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艺术家韩美林的新作《天书》,成千上万、千姿百态的古文字奔涌而来,然而细看,却无一字认得━━称其为“天书”名副其实。“天书,是我把那些尚未考辨音义的古汉字,以书法笔墨表现的一种书法样式。”韩美林笑言:“这本书是我的画路、思路和‘歪打正着’路。” 古文字“收容所”一开30余年 与古文字结缘,起于韩美林童年时的一次奇遇。“儿时,我家附近有一座土地庙,我们小孩在里面玩儿,调皮的我从土地爷后面掏出几本书。”说起这段往事,韩美林仍唏嘘不已:“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几本无意中掏出来的书━━一本《四体千字文》、一部《六书分类》、两本《说文古籀》,影响了我一生,它们让我与篆书相逢,也将我领向了与‘天书’结缘之路。”在这条路上,韩美林走得执着。30多年间,他遍访名刹大川,翻遍古帖古籍,搜罗古陶古器。闲来翻阅古书,发现不可考的古字,随时记下,成为习惯。“我们古文字的结构都非常美,非常合理,非常科学,实在难以置信。虽然考证不出来,但我们不能就废了它,哪怕把它当成无标题音乐来欣赏也不错,听着美就行了。”20多年前,韩美林与国学大师启功在香港相会。“他决定了我一件大事━━把‘天书’写出来。”“启功先生看到我的这个本子,本子上除了画之外,其中的间空全都是‘天书’。我向他解释我是‘看它形,养我画’。他说‘你这是在办收容所啊’,这个说法绝妙而形象。”韩美林回忆,启功鼓励他说:“写金文和甲骨文都没有脱出原来的字形,把名字捂起来猜不出是哪个人写的,书法和写字不一样,古文字都是描下来的,只能说是资料,不能说是艺术。你能写出来就好了,你是画家,又有书法底子,别人还真写不了……”这一写便一发不可收拾。韩美林“收容”的3万多古文字中,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天书》只展示了其中一部分,而《天书》第二辑正在酝酿中。 经他挥洒古文字获得了美的再生 《天书》里,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古文字,如大海浪花,闪烁无涯。“首次收集了远古时代失散于各处的古文字,并诉诸书法。书录的古文字超越万字,洋洋大观地展示华夏先民无穷的文化创造力。好似把我们带到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源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为《天书》作序:“是艺术家的爱意使这些在历史中几乎死去的古文字符号一个个复活过来;它们,既陌生又熟悉,既神秘又亲切,既深奥又贴近,既奇特又美丽。经他挥洒,获得了美的再生。” 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李学勤感叹:这实在是一部“天书”,称之为书法也可,称之为绘画也可,视之为文字也可,视之为符号也无不可。出于现代人之手,而所表达体现的,是几千年前岩画铭刻那种深邃而神秘的文化精神。迸发喷涌的奇思妙想,根源于古代,但在说不出摸不着的地方,又显然超越了古代的范畴。即便不知其义,古文字也不是冰冷化石,它们有性格,有活力。“我们中国人讲书画同缘,字和画,尤其是汉字它的象形文字就是这种间架结构,就是从画这么过来的。”韩美林说。 “虽经历不断演化,但这种方块里千变万化的汉字至今仍具有可视的绘画基因,这也是汉字能转化为其独有的书法艺术的根本原故。”冯骥才认为,“字画同源”是这部《天书》的历史由来与文化依据。 中华古文化给艺术家的启示 “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孩子,是上天的恩赐。”韩美林向朋友们展示《天书》,就像捧着自己的孩子:“这本书形、音、义都不全,不是文字工具书,是中华古文化给艺术家一点儿‘提炼’‘概括’的启示。几千年来不落后,几千年来还保留‘青春’,她时尚而前卫。”韩美林从这些“启示”中获益良多。 少年时代积累的奇文怪字、牛头马面,都成了他后来创作的坚实后方,用不尽的形象,时时在他心中跳跃。在他涉猎的众多艺术门类中,随处可见中西合璧、古法与时尚交融的妙趣。他不仅从事绘画,书法,雕塑,还迷恋中国传统的陶瓷烧制,并且每每将独创的技术手段和全新的艺术注入这些古老艺术,使之焕发青春。 韩美林写《天书》,别有一番深意:“想写出来给美术界做参考,因为绘画中的‘形象感’都是洋教学的标准,尤其我们设计教学都是学西洋标准,我们的古文字在这方面拿出来绝不逊色。这种手写出来,或者手刻出来的东西,是与人的心灵相通的东西,比在电脑里面表现出来的那种形态,更具有感染力。”“这些‘天书’能把你领到‘概括’的大艺术、大手笔、大气派里。它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看到它,仿佛看到中华文化的自信、屹立几千年的自信、在二十一世纪展现风采的自信。” 《天书》有着一种很古朴的美,无论能否读懂、是否美术专业,都会心生感动,这里面流淌着中国人割不断的血脉。“每个民族都会不自觉地从传统里边寻找东西,中国传统确实是太博大精深了。如何把宏大的大国文化气度转化到我们的艺术创作里,这是我们要做的。这就是传统的继承。”韩美林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