,它在民间的影响可要比苏轼这个名字大多了!在一般文人看来,开荒种地本来就不是什么体面的事情,不过是一块废弃的坡地,却偏偏称作什么“东坡”。一介犯官,被贬偏隅之地,穷困潦倒,却还要自称什么“居士”,简直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没错!这就是苏轼的与众不同之处。

     

      黄州的苏轼,是个平凡的养家糊口的劳动者,是个善于在劳动中寻找审美趣味的文人,也是个勇于在苦难中摆脱心灵枷锁的哲人。黄州的苏轼,在后代的眼中雅俗共赏,赢得了农夫与士大夫的共同赞许,而东坡也成为苏轼在黄州的第一个重要象征。

     

      苏轼带领家人在东坡开垦荒地,但有时粮食还是不够吃。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节饮食说》,贴在墙壁上,作为养生补气的座右铭。全文大意如下:

     

      东坡居士从今往后,早晚吃饭不过一杯酒、一块肉。如果有尊贵的客人来访,即便摆下丰盛的酒宴,也只是三杯酒、三块肉,只可减少不可增加。如果有人请客,我就事先向他通报自己吃饭的原则。如果主人不听从非要超过这个界限,就干脆不去赴宴。为什么这样做?苏轼回答:一来安分养福气。二来宽胃养神气。三来省钱养财气。

     

      饿肚子当然很难过,也很没面子,但是苏轼并不觉得,反而堂堂正正地讲了三条大道理。这不是面对困难、超越困难的潇洒是什么?当然,辟谷节食本来也是道家养生的重要手段,但毕竟辟谷是积极主动的节食,而挨饿是被动的节食,能够将这二者故意混淆并赋予崇高目的的大概只有苏东坡了!

     

      黄州的饮食、生活条件都比较困难,但是再难也难不倒苏轼这个潇洒的美食家,他总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美食的机会。正是在黄州,他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东坡羹。

     

     

     

      (现在我们品一块东坡肉,吃一碗东坡羹,少喝一点东坡蜜酒,生活真美好啊,恍惚之间觉得自己也变成了苏东坡。)

     

      有了一盘东坡肉,一碗东坡羹,还缺一杯酒。苏轼按照朋友杨世昌道士提供的秘方酿造蜜酒,并作《蜜酒歌》一首。

     

     

     

      (三苏祠是北宋时期(960--1127年)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眉山市西南隅纱彀行内。)

     

      黄州时期的苏轼,诗词不敢多作,书信不敢多写,话不敢多说,为官没有事权,这对于一个多才多艺、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文人而言,真是一场无期徒刑!然而苏轼让这场痛苦的徒刑变得有声有色:诗词不敢多作,他就作《猪肉颂》;书信不敢多写,他就算算账簿,薪俸被取消,他就开荒种地;事权被剥夺了,一日三餐总能做吧?厨师总能做吧?他不仅自己做,还总结成菜谱传给大家一起做,就是菜谱也可以写得文采斐然,耐人寻味……  

     

      (来源:改编自《中华遗产》杂志)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