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汉字之争:挑起争论的只是极少数韩国人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12-2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无国界,但文化的起源和生成是有国界的。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正是这样影响着世界。针对最近国内有媒体再次爆料少数韩国学者企图把汉字标注为“韩国人发明”,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做法在中国读者和网民中引起一片哗然。韩国媒体这次迅速给予回应,认为中国媒体的报道子虚乌有,并说“这种闹剧一般的文化争论”将会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事实上,经过《环球时报》记者调查,中国媒体的报道确有出入,少数韩国人确有主张“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但他们的主张在韩国并非主流,相反还被本国行家嘲笑。两国专家认为,中韩近来不时擦出“文化火花”,虽未影响两国关系大局,但添了不少乱。双方今后都应多些宽容和克制,少传播民族主义情绪。

      “汉字之争”的来龙去脉

      广州一家报纸上星期连续3期在“热辣网事”版面刊登“中韩传统文化之争”的“汉字之争”、“端午之争”和“名人之争”。在12日的“汉字之争”中,文章说汉字“申遗”在韩国已经热了一年多,去年10月10日的韩国《朝鲜日报》就报道说,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经过十年研究和考证后,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他还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地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篇报道很快引起韩国媒体的广泛关注。韩国联合通讯社13日报道称,首尔大学没有名叫朴正秀的教授,而且韩国国内也没有要求为汉字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举动。韩联社称,这种“闹剧一般的文化争论煽风点火,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韩国很多媒体都全文转载了这篇报道。一些韩国人还在网络上翻译了中国有关报道的原文和中国网民发的批评韩国的帖子。

      为了证实上述说法,记者在首尔大学网站上的“教授和职员”搜索栏中检索“朴正秀”这个人,到目前为止,的确没有任何一条正确的信息。在《朝鲜日报》的网络版上,也的确找不到符合“朴正秀和汉字”的。记者没有查到朴正秀教授,却发现提出“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还真与两位姓“朴”的韩国人有些关联。韩国民间历史学者朴文基2001年6月出版了一本名为《汉字是我们的文字》的书,韩国网络书店在书评中称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主张。该书现在仍可在韩国教保文库的网站上买到。此书共有342页,主要通过历史和文化来介绍韩国文字的起源。作者在书中举例说,汉字的“家”字是由表示家意思的“宀”和表示“猪”意思的“豕”合成的,也就是说,在家里有猪之意。作者称,这和中国的风习没有任何关系,言外之意是“养猪才是韩民族固有的风习”。因此,这个字是韩民族创造的。这位朴先生说,“从字的发音上也可以看出,汉字分明是我们的文字”。他甚至说,汉字里还含有韩民族的历史,如“朝廷”这个词同古朝鲜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朝贡的意思是向天子所在的朝鲜进献贡物;中文“庙”字的繁体字“廟”字里面有个“朝”字,是因为各诸侯国君主们建房子,是面向朝鲜祭祀的地方。

      虽然这位朴先生的主张荒诞至极,但却不是孤家寡人。韩国还有一个大钟语言研究所,致力于通过文化载体———语言的研究捍卫韩国的历史。所长朴大钟声称:“创造汉字的民族并不是汉族,而是我们的民族(东夷族)。如果知道了语言的根,就会发现,高句丽史就不会成为汉族的中国历史了。”

      挑起文化争论的只是极少数韩国人

      类似这样的奇谈怪论,近年在韩国一些学者和网络作品中还屡见不鲜,涉及到中韩两个民族的文明发源、历史和神话人物、传统医药等等。两年前,记者和韩国某高校平生教育院(相当于我们的成人教育学院)的几个学生外出郊游时,一个学建筑设计的学生十分严肃地告诉记者:“黄河文明的祖先是韩民族,首尔大学的一位教授30多年前就得出了这个结论。”其实,有关中韩文明的争论,或者说是误传,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一个韩国理疗师就兴奋地对记者说,太极拳的始祖是韩国人,最初是韩国人在白头山下修炼而成,并传给中国人的。在韩国,还有怪论称,孔子是韩国人,儒教也是韩国哲学。但一位对东亚历史有了解的韩国朋友笑着告诉记者:“我去过孔庙,觉得说孔子是韩国人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韩国以前几乎是处在中国的影响之下,受中国的影响是必然的,但不能连人也抢过来啊。”另一位韩国朋友谈到黄河文明时说:“在我的记忆中,黄河文明发源于3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我在书上从来没看到过黄河文明是韩国的观点。”

      记者对这些怪论的感觉是,这些都是极少数韩国人的看法,而且是非政府的私见,但又的确有一些扩散的苗头。少数韩国人这样做,有一定的背景。从韩国目前的状态说,民主主义实现了,但还不成熟;思想解放了,但还比较混乱;经济发展起来了,但又面临新的危机。在全球化过程中,一些夜郎自大的韩国人越来越发现,不管是在世界层面,还是在东亚,韩国在思想和地理上都是一个小国,但在经济上却有一定地位。于是,一些人开始寻求同经济地位相称的国威和民族感,因此,历史上广阔的疆土、伟大的思想家、先进的发明创造都成了要囊括的对象。

      韩国也在全球推广传统文化

      而据记者查证,目前国际公认的说法是,韩国以前并没有自己的文字,连王公贵族使用的都是中国汉字。直到公元15世纪中期,朝鲜第四代君主世宗认为汉字很难在百姓中普及后,才倡导并主持制定韩民族自己的文字。韩国一直属于儒家文化圈,至今仍然在电视上不断播放有关孔子、老子、孟子思想的节目,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思考方式也都深受儒教的影响,《三国志》、《孙子兵法》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韩国人。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3年前在韩国正式揭牌后,有十几所韩国高校已经建成或正在筹建孔子学院。此外,韩国一半以上的大学开设了汉语专业。

      虽然在朝鲜半岛的历史上,有一些著名人物在韩国妇孺皆知,但从全球层面上说,却很难举出像中国孔子、老子、孙子这样重量级的韩国人物。但不可否认,韩国也有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如古老的民俗、音乐、建筑艺术等等。韩国文化观光部今年年初宣布要在世界上开办100所“世宗学堂”,首选地就是中国。设立世宗学堂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从国策的高度普及韩国语,传播韩国文化,增加软实力,并在新世纪的国际和地缘政治中争夺话语权。近日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开办的“世宗学堂”韩国语课程班,原计划300个名额两天内就被喜欢韩国文化的人报满。这也让有关中韩两国人民相互间“好感度”不高的一些调查结果受到挑战。中韩两国建交已有15年,今年还是两国共同举办的“中韩交流年”。据统计,去年平均每天有1万多名韩国人前往中国,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中1/3是韩国人,能说汉语的外国人中有2/3是韩国人。

      韩中学者劝国民要冷静宽容

      对“韩国要给汉字申遗”引发的新一轮中韩文化之争,韩国一些人士有自己的看法。韩国国会图书馆的苏俊燮博士分析说,韩国和日本一样,是一个单一民族,民族主义本来就强。特别是韩国,历史上一直处于大国的包围状态,有些人心里总是想“我们自己很伟大”,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苏俊燮说,在中国也一样,中国也有一些网民缺少责任心,放出各种没有根据的话。他建议两国要冷静思考和对待,尽量不要把各国的极端思想放大。韩国人没有必要去扩大少数人的主张,把它当作全体韩国人的集体主张,“韩国政府也无法完全禁止这些主张,因为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是很自然的,他们根本不是专家,也没有什么学者认同他们”。“邻国的关系总是交流与冲突结合在一起,所以很容易受到煽动和刺激,媒体应该注意这个特殊情况”。苏俊燮还告诉记者,韩中两国的媒体也不要煽动本国的国民。比如说,驻中国的韩国记者将中国人不喜欢韩国的报道发回国内后,韩国人看了当然很生气,自然也产生对中国的不良看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不理解韩国作为单一民族的小国的情绪,反过来也一样,韩国人也不明白中国的一些做法。中国应该在一些问题上表现出宽容,两国专家也应直率对话。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王达三博士说,不同国家和民族围绕文化、传统和宗教问题展开一些争论是常有的事。就在两周前,有美国学者说法国文化沉沦了,法国学者马上反唇相讥,为法国文化进行辩护。但是,像韩国一些人眼下的做法在世界上还不多见,也不敢令人恭维。提到三年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韩国为“江陵端午祭”申遗,王达三说,过端午节已经不是中国的专利,更不是韩国人的专利,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过端午节的传统,而且呈现出各自的差异,像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人还保留吃粽子的传统,但韩国这样的国家却很少有人准备粽子来吃。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从时间上看其形成要晚于中国的端午节,经上千年演变后,端午祭有了韩国本民族的内容和特色。就此而言,韩国申请端午祭也无可厚非,毕竟它申遗的不是整个端午节。但有一点很明确,即端午节要比端午祭的影响大得多。王达三认为,中韩文化之争基本上是个文化层面、学术范围的民间争论,只是中韩关系的一个小小插曲,不会影响中韩友好大局。中国人应客观理性地看待中韩文化之争,并对韩国人的做法给予适当的包容,从而体现出大国国民的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孟子曾说过:“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此外,中国一些网络作品和学术作品本身也缺少严肃性,如“孔子就是丧家犬”、“李白是小混混”、“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曹操原本是女人”等引起过人们广泛议论的新奇言论。在一些中国学者看来,这些质疑和颠覆之声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威胁。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