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主席、中国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 对话人:人民日报记者苏显龙 我国现存千年以上古县700多个、古镇千余个 古地名蕴含深厚文化内涵 记者:前不久,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暨第二十四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确定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地名保护为什么会引起国际社会如此高度的重视? 刘保全: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具有本身的文化认同性与延续性。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地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质朴的乡土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遗产。许多国家都把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作为地名科研与地名工作的重要内容。 记者:您能具体介绍一下我国地名文化遗产方面的情况吗? 刘保全:中国著名世界遗产保护专 记者:能举个例子吗? 刘保全:比如,河北涿州是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地方,是中国义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儒学一代宗师卢植和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祖地,形成了典型的卢氏宗亲文化。“涿州”这个古老地名成为诸多历史文化的指代地、涿州地域文化资源信息的载体,成为世人瞩目的地名文化遗产。 金代设置的完州,因外商认为“完蛋”之意更名 一批古地名因商业利益被废弃 记者: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的9号决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然而,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纷纷改名,比如安徽徽州改为黄山,云南思茅改为普洱。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刘保全:在我国,由于人们对地名文化缺乏认知,乱更名乱起名现象屡屡发生。很多古老的地名正面临濒危、失传的危机,亟待保护。如河北省完县为金代所置完州,以“山川完美、坚固”之意而得名,但在1993年因投资商认为“完”是“完蛋”之意,而荒唐地更名为顺平县。 记者:嗯,在城市化进程中,有的地方改变地名往往提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如发展旅游产业,提升城市知名度,等等。 刘保全:改变、废弃古老地名,在当时背景下虽有一定道理,但将其放到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看,则极少合理性,实质上会造成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严重破坏。地名语词的含义是对地理实体的专指,它揭示了地理实体的历史沿革和语源文化,地名一旦更改或消失,其“专指”功能顿消。因此,对地名尤其是那些传承已久的古老地名,不能乱改! 从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地名保护 加快制定总体保护规划方案 记者:宝贵的古地名就这样遗失了,真是令人痛心啊!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加强对地名文化的保护呢? 刘保全:要从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地名文化的保护。首先,要保护濒危地名,尤其是对已成为当地文化标志的古老地名,绝不能打着商业开发的旗号随意变更或废弃。其次,确需更名时,要通过专家严格论证,注意保持地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比如北京的武定侯胡同因道路拓宽改造更名为武定侯街,原来的专名没变,既保留了老北京的胡同文化价值,也方便了群众使用。这就是很好的范例。 记者:研究和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然也不例外吧? 刘保全:从2004年开始,中国地名研究所在郑孝燮、罗哲文等著名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的指导下,组织成立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提出了建立地名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机制,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包括地名文化遗产的分类调查与评估、鉴定标准体系、评价与记录、研究与利用、传播艺术模式、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管理与保护等7个项目,可谓一个全新而庞大的系统工程。 实践证明,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势在必行并切实可行。为解决地名混乱、地名乱用的问题,我们要加紧对全国地名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研究与保护,加快制定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方案,向世界展示中国地名的生命力,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