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新月:书卷多情似故人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1-0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一、借书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袁牧的一句经验之谈。

        我在学生时期就酷爱读书看报。在我上小学时,就曾因在自习课上偷看借的同学的《三国演义》而被老师捉住,书也被老师没收了。结果,让同学找到我家,硬是让父母 掏钱给同学买了一本新书,赔给了人家。为此,我让父亲 给结结实实地揍了一顿。到了初中,阅读的机会更多了,不仅读小说和诗词,自己还到处去借阅一些自己所能借到 的任何书籍来看。

        那时,可以借到的书籍少的可怜。一旦能够借到手, 因为要急着还给人家,我便会废寝忘食,三更灯火五更鸡, 不管春夏与秋冬,非要挤时间一口气看完不可。当时,我 住在部队的一个家属院里。那个家属院的前面有一排房子 是当地一所中专学校的图书馆。因为正值文革时期,学校 停课闹革命,图书馆无人管理,长年锁着大门。家属院里有几个胆大的孩子竟然偷偷破窗而入,拿出一些书来。我因此得以借到很多书看。那时,家里的生活并不富裕。晚上,父母为了节省电费,很早就让关灯睡觉。为了能偷着 看书,我就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等到父母睡着了,我就再把台灯拉到被窝里继续看。记得有一次,我把台灯放在床头上,光顾得看书了,结果,台灯把蚊帐烤了一个大窟窿,我还一点也不知道。

        二、买书

        要想读书,仅靠借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借的书往往不能细细品味。借书是为了读书。要想真正地品味书,就要自己买书。买书除了能够体验读书之乐,还可体验藏书之乐。

        参加工作后,我开始自己攒钱买书了。我先从四大名著开始买,过去虽然也读过四大名著,可那时多因书是借来的,要急于还给人家,所以大多是走马观花,往往是一目十行,总未能细细品味。现在,时间充裕了,八小时之外可以细细地品味了。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松之在注引《魏略》中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可我距百回读、百遍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巨轮,可以带领着我们从生活的彼岸,乘风破浪,驶向广阔无垠的生活的海洋。宋代的朱熹在《性理精义》中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为了能在书籍的海洋里徜徉,我经常光顾书店。读完四大名著,我又从书店搬回了鲁迅、 郭沫若、巴金、茅盾等著名大家写的现代文学名著和《儒 林外史》、《老残游记》、《三侠五义》、《封神演义》、 《三言》、《二拍》等古典小说;除了一些现代文学和古 典书籍之外,我还喜欢看一些历史、哲学、外国文学等书 籍。前几年,工资收入低,我上书店往往一次不敢带太多的钱。后来,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在加上后来自己的工 作又从工人改为当教师,我上书店的次数就更多了,买的书也更多了,有时一次就买回七八本书。渐渐的,到书店 买书也就成了我的一大嗜好。后来我发现只要是再版的书 总要比先前的书贵。事实胜于雄辩,我觉得买书也是一种很好的投资。看着书价就像是上楼的电梯一样不断攀高, 我便禁不住慷慨解囊。平时,我只要是进书店,在出来的时候,往往总是囊空如洗。

        唐朝大文豪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若无特殊情况,我每天都要看书的。几十年来,这差不多已经成了我的习惯, 也是我最大的享受。过去,条件不允许,书买回来看完 后,便将书装到一个个纸箱子里,然后再把它塞到床底下。 到我结婚时,父母要为我做家具,征求我的意见。我首先 提出要为我做一个书橱。几年后,我第一次搬家,从原来 住十几平方米改住两室一厅了。我就又作了一个书橱。当我第三次搬家时,原来的两个书橱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成 书的需要了,于是,我便又作了第三个书橱。现在,住房的条件好了,在我的家里,有了一间真正意义上的书房。在书房里,靠边的整个一面墙全是书架,书架上下满满的 摆的全是书。书架的前面摆着一个大大的写字台。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一文中说:“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买书是为了读书。白天我会挤出时间来 坐在写字台前伏案而读;晚上,我更要利用夜深人静的大 好时光与书为伴,细细品味。观古今于须臾,渺四海于一瞬,在书的海洋里扬帆破浪,在书的时空内纵横驰骋,在书的情感波涛上颠簸起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我读书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我认为:只有读书读多了,才有比较,才有鉴别,才知道那些书好,才知道那些书写的是真话,那些书写的是假话。读书要读各种各样的书。要边读边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一定要注意进行思考。

        一个人,如果在生活里没有书籍相伴,就如同大地缺少了阳光一样;如果在工作中没有了书籍相伴,就如同雄鹰缺少了翅膀一样。我国宋代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明代于谦在《观书》一诗中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但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娱乐方式的不断增多,人们要想坐下来、 静下心来好好的读书,细细地品味好书的时间已经愈来愈少了。但对于我来说,读书仍然是我最大的享受之一。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