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造成了两岸各有一个“故宫博物院”。对大陆民众来说,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源于久闻其名,陌生是因不能亲至。 台北故宫位于台北市郊外双溪,采用中国宫廷式的建筑风格(见图)。它落成于1965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山博物院”。它占地1200亩,主要由仿古展馆、行政大楼、山水庭院组成。台北故宫65万件文物源于当年北京故宫和当年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来还有一些接收、捐赠和收购等,主要收藏着宋、元、明、清等历代宫廷的瑰宝,现有器物近7万件,包括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珐琅器等;书画近1万件,包括书法、绘画、织绣等,图书文献最多,近57万件,包括四库全书等。 这么多中华文化瑰宝是如何到了台湾的呢?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觊觎北京。为避免宝物将来落入侵略者之手。1933年起,故宫“文物大迁移”秘密开始,在炮火硝烟下,这些宝物从北京到上海、到南京,后又辗转到四川、贵州,历时十几年,行程数万公里,但是却无一件损坏、无一件丢失,无数的人为之付出了心血。抗战胜利后,这些宝物陆续运到南京。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这些南迁宝物中的精品又被分三批用船运到了台湾。除了故宫博物院的2972箱文物精品,同时运到台湾的还有当时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852箱及其他单位的文物。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宫博物院落成,这些文物终于有了一个长久的安身之处。从那时起,海峡两岸就有了“一宫两院”的格局。 许多人都喜欢拿两岸故宫作比较,并得出一个看法,“台北有文物没有故宫,北京有故宫没有文物”。实际上两岸故宫的收藏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有很强的互补性,只有从整体上来看待,才能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从这个层面来看,两岸故宫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台北故宫博物院65万件藏品堪称中华文化艺术之宝库,北京故宫博物院超过了100万件的珍藏同样无人匹敌。台北故宫的收藏构成与当时人们对文物的认识水平有关,那个时候的学者认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国家的象征,所以拿走了不少青铜器(2382件);文人重视书画,书画本身也好运载,能拿的尽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中国有君子佩玉之说,故玉器也拿走不少。陶瓷只拿走了一部分,计17934件,集中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各瓷器陈列室与敬事房的精品,可谓名窑毕备。著名的三希堂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三希”中的“二希”,而台北则藏有另外“一希”。郭熙的《早春图》,现存台北,北京没有。北京有《清明上河图》,台北没有。龙袍,中国历代只有清朝留下来的,当时的学者认为清朝的东西价值不大,没有拿,所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件龙袍也没有。而像宗教文物,特别是清朝以后藏传佛教的文物,如唐卡,当时都没有拿走。 台北故宫是台湾的文化重镇,是台湾对外开展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更是台湾民众引以为自豪的文化根本。台湾媒体评论说,很难想象,没有故宫的台湾是个什么样子。但是,因为台北故宫保存的都是中华文物,“台独”分裂分子一直处心积虑地想“去中国化”。陈水扁上台后,一度宣称要将台北故宫博物院改名为“万国博物馆”,增列台湾“本土文物”及“世界文物”,而现有的文物则列为“中国文物”,企图将两岸历史分割开来,自外于中华文化。 对于台北故宫文物的归宿,很多人有看法。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秦孝仪生前曾向外界表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原本就是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运到台湾的,两岸统一后台北故宫博物院应该物归原主,归还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他也希望“一宫国宝分飞两岸”的状况早日结束。著名学者李敖访问大陆时也曾表示:“如果海峡两岸统一,故宫也要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