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越剧《越王勾践》在古今众多同类题材的剧目中,新辟蹊径,将一场慷慨悲凉复国梦再现于当代舞台,唱得既有声有色,又特色鲜明。
从选材立意上说,本剧撷取了越王勾践忍辱复国的故事,但并不是一味地去歌颂作为诸侯王的勾践,而是力求从勾践身上挖掘其自励精神和民本意识,把为一己复仇的卧薪尝胆,演绎成一种忍辱负重、刻苦自励的奋发精神,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民族精神。勾践是历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因为他而有了“卧薪尝胆”这句成语,千百年来,这句成语已被人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新编《越王勾践》正是对勾践、对“卧薪尝胆”故事的当代演绎。全剧以勾践的诈降、为奴、尝胆、卧薪、发奋、复国和以逢康父女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的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组成中心情节,跳出了以西施、范蠡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串演吴越两国政治斗争的传统套路。因此,该剧打动人的是“忍辱负重”的慷慨悲壮和“卧薪尝胆”的顽强拼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夫差的骄奢淫逸、愚顽昏庸,是其必然的失败。在今天,本剧主创者的立意超越了历史的局限,升华了“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历史内涵。
从人物创作上说,本剧没有写西施、范蠡的故事,而着力塑造勾践,因此,勾践形象的创造就成为该剧成败的关键。在创造这一人物时,编剧十分重视人物复杂内心的深刻揭示,在很大程度上,勾践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内心世界,屡遭各种打击和误会也矢志不移的顽强精神,以及越国百姓对家乡的热爱和为家国慷慨赴难的悲壮情怀,深深地吸引和感染了当代观众,让观众为之动容,为之震撼。剧中,勾践已然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平民君王,尤其是第四场戏,对他亲民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勾践自愧非英雄,都只为身是一国君。自古牺牲多易事,家国覆亡千秋恨”;“三长载,悲愤犹似钱塘水,哪一刻胸中得安宁”;“纵然荒芜陷绝境,不屈的越人共发奋”!剧中勾践对复仇越女的大段唱腔,如诉如泣,凄美动人,既表达了勾践悲愤的情怀、不屈的精神,还有那浓浓的乡情、对家乡无限的热爱。而本场戏中所表现的越女的尽释前嫌、民众的齐心协力,也揭示了勾践之所以能够兴越灭吴的最根本的原因。全剧十分注意写勾践周围的一批优秀越人,有慷慨赴国难的逢康和越女、为国牺牲爱情的西施等群像。尤其是逢康父女的为国请死,一是阻止了故土生灵遭受涂炭,二是保存了越国八年励精图治的实力,都是在家国最危险的紧急关头,都是这对父女英雄的自觉选择,慷慨赴死,为国捐躯,最为悲壮,最为惨烈,也最为感人!
从二度呈现上说,本剧场面恢弘,风格悲壮,人物鲜明,观赏性强。导演既善于历史战争场景的调度和渲染,重现吴越相争的惊心动魄和悲壮惨烈,更注意调动各种手段,强化人物内心世界的舞台表现。如第六场勾践“卧薪尝胆”的一出戏,是揭示勾践内心世界的重头戏,也是颇见导演功力的一场戏:风雪之夜,薪草柴床,苦胆高悬,若大的舞台,勾践孤独一人,独自品尝着漫长岁月的凄苦。导演在二度处理上,十分突出舞台上那颗在勾践眼前摇晃不定的苦胆,而且,苦胆的被拟人化,就成了勾践多年坚忍和自励的见证人。全剧的舞美十分简洁明快,旋转加伸展舞台的设计,灵动巧妙,不仅便于变换场景,而且与特定的戏剧情境也很吻合。青铜器的背景图案,增加了全剧厚重的历史感。
演员的表演为本剧增色不少。勾践的扮演者吴凤花、越夫人的扮演者陈飞,都是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从剧种上说,越国的故事由地处越地的绍兴小百花演出,而且用越地的剧种上演,历史、地域、剧种达到了和谐统一,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